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共鸣
有位作者将种花的波折与树人的艰辛巧妙结合起来,提出了哲学性观点:“一个教师,若成天强调‘学生资质’不好,毫不考虑自己付出够不够,毫不考虑优秀的同行达到的高度,当然有推卸责任之嫌,但假设教师已经尽心尽力,限于本人经验、才具、精力,无法教好所有学生,那他(她)面对有些学生‘不成材’这一遗憾,可以无愧。正如我养花,我不可能也无需为那些发不了芽的种子成天自责。”对此,我深有同感,便想起自己的养花经历。
我也是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养花的历史断断续续有六七个年头。比起别人养花,我是蹩脚。我养过不少花,养的最多的是铁树,本来极贱极易养的树却被我折腾而死。深刻反省,大多情况下是浇多了水腐烂根部所致。看着买来的葱茏、旺盛的花卉糟蹋至死,我心疼,不是钱,而是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看来,我与花无缘,不懂养花,又没耐心钻研养花的学问,于是对养花的兴趣渐减,慢慢地也就搁下了这个喜好。
忽一日,妻子把在办公室养的两盆长得极茂盛的吊兰搬回家。其中,有一盆还开着白色的小花,那开花的枝蔓往下垂,妩媚极了,不愧吊兰之雅名。有了绿色,客厅仿佛一下子有了生机,有了希望,还弥漫着一股温馨的气息。我很是喜欢,心痒痒的,又点燃起养花的激情。妻子看出了我的心思,生怕我插手,说什么都不让我管。谁叫我不会养花呢?好吧,欣赏总可以的,有了绿色,我浮躁的心又淡定起来。
到底是耐不住绿的诱惑。年前,我买了两盆花,一盆是万年青,另一盆还是万年青,也来点缀客厅。也约定,妻子不能插手。我俩仿佛竞争似的,暗地里较劲着,看谁的花养得好。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先前养花的教训,又咨询了园艺师的养花要领。这回,我记下每次给它们浇水的时间、浇水的量、施肥的量,间隔半月左右管理一次,如此反复。这两棵树仿佛感应到了我的虔诚,长得葳葳蕤蕤的。
妻子的那两盆吊兰也绿得晃人的眼睛,那绿色的胳膊迎风摇着摆着,惹人喜爱。吊兰的繁殖力极强,衍生出许多小苗,向外挤着、伸展着,小小的盆体满足不了它的生长需要了。妻子把其中的小苗小心翼翼地移栽到另外两盆空的瓦钵中,一盆4兜,一盆3兜,一段时间过后,4兜的那盆齐刷刷的一样高、一样绿。3兜的那盆,有1兜旺盛,另外2兜矮矮的,枝叶数量不多,其中的1兜更是矮,总共才3片小叶。比起其它3盆来,这盆真是发育不良啊﹗妻子纳闷,同样的土壤,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浇水施肥,这2兜怎么这样矮,这么弱不禁风呢?
妻子看着碍眼,执意要把这2兜拔掉。我不肯,说实话,我也看得不顺,和妻子争论:每个生命都有它生存的理由,它们虽然弱小,可它们也给客厅带来了生机,增添了绿色啊﹗妻子见拗不过我,只得作罢。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生。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正像那茂盛的吊兰吗?那些智商较差,暂时落后于人的学生不正像这2兜蔫头蔫脑的小吊兰吗?可他们都是学生啊,都有花开绽放的理由,都需要我们的呵护,我们要一视同仁,犹如我包容那两株小吊兰一样。我想,只要我们老师,肯施与爱心,施与信任,施与宽容,播撒希望,那些后进生终有一天也会茁壮成长的。正如我对这2兜吊兰满怀信心与期待,假以时日,它也会枝繁叶茂的,说不定还会吐露出白色的心事与芬芳。
“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是老舍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既培养了人才,又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是我育人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