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
“雏鹰”的航迹,仿佛绘出一个“镜中的我”。教官__眼眶一热。他,忘不了自己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更忘不了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第一次驾机着舰的那一刻——
20__年11月23日,__的飞行教官、“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一着惊海天,以一道完美的弧线,定格了中国海军“航母时代”的镜像。
“可你知道吗?着舰时,戴明盟已经40多岁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40多岁到20多岁,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饱含着飞行教官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航母舰载机事业,靠一个人不行,靠一代人也不行。时代早已教会了我们如何选择。”__意味深长地说。
我国在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完全是从零开始。通过初级阶段“量的积累”摸索出的方法,是不是适合更多的后来人?如何用最少的代价办最多的事情,获得最大的效益?
这意味着,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每个培养班次都是在提供标准和方法,一代代舰载机飞行教官都要承担这种探索和选择。
一次训练,教官杨勇进行战术机动时,屏显系统突发故障,飞行高度、速度、姿态等重要参数信息都无法显示。
紧急返场,在旁人看来,摆在杨勇面前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像陆基战斗机一样“正区”着陆,这样最安全;二是仍然实施“反区”着陆,但为了安全,应该选择更合适的着陆位置。
然而,杨勇作出了第三种选择:着舰应该怎么飞就怎么飞!
本是“刀尖起舞”,何况“蒙眼”飞行,这个选择让现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事后,杨勇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海上作战,任何情况都可能遇到。这次特情,是摸索提升着舰技术的好机会,也正好给学员们探探路。”
“5、4、3……”回到惊魂时刻,杨勇凭着过人胆识、过硬本领,与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官)密切配合,在“黑区”精准触地。漆黑的轮胎擦痕,记录下这一次完美的着陆。
如今凝视这片“黑区”,一道道擦痕新旧叠加,早已分辨不出哪一道是当时留下的。
而在杨勇看来,这片“黑区”投射着舰载机飞行教官的“精神疆域”——无论这一落多么惊险、意义几何,都不过是一道寻常的擦痕。而每一次对前路的探索,无数个热血的选择就藏在这一道道擦痕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