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消费欺诈赔偿标准法律依据是什么?

消费欺诈赔偿标准法律依据是什么?

来源:欧得旅游网

消费欺诈赔偿标准法律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第49条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对于发生欺诈消费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诉、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要求赔偿。消费者应具备识别经营者手段的能力,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遇到欺诈行为可投诉举报或通过法院诉讼要求赔偿,一般情况下是双倍赔偿或宣传费赔偿。

法律分析

一、消费欺诈赔偿标准法律依据是什么?

消费欺诈赔偿标准法律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

增加赔偿其受到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根据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即买一赔二):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5、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1、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二、发生了欺诈消费行为怎么样处理?

当消费者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要求经营者给予双倍赔偿:与经营

者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综上所述,在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消费者应当具有一定的识别经营者手段的能力,如果发现自己被经营者的手段骗了,是可以要求赔偿的,消费者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能很多人员对于消费欺诈行为并不是特别的理解,如果说是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欺诈行为的话,那么是可以通过投诉举报或者是通过申请法院诉讼的方式来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赔偿的,通常状况之下是属于双倍的赔偿,也有一些是属于宣传费赔偿。

结语

消费者在面对欺诈行为时,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要求双倍赔偿。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经营者提供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等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买一赔二。消费者可通过协商、调解、申诉、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购物时,消费者应具备识别经营者手段的能力,发现欺诈行为时要勇于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确保公平交易和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