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则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肺炎的类别。那么,下面就由笔者为大家介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机制是什么?要怎么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急性的呼吸系统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于3月15日将其名称公布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SARS是由一种新病原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从体外病毒培养分离过程中可观察到对细胞的致病性,推测在人体的SARS病毒可能对肺组织细胞有直接的损害作用。
但是,SARS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减少,CD4+CD8+T均明显下降,表明细胞免疫可能受损,且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故目前倾向于认为SARS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肺部的病理改变明显,双肺明显膨胀,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变为主,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程3周后有肺泡内机化及肺间质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可见下血管内微血栓和肺出血,散在的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病变。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及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治疗,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3d),以及心、肝、肾功能等。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在隔离初级,往往有沮丧、绝望或孤立的感觉,影响病情的恢复,故关心安慰病人,给予心理辅导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