胁痛根据症
状进行药物 治疗:1. 肝气郁结 型胁痛:可 用柴胡疏肝 散加减,其 中柴胡、香 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 壳理气通胀 ,川芎活血 通气,白芍 、甘草缓急 止痛。2. 瘀血阻络 型胁痛:可 用血府逐瘀 汤加减,桃 仁、红花、 当归等活血 化瘀,柴胡 疏肝行气等 多药共用达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之 功。3. 肝胆湿热型 胁痛:可用 茵陈蒿汤合 大柴胡汤加 减,茵陈清 热利湿退黄 ,大黄泄热 通便等共用 来清利肝胆 湿热。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胁肋痛有哪些治疗方法?
1.敷贴法
(1)生川乌、生草乌各等份,共研成细末,以医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状,取适量敷贴于痛点及周围,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次可取1-2点,每日换药1次。若胁痛游走不定者,可按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分布取穴,如章门、期门、日月穴等,穴位皮肤有破损者不宜贴此药。适用于胁肋疼痛剧烈者。
(2)川芍12克,香附10克,柴胡6克,白芍6克,青皮6克,积壳6克,肝气郁结者,加夏枯草30克,钩藤12克;疲血内停者,加鸡血藤30克,桃仁6克;痰火内蕴者,加地龙20克,木香6克,穿山甲3克,研细,麻油调敷于胁肋痛处。适用于各种胁肋痛位置较固定者。
2.湿敷法
鲜麻菜1棵,切碎煎汤,以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适用于肝胆湿热型。
3.敷脐法
炒穿山甲末100克,乳香、没药醇浸液各70毫升,穿山甲末混入乳香、没药醇浸液内,烘干,再研细,加入鸡矢藤挥发油0.5毫升,冰片少许,每次用0.2克,食醋调成膏,纱布裹之,敷脐上,7日换药1次。适用于各种胁肋痛。
4.药熨法
青皮适量打碎,拌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胁痛处,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痰血内停型。
5.鼻法
公丁香16克,研为细末,取少许嗜鼻,每日3次。适用于非痪血内停之胁肋疼痛。
6.灌肠法
(1)清胆汤:大黄30克,茫硝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积壳12克,半夏10克,水煎400毫升,保留灌肠,1日2次,适用于肝经实火及肝胆湿热型。
(2)泻胆汤:大黄25克,碰硝10克,番泻叶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煎水,保留灌肠。适用于肝经实火及肝胆湿热型。
7。搽药法
白芥子、昊茱英各等份,研细末,过筛,水调如糊状,取药糊涂布于章门、京门穴,干后换药,1日数次。适用于肝气郁结型。
胁肋痛有哪些治疗方法?
1.敷贴法
(1)生川乌、生草乌各等份,共研成细末,以医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状,取适量敷贴于痛点及周围,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次可取1-2点,每日换药1次。若胁痛游走不定者,可按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分布取穴,如章门、期门、日月穴等,穴位皮肤有破损者不宜贴此药。适用于胁肋疼痛剧烈者。
(2)川芍12克,香附10克,柴胡6克,白芍6克,青皮6克,积壳6克,肝气郁结者,加夏枯草30克,钩藤12克;疲血内停者,加鸡血藤30克,桃仁6克;痰火内蕴者,加地龙20克,木香6克,穿山甲3克,研细,麻油调敷于胁肋痛处。适用于各种胁肋痛位置较固定者。
2.湿敷法
鲜麻菜1棵,切碎煎汤,以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适用于肝胆湿热型。
3.敷脐法
炒穿山甲末100克,乳香、没药醇浸液各70毫升,穿山甲末混入乳香、没药醇浸液内,烘干,再研细,加入鸡矢藤挥发油0.5毫升,冰片少许,每次用0.2克,食醋调成膏,纱布裹之,敷脐上,7日换药1次。适用于各种胁肋痛。
4.药熨法
青皮适量打碎,拌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胁痛处,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痰血内停型。
5.鼻法
公丁香16克,研为细末,取少许嗜鼻,每日3次。适用于非痪血内停之胁肋疼痛。
6.灌肠法
(1)清胆汤:大黄30克,茫硝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积壳12克,半夏10克,水煎400毫升,保留灌肠,1日2次,适用于肝经实火及肝胆湿热型。
(2)泻胆汤:大黄25克,碰硝10克,番泻叶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煎水,保留灌肠。适用于肝经实火及肝胆湿热型。
7。搽药法
白芥子、昊茱英各等份,研细末,过筛,水调如糊状,取药糊涂布于章门、京门穴,干后换药,1日数次。适用于肝气郁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