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棕蝠:别名蹁蝠_小夜蝠_放棕蝠_盐老鼠_欧洲棕蝠,为翼手目、蝙蝠科、棕蝠属哺乳动物,原产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及亚洲西部、东部。我国除东北外,还见于内蒙、山东、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夏季栖息在房含棚顶、阔楼、夹壁墙等隐蔽场所,也栖息于岩隙之中。1774年命名,共5个亚种。有记忆能力,当飞出进入洞时,不发出声音,当飞出后立即用网把洞门塞上,当飞回后,不发出声音,他们只记洞口是无阻,高速度飞回进入网中。
飞行时,嘴鼻1秒发出50组超声脉冲,并准确接收同数目回声,迅速判明物体距离和大小,能同时探测几个目标。凡是发音C调以下的昆虫,都能避免被它捕捉。蚊虫发音D调至F调,与G调相当,则容易被捕捉。1分钟可捕十几只昆虫。
科目分类:翼手;生存环境:灌丛;颜色分类:黄色_棕色;性情分类:野性;最大体型:8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18年;适宜温度:22℃±6℃;食物饲料:昆虫
大棕蝠形态特征:
体长4-8cm,前臂长5-6cm。体型中等大小,吻鼻端局部裸出。具稀疏短毛,吻两侧凸起。耳较长,基部较宽呈三角形,耳先端广圆。耳屏舌状,较长,先端向前倾,第3指具3个指节,自第3至第5指长度递减。尾尖露出尾间膜约4-5mm。体背面毛茶棕色,毛基色较浓,毛端黄棕色。腹面淡褐色,后腹及其两侧毛色染黄。翼膜淡褐色。
大棕蝠生活习性:
不同种间能群息同一个场所,通常由几十只到几百只组成群体,匍匐于房顶过木、房梁夹缝中,或倒挂在梁上。对光照极度敏感,反应仅次于水鼠耳蝠,处在黑暗期依太阳或季节不同,而不同控制其体内生理生化和机能。大棕蝠这种依照太阳或季节控制动物生理化习性和机能,明显地随着日光照射时数减少而繁殖,故叫短日类动物。
大棕蝠饲养方法:
隐蔽所除要求黑暗,适宜的温度以外,对安静等其它条件要求也较严格。日落的黄昏或天明前后,夜色苍茫时飞出觅食,主要以大型的鞘翅目昆虫为食,也食双翅目昆虫。飞出栖息地后,忽上忽下,急剧地变动飞行方向,形成游戈式飞形,似乎杂乱无章飞行,其实是在追逐昆虫。在空中施展全身技巧,有时能急转360度。
大棕蝠雌雄分辨:
雄性阴茎作顶部弯曲。
大棕蝠繁殖方式:
6月初产仔,每窝产1-2仔。2个月后达成体大小。秋天短日照时交配后,卵子不立刻受精,精细胞保存在雌体输卵管内到翌年春天,当食物(昆虫)出现时,才进行受精开始卵裂,胚胎发育。幼崽产后会爬,而不睁眼,不能飞,靠吸吮乳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