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 政权、 文化下移, 出现百家争鸣。 《老子》 的深邃, 《论语》 的雍容, 《墨子》 的质朴, 《孟子》 的雄辩, 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 名耳, 字伯阳, 谥号聃, 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 生卒年不详, 大约与孔子同时代,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
《老子》 是道家经典, 亦称《道德经》 , 凡 81 章, 5000 字。 相传为老聃所著, 实出于战国时 期, 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 世传《老子》 道经在前, 德经在后,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德经在前, 道经在后。 1993 年湖北荆 门郭店出土的《老子》 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 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 。 自汉魏以来, 注释《老子》 之多,仅次于《论语》 。 今人 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
《老子》 的思想。 首次阐述“道” 的学说, 认为道是宇宙之本, 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 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 对前人是一个突破, 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 阐释虚玄模糊, 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 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其朴素辩 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 具有相对性。 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 相辅相成。 事物向对立面转化, 祸福相倚, 正复为奇。 柔弱胜刚强, 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 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 理想社会, 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 具有强烈的批 判精神。
《老子》 的文风。 《老子》 , 文章简洁精练, 寓理于形, 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 没有对话的痕 迹, 只述论点, 略去论据, 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 某些章节全用韵语, 大多随文成韵, 并无一定程式, 但音调和谐, 富于节奏感, 呈现为形式精美的 哲理诗。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语句凝练, 精警深邃, 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具有格言的特 性, 警句广为流传。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 中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为“圣人” 。 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 出生于鲁国, 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 曾任鲁国的中都 宰、 司空和司寇, 短期行摄相事。 孔子周游列国, 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 始终不得用事之机。 暮年回到鲁国, 整理过《诗》 、 《书》 、 《礼》 、 《乐》 、 《易》 等, 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 。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 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见《史记· 孔子世 家》 。
《论语》 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后为儒家 经典。 汉代有《古论语》 、 《齐论语》 和《鲁论语》三种版本。 《古论语》 和《齐论语》 失传, 流传至今的《论语》 凡 20 篇 500 余章, 是经过融合的《鲁论 语》 。 《论语》 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 中的《论语注疏》 , 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 宋代邢昺疏。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 有《论语集注》 , 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 语正义》 , 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
《论语》 的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 , 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仁由礼和乐相辅相 成, 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 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育思想: 首开私学,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等。 文艺思想: 重视文艺的 社会功能, 认为《诗》 具有“兴观群怨” 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 审美情趣: 辞达而已。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
《论语》 的文学性。 《论语》 是语录体散文, 章幅短小, 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能以题概 篇。 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 章名一般取首句。 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 《论语》 的文学性高出诸子。 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 描绘 出人物的仪态举止、 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 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 雍容和雅, 朴实含蓄, 生动传神,明白易懂, 含义深永, 具有概括性, 富于哲理性, 不乏个性化, 传世成语特别多。
第三节 墨子与《墨子》
墨子(约前 468——约前 376 年) 名翟, 鲁人, 一说宋人, 墨学家派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 家、 教育家。 墨儒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 一派著《墨辩》 , 发展逻辑思想, 一派推行宗教, 演变为游侠。 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几乎后继无 人, 销声匿迹。 《史记》 中墨子之传附于《孟子荀卿列传》之末, 只有短短二十余字。
《墨子》 原有 71 篇, 今存 53 篇。 或为墨子本人所著, 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或为墨家后学所 写。 《墨子》 历来不受重视, 少有人研究, 因为墨家宣扬平等, 封建统治不接受; 墨文不讲文采, 封建文人不欣赏。 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 末尾, 仅二十四 字。 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
《墨子》 的思想。 十大主张: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节用、 节葬、 天志、明鬼、 非乐、 非命。 “兼爱” 是《墨子》 的核心思想, 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 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 “兼爱” 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 , 即反对攻伐性战争。 但 支持、 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 “尚贤” 即任人唯贤, 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 “尚同” 是“尚贤” 的发展, 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 这两大主张与儒、 法诸家相近似。 “节用” 、 “节葬” 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 墨家信鬼神, 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墨子》 的文风。《墨子》 产生于战国前期, 但成书很晚, 因而体例较复杂。
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 由论辩文, 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 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 《墨子》 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 特色鲜明。 一是文章体的例有因革, 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 文, 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 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 明确三表法、 类推法,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 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 先河。 三是朴实无华, 不加修饰, 尚实尚质, 通俗流畅, 说理透彻, 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 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 372 年——约前 289 年) 名轲, 邹(今山东邹县) 人, 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 教育 家和散文家, 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被后人尊为“亚圣” , 与孔子并称“孔孟” 。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 但家道衰落, 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 养。《荀子· 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 孟荀列传》 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 故世称“思孟学派” 。 孟子学成之后曾游事齐宣王、 梁惠王, 游历 宋、 薛、 鲁、 滕等国。 其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 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 于是只好退而授徒, 著书立说。 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
《孟子》 的概况。 《孟子》 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 是继《论语》 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史 记· 孟荀列传》 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 七篇” 。 《汉书· 艺文志》 载“《孟子》 十一篇” , 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 篇是赝品, 不作注释, 于是亡佚。 七篇各分为上下篇, 篇内分为若干章, 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 篇名取首句首句的关键词, 章名一般取首句, 仍然是语录 体, 但章幅一般比《论语》 的长得多。 《孟子》 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 中的《孟子注疏》 , 保存东汉赵岐注, 采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 中有 《孟子集注》 , 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 , 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
《孟子》 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 是对孔子“仁爱” 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 则 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 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 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 的继承和发 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 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分别是仁、 义、 礼、 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 “知人论世” ,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 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即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 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
《孟子》 的文风。 《孟子》 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 但不同于《论语》 的气度雍容, 坐而论道, 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 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二是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三是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 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 譬喻不见堆砌, 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 展示出孟子的个性: 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 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 成为讽刺小品。 如《离娄》 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 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
《小国寡民章》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 《季氏将伐颛臾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 《非攻》 、 《公输》 、 《孟子见梁襄王章》 、 《齐桓晋文之事章》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 《鱼我所欲也章》 。
【思考练习】
1. 简述《老子》 的“道”
2.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 《季氏将伐颛臾章》 看《论语》 的文学性
3. 从《非攻》 、 《公输》 等篇看《墨子》 的文风
4.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看《孟子》 的文风
先秦诸子散文(下)
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 《庄子》 内篇以题概篇, 《荀子》 的文章具备论点、 论据、 论证等基本要素, 《韩非子》 的文章创作立论、 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 《吕氏春秋》 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 战国后期诸子散文体制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前 369 年——约前 289 年) 名周, 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 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 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 不算入 仕。 往来游历于齐、 魏诸侯之间, 因其剽剥儒墨, 放言无忌,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一生未入仕途, 安于平民生活, 生活贫困, 居住穷巷,织鞋为生。 楚威王曾厚币聘 请庄子为相, 被他戏谑相拒。 庄子也聚徒讲学, 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且、 魏牟几人。 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汉书· 艺文志》 载《庄子》 有 55 篇。 今本《庄子》 33 篇, 分为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 偏重于论述哲学;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偏重批判社会。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 中唐时期《庄子》 成为道 教经典, 称为《南华真经》 , 庄子也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 。 《庄子》 最早的注本被认为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 , 其实是郭象剽窃竹林七贤之向秀的注释成果。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 , 清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 , 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
《庄子》的思想。“道” 为化育万物的精神本体, 人们可以通过修养而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 忘怀自我, 淡情寡欲, 不计得失, 不虑生死, 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 发展为相对主义, 认为事物的大小、 寿 夭、 善恶、 美丑都是相对而言, 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 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 由愤世嫉俗走向 超世脱俗。 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无名、 无功、 无己, 也就是无待、无为。
《庄子》 的文风。《庄子》 散文善于用寓言说哲理, 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寓言想象丰富, 构思奇 特, 随意夸张。 将自然万物赋予灵性, 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 寓言故事密度大, 用寓言代说理, 故事一个接着一个, 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 寓言的主题具有同一性和 多义性, 同一性即用多个寓言阐释同一个道理,多义性即用同一个寓言阐释多种道理。 其寓言形象的含义往往超越作者的创作动机, 形成“形象大于思想” 的特征。 历代解读往往烙上时代印记, 有所折中或曲解。 因而阅读《庄子》 必须疏理庄学三义: 作者的本义、 注者的释义和读者的取义。 文风恣肆, 没有固定模式, 或先分后 总, 或先总后分, 或分总同用; 意到笔随, 得心应手。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 , 鲁迅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之或能先也” 。 从《逍遥游》 的本义、 释义和取义看《庄子》 文风。
第二节 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前 313 年——约前 238 年) 名况, 也称孙卿, 战国后期赵国人, 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 一位大师,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散文家。 曾游历秦、 齐、赵、 楚诸国, 齐襄王时在齐国稷下学宫“最为老师” , 并三次被任为祭酒。 后来荀子遭到齐人的谗毁, 便 去齐适楚,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委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 荀子被废去官职, 于是居家于兰陵, 从事著述。 著名法家韩非子和秦丞相李斯原来都是荀子的学生。 见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
《荀子》 的文章主要是荀子自撰, 弟子杂录约占五分之一。 西汉刘向将其整理编订为 32 篇, 定名为《荀卿新书》 , 唐代杨倞为之作注, 改称为《荀卿子》 ,宋以后始称《荀子》 。 清王先谦为之作注, 成《荀子集解》 。 唐代杨倞的《荀卿子》 注是权威注本。
《荀子》 的思想。 荀子批判诸家学说, 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 虽 然属于儒家, 而与孟子的正统儒家有别。 荀子改造儒家学说, 兼容法家思想, 主张礼法兼用, 威德并施, 王霸并行。 与孟子“法先王”相对, 提出“法后王” ; 与孟 子的天命观相对,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 , 人定胜天,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 荀子主张性恶论。 荀子大体继承孔孟学说, 但并不墨守陈规, 善于变通, 是一代通儒。
《荀子》 的文风。 《荀子》 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一是普遍以题概篇,即文章的标题能够高度概 括文章的内容。 二是文章结构要素具备, 一般每篇都有中心主题, 有整体结构, 有论点、 论据和论证, 讲究对比论证等方法, 首次完成说理文的体制。 三是继承儒家 的文质相符, 排比博喻, 文辞富赡, 有欣赏价值。 四是整体文风浑朴厚重, 严谨缜密, 说理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相结合, 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荀子》 散文对后 世的论说文形式的影响最为深远, 直至今天。
第三节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前 280 年——前 233 年) ,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著名的思想家, 散文家。 韩非 出身韩国贵族世家, 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 而旧贵族势力很强, 当权者名高而无能, 屡屡丧师失地。 韩非多次上书,建议变法图强, 都未被 采纳。 韩非口吃, 不善言辞而善写作, 作《孤愤》 、 《五蠹》 、 《内外储说》 、 《说林》 、 《说难》 凡十余万言。 文章传至秦, 秦王嬴政十分赞赏, 为得到韩非而发 兵急攻韩。 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嫉妒, 李斯与姚贾共进谗言, 将韩非下狱, 逼迫韩非服毒自杀。 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
《韩非子》 亦称《韩子》 , 《汉书· 艺文志》 载 55 篇, 今本《韩非子》 合于此数。 《韩非子》 主要 为韩非自撰, 也有混杂、 散佚和增补, 如首篇《初见秦》 , 郭沫若认为是吕不韦所作; 《存韩》 并非一人所作, 《有度》 论及韩非死后事, 绝非韩非所作。 《北堂书 钞》 等类书中录有《韩非子》 佚文。 《韩非子》原有旧注, 注文粗略。 清末王先慎辑录诸家校释, 参以已意, 成《韩非子集解》 ,是《韩非子》 最权威的注本。
《韩非子》的思想。韩非继承发展前期法家商鞅的“法” 、申不害的“术” 、慎到的“势” 。 “法” , 法是法令, 是治理百姓的公开条规; “术” 是权术,是藏于胸中驾驭百官的手段; “势” 是权势, 是“法” 和“术” 得以施行的保障。韩非提出以法治为中 心, 法、 术、 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思想, 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既集法家之大成, 也总结了老子和荀子 的思想。
《韩非子》 的文风。 韩非子继荀子之后将论说文发展得更为成熟, 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特 点一是多长篇大论, 有立论、 驳论、 解说几种类型,具有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是立论观点鲜明,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结构完整,单刀直入, 鞭辟入里。 三是驳 论采用立意设词, 往来诘难, 先引出反面观点,然后进行驳难, 针锋相对, 切中要害。 四是善于用寓言和史实说理,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内外储说》 汇集 寓言, 可能是储备材料, 以待作文, 却自成洋洋大观的故事专辑。 五是文章风格峻峭犀利, 锋芒毕露。 法家刻薄少恩, 真率直露, 为文讲究实效, 少有文饰, 显得冷 峻、 峭刻、 尖锐、 犀利, 其锋不可犯。
第四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公元前 235 年) , 战国末年濮阳(今河南濮阳) 人, 秦国的相国。早年经商, 家累千金, 在赵都邯郸结识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子楚, 遂资助子楚继位,被秦庄襄 王任为相国, 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即位, 他继任相国, 被尊为“仲父” 。不久因嫪毐逆反事受牵连而被免去相国, 迁徙蜀地, 途中自杀。 见《史记· 吕不韦列传》 。
吕不韦有门客三千人, 令其各著所闻, 集体编著成书, 号曰《吕氏春秋》 ,亦称为《吕览》 。 全书分为十二纪、 八览、 六论共三大部分, 计 160 篇文章。 《吕氏春秋》 的注本最早有东汉高诱注, 明代有多种刻本。 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 , 今人张双棣等人有《吕氏春秋译注》 。
《吕氏春秋》 的思想。 《汉书· 艺文志》 将此书归于杂家, 班固认为杂家是“兼儒墨, 合名法, 知国体之有此, 见王治之无不贯” 。 高诱注云: “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 以无为为纲纪, 以忠义为品式, 以公方为验格” 。 杂家并不是杂糅, 而是兼采各家之长, 力求融会贯通。 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较多,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政治思想以道家为基础, 以儒家为主导, 兼采诸家融合而成。 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 作用, 对音乐艺术的起源有珍贵的记载。 《吕氏春秋》 总结统治天下的理论, 适应了秦统一中国的需要。
《吕氏春秋》 的文风。 此书体例最为严谨: 十二纪每纪五篇, 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三篇。 每组内 部的文章各自成篇, 共同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 书成之后, 悬赏增损一字者千金, 是出于政治目的, 也说明全书的设计和撰写都煞费苦心, 体例完善而表述精确。 文 章篇幅一般较短, 问题逐个提出, 逐个解决, 绝少长篇大论。 文章写法往往先以言论开篇, 中间用事实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 前后照应, 中间生发, 具有很强的逻辑 性和说服力。 书中保存有三百多则寓言和历史故事, 数量与《韩非子》 不相上下。 故事层出不穷, 重在说明事理, 故很少夸饰渲染, 大多情节简单而富于哲理, 有些 较长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 具有小说因素。
先秦诸子散文还有法家的《商君书》 、 道家的《列子》 、 名家的《公孙龙子》等, 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但影响都不及《老子》 、《论语》、《墨子》 、 《孟子》 、 《庄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 不再展开阐述。
【精读作品】
《逍遥游》 、 《养生主》 、 《胠窃》 、 《秋水》 、 《劝学》 、 《天论》 、 《赋篇》 、 《五蠹》 、 《说难》 、 《察今》 、 《察传》 。
【思考练习】
1. 《庄子》 寓言主题的多义性
2. 从《劝学》 看《荀子》 文章的体制和文采
3. 从《五蠹》 、 《说难》 看《韩非子》 的文风
4. 简论《吕氏春秋》 归于“杂家” 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