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鼠:别名黄老鼠_大砂土鼠,为啮齿目、仓鼠科、大沙鼠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及西部,包括中国(内蒙、甘肃、新疆)、阿富汗、伊朗、蒙古等地。野生海拔900m以下的荒漠地区,常与固沙植物梭梭、柽柳、盐爪爪、白刺等灌木伴生。1823年命名,共8个亚种。冬季日活动节律呈单峰型,夏季则呈双峰型,随气温的升高,外出活动逐渐减少,中午不外出活动,黄昏以后,又陆续出洞活动。有相当高的回巢能力,成鼠在百米之内,普遍能返回原有洞系。
沙鼠亚科最大的物种,大沙鼠属唯一品种,体型与褐家鼠相仿。听觉、视觉非常敏锐,以洞群方式群生,洞系相连,结构十分复杂,长者可达数千米。洞道相互交错,分2-3层。洞口10-30个,有的达100余个。
科目分类:仓鼠;生存环境:草原;颜色分类:褐色_黄色;性情分类:野性;最大体型:20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3年;适宜温度:20℃±8℃;食物饲料:植物
大沙鼠形态特征:
体长15-20cm。耳短小,不及后足长之半。耳壳前缘列生长毛,耳内侧仅靠顶端被有短毛。趾端有强而锐的爪,后肢蹠部及掌部被有密毛,前肢掌部裸露。尾粗大,几乎接近体长,上被密毛,尾后段的毛较长,一直伸达尾末端形成毛笔状的“毛束”。头和背部中央毛色较长爪沙鼠略浅,呈淡沙黄色,微带光泽。体侧、眼周、两颊和耳后等处的毛色较体背略暗淡,介乎灰沙色与黄沙色之间。
大沙鼠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不冬眠。冬季经常出入的洞口,多在粮仓附近。老窝比较深,多数位于地下2-3m处,内有细草和软毛铺成的睡垫。洞道旁有粮仓和厕所,粮仓最大者可贮草100kg以上,废弃的仓库多改作厕所。在土质结构松软的地段,洞系往往自然塌陷。早春一洞系中有繁殖鼠1对,秋后可达十余只。
大沙鼠饲养方法:
出洞时,先探出头,对洞口的异物有警戒,并随时瞭望。取食时,边进食边进行瞭望,当有危险发生时会立即转入警戒行为。属植食性动物,食谱达40多种,主要有梭梭、猪毛菜、琵琶柴、盐爪爪、白刺、假木贼、锦鸡儿、芦苇等。冬季主要依靠夏秋贮粮越冬,也采食种子和植物茎皮。不喝水,完全依赖食物中的水分维持生命。其天敌有鹰、虎鼬和狐等。
大沙鼠繁殖方式:
每年4-9月繁殖,高峰期在5-7月。年产2-3胎,妊娠期22-25d,胎产1-12仔,多为5-6仔。春季出生的雌鼠当年可参与繁殖。幼鼠在母鼠洞内越冬,来年春季分居并开始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