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羚:别名红斑羚_红山羊_红青羊,为偶蹄目、牛科、斑羚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延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缅甸、印度。野生海拔2000-4500m之间的高山、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内。1914年命名,共2个亚种。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少,还受盗猎的威胁,是分布区内最主要的偷猎对象之一。IUCN列为易危,我国1级保护野生动物。
斑羚属体型最小成员,虽称为“羚”,但分类属山羊族,与擅长奔跑的羚羊族关系较远,体型也更适应山地攀岩。它体型与中华斑羚相似,但全身均为红色,且由于没有黑色覆毛,所以没有斑羚属其它种类那样的黑灰色麻点,而是漂亮的均匀红色。
科目分类:羚羊;生存环境:山地;颜色分类:褐色_红色;性情分类:敏捷;最大体型:107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17年;适宜温度:16℃±8℃;食物饲料:植物
赤斑羚形态特征:
体长93-107cm,肩高57-61cm,重20-30kg。四肢粗壮,蹄子粗短似山羊。雌雄均具黑色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背部中央具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腹侧毛色稍显浅淡,鼠鼷部棕白色,喉部没有白斑。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较短,有黑色丛毛。与分布区重叠、长相近似、也具有红色皮毛的赤鬣羚的区别是,赤鬣羚体型更高大,颈背有明显的鬃毛,下巴和吻部白色,四肢下侧颜色发浅,并且有发达的眶下腺。
赤斑羚生活习性:
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如履平地,可原地起跳跃过1.8m高的障碍物。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单独活动,或由母子、雌雄或几只结成小群,外出觅食和饮水,主要以草本植物、树叶、松萝和地衣等为食。中午大多在隐蔽的巨石上休息。性情机警,活动前先要在四处窥探,确认没有危险才慢步前进,一旦受惊便立即窜入附近的隐蔽处躲藏起来,很少作长距离的奔逃。
赤斑羚饲养方法:
喜活动于地形陡峭又有茂密森林覆盖的生境,活动范围也不大,会随季节做垂直迁移,夏季在森林上缘的草甸或灌丛生活,冬季随雪线下降至混交林带活动。人工饲养寿命在16年以上。在国际上,缅甸的仰光动物园从1964年开始饲养赤斑羚,是全球最早饲养赤斑羚的机构。美国的圣迭戈动物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仰光动物园引进赤斑羚,一直饲养到20世纪80年代。
赤斑羚繁殖方式:
圈养环境中,雌性1.5岁时性成熟,雄性3岁时开始发情。冬季为繁殖期,11-12月发情。雌兽的表现为活动迟钝,愿意接受雄兽的嗅闻,高潮时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左右,此时乳房开始膨大,周围的被毛变稀。怀孕期223±3天,分娩多在翌年5-6月份,时间需要1个小时左右。每胎1-2仔,幼仔出生后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后能够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