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例题
党的十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党的十以来,惩治一直保持高压态势。被依法查处:
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必须:
A。转变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5。建设法治要求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的是:
A。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
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原因、要求各是什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15. 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16. 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17.《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8.十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十报告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
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提出了什么要求.(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14分
19.(24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确立了中国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材料二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道理。(12分)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包含的哲学道理(12分)
20。(22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Z市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
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Z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1)结合材料,运用的相关知识,简析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11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Z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11分)
参: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的原因一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要求: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⑤增强公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2分)④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⑤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4。(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5.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6。(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法律手段是宏观的重要手段。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它有利于各级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的监督,实现为民服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就是为了
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1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8.(1)对而言,要依法行政。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
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表现。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十报告所提出的“首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19.(1)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2分);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2分);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分)。党依法执政(2分)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2)(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2分), 思想,与时俱进,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进行法治理论创新(2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3分),总结成功的法治经验,围绕实践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3分)
20。(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2分)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2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1分)不仅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2分)而且能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律,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2分)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分)要发挥好教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1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2分)法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力量;(2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