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尾黄鼠_豆鼠子_大眼贼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长尾黄鼠_豆鼠子_大眼贼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来源:欧得旅游网

长尾黄鼠:别名豆鼠子_大眼贼,为啮齿目、松鼠科、黄鼠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中国(新疆、内蒙)、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野生于海拔1700-3000m的高山、丘陵、林缘及河谷地带。1778年命名,共6个亚种。洞穴通常在较高的地方,有时利用乱石堆的间隙为穴。和其他黄鼠一样,有居住洞和临时洞之分。多数只有1个洞口,个别的有2个。窝巢呈椭圆形,铺以松软的干草。夏季居住洞较浅,冬眠洞较深,均在冻土层以下。临时洞的洞道比较简单,无窝巢,仅供逃避敌害时使用。

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半,是黄鼠属中尾最长的。活动时常以后足着地,身体直立观察周围的动静,有时亦伏于地面或白头上晒太阳。一遇敌害则发出一种特有的叫声,以警告同类,并迅速逃回洞中或隐避于草丛中。

科目分类:松鼠;生存环境:草原;颜色分类:褐色_黄色;性情分类:敏捷;最大体型:32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10年;适宜温度:22℃±6℃;食物饲料:植物

长尾黄鼠形态特征:

体长在25-32cm。前足掌裸,有掌垫2个、指垫8个,后足较长,足底被毛,无蹠垫,趾垫4个,爪色黑褐而长。耳壳短而不显。夏季毛色较深,背部毛色灰褐,毛基多为黑色或暗褐色,部分背毛有白色毛尖,因而在体背部形成隐约可见的小白斑。体侧较体背毛长而毛色较浅,呈草黄色或锈棕色,有的呈灰褐色或浅灰色。头顶与额部毛色较深,呈灰褐色,颊部则呈棕黄色或略带棕色色调。尾腹面毛以棕黄色为主,近端的黑色部位与自毛尖清晰可见。

长尾黄鼠生活习性:

白天活动,时间随季节有所差别。4-5月份,天气寒冷,多在8-14时。6月份以后,天气转暖,活动时间也随之提前,常在6时后,中午炎热时则停止活动,下午较凉爽时再出洞,日落有一个活动高峰。9月时间推迟到8时以后。风雨对其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有冬眠习性,9-10月入蛰,入蛰的顺序是雌先雄后,幼鼠在最后。于3-4月出蛰,出蛰的顺序是先幼鼠后成鼠,而与性别无关。在出蛰期间,如遇有短期的天气骤变,并不引起出蛰的中断。

长尾黄鼠饲养方法:

原生地为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和亚高山草甸。通常选择在植被生长较好的缓坡、小溪的河谷地段作为栖息点。在河边石砾裸露的山坡林缘以下的农田虽有栖息,但数量较少。春季出蛰后,多取食枯干的牧草。牧草返青以后,主要取食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绿色部分,亦吃些鞘翅目昆虫。在自然条件下,拒食一切人工投放的饵料和谷物、牧草等。在农作区,常窃食农作物,有贮食习性。

长尾黄鼠雌雄分辨:

幼体夏毛颜色比成体浅得多,背部斑点不甚明显。

长尾黄鼠繁殖方式:

一年繁殖一次。在春季出蛰后,即开始发情交配。妊娠期为30天左右,产仔集中在5-6月,一窝产仔7-8只,最多可达11只。哺乳期25天左右,幼鼠于6月下旬开始大批到地面活动。当幼鼠能独立生活时,母鼠则离开繁殖巢穴另找新居,而幼鼠也于4-5天后离开母鼠洞穴,各自另找新居。幼鼠予第2年春季达到性成熟。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