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
---
李小春
霍姆林斯基 :“有些教 相信,要减 些学生的学 ,只有把他 的 力 的范 到最低限度。有 候,教 学 有困 的学生 :你只要 教科 就行了,不要去 其他的什么 西,以免分心。 种意 是完全 的。学生学 越感到困 ,他在 力 中遇到的困 越多,他就越需要多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 的曝光一 ,学 成 差的学生的 也需要科学知 之光 以更 明、
更 久的照耀。不要靠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 、 、再 。 ” 霍姆林斯基的 就如一道 光穿 迷 直射教学的田园。一直以来,我 基于“上不封 ,下要保底”的思想,提
倡学有余力的或能 任学 任 的学生多多 。 于学 有困 的学生,我 更多的是没完没了的 差,拉一把,困守在机械 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求他 能掌握 本上最基 的知 。可曾想 要 籍 一清泉滋养他 干涸的心田朱熹有 云“昨夜江 春水生,艨艟巨 一
毛 ;向来本 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借泛舟来比 做学 ,言春水未至 ,溪流浅弱,舟需要推拉才能行 。等到春水泛 ,即使
是艨艟巨 也会像羽毛一 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在,从不 力。学 有困 的学生就如浅弱的溪流,无法 知 之舟。而 ,就是一股股清泉,使 一条条浅弱的溪流日 丰盈, 快流淌,卸去 以承受之重。
几乎所有从事一 的教 都在感 , 在教 越来越 了,我想 也确是 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 和表 常常令人困惑: 什么面
我 精心 出来的 无 于衷 什么不能 心致志学 40 分 什么老 的苦口婆心 眼就忘得一干二 什么 起 的 真、 范 写都做
不到⋯⋯ 些看似 碎的 常常 我 老 迷茫困惑。当我与再一次与 霍姆林斯基超越 空相遇 ,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 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程你会 , 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 言朴 无 ,不是 教,而是 ,是作者与 者的 心交 。他 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 、教 和 。 情洋溢,富有 意,既有精辟的理 概括,又有生 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 穿插着 多富有教育意 的故事。 些 的 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 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 ,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 的 ,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
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
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
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
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 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 “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 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 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
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文中又写到: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
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 “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 ”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
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
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
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 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 有自尊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话: “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话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一辈子的,我们有太多的方面要向这位教育理论家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