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江振丽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08,20(9)0次
1.余源培.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20052.杨适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 1982
1.期刊论文 隋月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枣庄师专学报2001,18(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尽管不太成熟,但足以与其他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奏.
2.学位论文 杨炳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 20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在马克思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仅初步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观点,也首次集中地论述了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伦理学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向度,马克思虽然没有建构正式的伦理学文本,但马克思主义学说却透显出强烈的伦理意蕴或精神。《手稿》正是这种伦理意蕴或精神的集中体现。
对《手稿》思想的研究,自1932年《手稿》第一次在苏联以德文原文被公开出版发行后,西方学者即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其加以注释。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更是出现了“《手稿》热”,对其研究的论著接连不断出版,尤其是很多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不仅对《手稿》作出种种解释,还把这些解释吸收到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去,使之成为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来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但其从人出发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以及其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方法,却无疑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我国学者对《手稿》的翻译、研究最早可见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对《手稿》的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又开始关注并讨论起手稿中的问题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这些著作主要研究《手稿》中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等观点,且多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对《手稿》伦理思想研究的专著尚属少见。
《手稿》伦理思想是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和人道主义的失落等背景中产生的。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合理地吸收了古典经济伦理思想,并扬弃古典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把道德置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使伦理学初步具有了科学形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及研究概况,正文从人学思想、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环境伦理和共产主义等五个方面对《手稿》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研究《手稿》伦理思想对于理通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和指导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对前人研究资料进行梳理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研读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将各个分散的、零碎的研究者的研究论点加以归纳与整合,论述了《手稿》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泉,及《手稿》体现的伦理思想。并结合当代实际,指出《手稿》伦理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对《手稿》伦理思想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并体现在揭示《手稿》伦理思想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及对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3.期刊论文 胡绪明.HU Xuming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 -学术论坛2007,30(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4.期刊论文 雷跃捷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变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单向度的人》之比较研究 -现代传播2002,\"\"(6)
马克思从1844年起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阅读了许多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批判地研究德国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资产阶级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是如何通过压榨雇佣工人的劳动而获取财富的.他把德国哲学广为使用的\"异化\"概念用来分析社会关系,把它同私有制的统治和由私有制的统治所产生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由此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部显示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期刊论文 郭飒飒.刘严宁.GUO Sa-sa.LIU Yan-ning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英法德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根源的揭示;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6.学位论文 赵洪福 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2006
马克思学说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必须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谋求发展。马克思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和根源,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在充分认识时代变化和吸收人类其他思想成果的前提下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开始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国内国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成果。
本文借鉴了吉林社科院郝敬之先生的观点,从人学和社会发展学说的统一角度来研读马克思学说,将马克思学说归为社会发展学说,即关于共产主义实现规律的科学,是共产主义理想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理想和科学的完美统一。在这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所代表的社会人格是全人类,是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他设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他创建了唯物主义科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无产阶
级革命学说。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出发点是人,如果说理想的出发点是人类,那么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个人,是具有社会本质的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人。现实的个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思想追求和论证的对象,是马克思学说形成、发展的主线,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是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将马克思学说界定为“人本共产主义学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立论基础,以经济学和哲学为论证工具,以人的解放为现实关怀,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关怀,以每个个体人的能力、素质、关系、需要及个性等方面的平等、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学说必然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氛围。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背景。马克思生长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激烈碰撞,导致了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变革势在必行。思想上,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有智慧的民族,德意志国内思想界充斥着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相互激荡,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生长在崇尚自由的社会上层家庭的孩子来说,影响巨大。在家乡、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所带来的自由主义氛围,对马克思的影响更为直接。综合这些因素,加上马克思本人“独特的才能,深邃的智慧,渊博的知识”,为了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的思想便在心中萌芽。
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思想和学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这一学说的发展脉络。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表现出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他在职业选择上就考虑到了“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理想,在进入大学后,他在学科的选择上经历了从法学、文学等学科选择与理想之间矛盾的困惑,而他最终选择了哲学作为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着力点。“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他通过研究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凸现了人的自由思想。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加入《莱茵报》,展开了为争取人类解放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争取出版自由和政治自由是他向封建制度开的第一炮。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受到了物质利益大于法的问题的困扰,而产生了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怀疑,从而退回到书房,展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这里,马克思彰显了人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萌发了人本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解决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找到了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武器和政治力量。当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时候,他深深感觉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实现必然性的迫切,他便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从异化的角度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证,阐明了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标志的共产主义形态代替以异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是必然的。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马恩共同发表了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学说的完成。随后,马克思在晚年又从人的自由实现的角度论述了共产主义的阶段性,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至此,马克思最终完善了“人本共产主义”学说。
本文第三部分就“人本共产主义”学说中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要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尤其是论证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并界定了这个人是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和纯粹的自然人,也阐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张扬和需要的满足,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最后总结了马克思所创立学说的几个组成部分,强调“人本共产主义”是纲领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文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学说及其思想、立场的领悟和实践,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为当前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提供理论来源。
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学习马克思的人本共产主义思想,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这是对马克思学说历史考察的现实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立题、写作价值所在。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smgy200809149.aspx授权使用:吉林大学(jldx),授权号:1efce21c-7803-4d9b-90db-9e230188ea35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