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成功召开后,成都积极对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等国内高端智库,学习借鉴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文件和经验做法,前后4次反复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意见。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决策,向1000余名参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吸纳。
广泛征求意见后,成都明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路径分“三步走”,与20xx年成都明确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保持了一致。
《意见》指出:
到20xx年,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
到20xx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到20xx年,进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进行列,消费市场的规模和能级跻身世界前列,在构建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区、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
任务是什么?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最终目标是要让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塑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场景,《意见》提出要依托成都城市特质,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存、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融合熊猫、三国、金沙等特色元素,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8大场景。
这8大消费场景分别是:
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
成都创新塑造的8大消费场景几乎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颇具引领性。
这其中既有以衣食住行为导向的商圈建设,又有彰显成都底蕴的特色街区打造。
既有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又有文艺风尚品鉴场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既关注家门口的社区日常生活,又远眺未来以新兴技术引领生活。
同时,大熊猫、公园城市作为成都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样被纳入其中并进行了精心规划。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引导消费的政策生态体系。为此,《意见》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提出12条制度创新。
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适应消费结构内涵调整和外延拓展的双重变革体制机制障碍方面,6条制度创新分别为: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
持续创新消费社会保障。
积极探索产权消费融通。
积极促进入境消费便利化。
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方式。
加快推进智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在围绕服务商业投资企业全球布局,建立符合超大城市功能需要的产品创新和消费拓展机制方面,6条制度创新将汇聚起开放型国际化的消费供给主体。
这6条制度创新分别是: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招引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降低消费领域企业运营综合成本。
主动实施审慎包容监管。
深化消费发展人才支撑。
此外,《意见》还围绕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打造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消费资源的集聚区、消费发展的风向标,提出强化国际消费通道建设、实施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国际消费货物和服务贸易、打造国际消费品牌展会、建设开放型消费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6项工作举措,打造融入“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服务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