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鼹:别名孖仔鼠,为有袋目、袋鼹科、袋鼹属哺乳动物,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亚西部。野生于灌丛荒漠地带和沙质洼地。掘土方式于食虫目鼹鼠有明显区别,在地下游走,身后不会留下永久性洞道。目前为濒危动物。
虽与其他有袋类动物如袋鼠、树袋熊亲缘较近,但形态与习性却与生活在非洲沙漠中掘洞的金毛鼹更加相似。它们不但外观相同,且牙齿和骨骼特征也极相似,这代表了它们相同的地下掘洞生活方式。但金毛鼹是有胎盘的哺乳动物,袋鼹却不是。
科目分类:有袋;生存环境:草原;颜色分类:白色_褐色;性情分类:野性;最大体型:14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6年;适宜温度:22℃±8℃;食物饲料:昆虫
袋鼹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14cm,尾长2-3cm,体重约60克。前肢强而有力,3、4趾的爪特长,有如铲子的功能,其它趾缩小。后足中间有3趾有长爪,第1趾小而有甲,第5趾留有痕迹。
袋鼹生活习性:
体形如鼹,适于地下挖洞生活,眼隐于皮下,无晶体,耳无耳壳。
袋鼹饲养方法:
主食甲虫幼虫和卵。
袋鼹雌雄分辨:
雌兽在生殖季节有很发达的育儿袋,育儿袋分隔为2,每边有乳头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