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望须猪:别名,为偶蹄目、猪科、猪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菲律宾巴拉望及周边岛屿特有物种。野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地、山地雨林、干燥的开阔林地和草地,也经常出没于沿海地区较干燥的石灰岩和红树林,或农田附近。1888年命名。与婆罗州须猪非常相似,曾被认为是婆罗洲须猪的亚种之一,但其体型明显较小,且头骨也有明显区别。由于栖息地的碎片化,及人为的狩猎,种群数量明显下降,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近危物种。
菲律宾特有物种、菲律宾最大的野猪,巴拉望岛地区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因此成为了当地野味贸易最主要的狩猎目标,目前已被列为濒危。每只眼睛前面有一缕苍白的毛发,因下颌拥有同类中最长的“胡须”而得名。
科目分类:猪科;生存环境:丛林;颜色分类:黑色_棕色;性情分类:野性;最大体型:154cm;毛型长度:中短;寿命年限:15年;适宜温度:20℃±8℃;食物饲料:杂食
巴拉望须猪形态特征:
头体长142-154cm,尾长约20cm,重约150kg。身体呈深灰色至黑色,颈部,躯干和四肢都覆盖着一些稀疏的黑色毛发。一道较长的浅色鬃毛沿着背部的中心延伸,在头部和颈部的背面最为突出。尾巴上覆盖着长长的黑毛,并在尖端有一个独特的羽毛状“长刷”。头部狭长,头部末端有鼻盘。额头,鼻子的末端和眼睛周围是黑色的,而一条较长的白色或赭色的毛发穿过眼睛前方的鼻梁,并随着下颚线而变宽。
巴拉望须猪生活习性:
夜行性,组成2-3只的家庭小群活动,用鼻子在土壤中挖掘植物根茎,会产生类似的车辙痕迹,经常在泥洼地里打滚,驱虫。
巴拉望须猪饲养方法: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为主,尤其青睐壳斗科和龙脑香科富含油脂的果实。包括来自榕树等的落果,以及农作物玉米、迷迭香、大麦、谷物和水稻,也可能会消耗土壤中的根茎、真菌和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尤其是在树木结果的时期,会聚集在一起吃落在地上的水果,或者是为了报复人类,偶尔偷吃邻近的森林花园或其他植物品种。
巴拉望须猪繁殖方式:
与婆罗洲须猪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与其他猪相似,出生时的幼仔带有淡橙色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