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们究竟怎样阅读《西游记》?

我们究竟怎样阅读《西游记》?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2期 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上) 我们究竟怎样阅读《西游记》? 徐 J、跃(南京图书馆) 【摘要】 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有诸多进入的维度。论文提出了“从天人的高度”,“从经典的广度”,“从佛道的深 度”来解读《西游记》的观点。《西游记》所承载和表征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之“道”。对《西游记》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最深 入解读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性、人生上,从而彰显人性的良善、正道、正义。《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中国宗教多神崇拜和多神互 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宽容的特点也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西游记》;天人;经典;佛道 本次南图阅读节主题论坛的题目是《西游记》:变幻与 觉悟,我认为真正凸显了《西游记》的本旨要归,就是呈现世 界的本性即在f它的变动性,人存在的目的性即在于它的觉 悟性。觉悟性就是佛性,觉悟了的人就是佛。由此可见,从 “佛”的本义来说,一点也不神秘,更无宗教有神论的意味。 不可能揭示出其最深层的意义,就不可能将经典最后的和最 高的本质呈现出来,具体到我们今天所谈的《西游记》也是 如此。《西游记》这部小说,摄含内容极其丰富,对于这样一 个特殊对象,能在总体上揭示它的本质惟有从中国天人之学 处下手。因为中国天人之学是无所不包的学问。神灵之天,自 佛教区别于世界其他任何宗教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它强 调“慧解脱”。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学问,不管做哪一行,最后 然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以及天地人的产生演化,人与神 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命运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 系,人与人的关系都在这一学说中得到集中体现。而《西游 记》正是通过各种方式体现着上述的多重关系。与此相关的 是,透过对《西游记》的研究,我们究竟要展现一种什么样的 可能都要达到觉悟。说得简单点,做任何事最后都要把道理 说明白,把动机弄明白,把目的想明白。所谓的明白就是觉 悟。人生而平等,追求平等是人的天性。佛教非常主张平等。 它通过“人人悉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来实现这种众生 平等的诉求。 情怀,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使命,什么样的关怀,什么样 的向往。我们的回答是:宇宙天地的情怀,民胞物与的精神, 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有诸多进入的维度,这是由该著 作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举凡文学、哲学、宗教、神话以及深 层的民族心理结构皆寓其中,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 道佛二家思想亦存其问。由此可见,究竟怎样『蒯读《西游记》 就成了问题。我认为,如欲挖掘和呈现《西游记》的最本质内 历史道德的使命,文化文明的关怀,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是一 个真正知识分子所需履行的义务。它太神圣了,太崇高了。它 是一种文人的担当和责任。这也就是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 哲学家张载所说的彪炳千秋的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昭示的。 容和精神,需从天人的高度,从经典的广度,从佛道的深度以 及中国宗教的特点处入手方能实现。 2从经典的广度来看 我们讨论和研究被称为经典的著作,必须要树立一个正 确对待经典的态度和方法。《西游记》应该说是一部经典,或 1 从天人的高度来看 如果我们能站在中国天人之学的高度来审视《西游记》 的意蕴,就会使得所论境界非同寻常。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 学问有两个部分组成,一被称作“真学问”,即心性的学问, 一说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它的解读应该持有对待经典的那 分虔诚和神圣。我曾在去年谈另一部经典小说《红楼梦》时 谈到过这一点。什么叫经典?经典一个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 的普遍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在于它有无限的解释空间。能称 得上经典的,那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蕴藏着多 样的世界。它能向人们呈现丰富多彩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在阅读和研究它的时候,需要从不同的认 被称作“大学问”,即天人的学问。司马迁有言:“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北宋一位思想家邵雍更直言:“学不究 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这就提醒我们,对中国任何~门学问 和经典的研究,如果不从中国天人之学的高度加以把握,就 8 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上) 识方式来进行。你如果用小说和文学的形式,这个世界向人 们展示的就是文学的世界;你要用神话的方式去描述,这个 世界向人们呈现的就是神话的世界;而如果你用哲学的方 式——即用哲学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具体 的说,用反思的、批判的、超越的、变革的思维方式,以及概 念、命题、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理性的方式去把握的话, 那么这个世界向人们表征的就是哲学的世界;如果我们用超 越的、彼岸的、生死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这个世界向人们表现 的就是一个宗教的世界。什么意思呢?既然世界是多样的, 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形式就应是多样的,而被称为经典的作 品,当然地就蕴含着多样的世界。与此相关的问题是,阅读 一部经典,应该知道它本身是具有多级本质的。就拿《西游 记》来说,它一定有这样不同的层次。用哲学的话说,它有一 级本质、二级本质和三级本质。对于不同的阅读者和研究者 来说,就是要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悟来揭示和感悟 存在于《西游记》中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座 的几位专家是从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结构来阐释 《西游记》的意义,但并不等于《西游记》只能从某一个或某 几个特定的层次来加以阅读和研究,这是大家应该懂得的道 理。一部文学的经典,一定要把它最后的本质呈现出来,惟其 如此,只有通过多种认识形式才能将不同性质的世界展示出 来,才能感悟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并满足不同人的精神需 求,这乃是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由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指出,对待像《西游记》这样的经 典文学作品,要充分展开人们各自独特的心灵去领悟它,不 能将所有的心灵仅仅被一个浅薄的、确定的、不变的形象和 声音所桎梏。比如说我们现在读《西游记》,更多的是被六小 龄童等演的那个《西游记》电视剧所塑造。换句话说,把丰富 的、具有特色的人的心灵的被这样同一个身影所塑造、所固 定、所僵化,这是十分可怕的。那么,今天我们的学者就是要 打破我们这种固定的、片面的、僵化的心灵,用一个更加活泼 泼的心灵去阅读和研究寄寓于《西游记》中那个丰富多彩的 精神世界。 3从佛道的深度来看 当然阅读、诠释和研究一部文学的经典,其最终目的当 然是要落实到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凸显及其对社会和人的道 德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具体到《西游记》,它究竟承载和表征 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呢?而这些对我们每个人的 生活方式和生存样态能产生什么影响呢?换句话说,只有知 晓了经典所承载的“道”,才能将此“道”用来提高我们的精 神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升华我们的生命层次。一句 话,让我们获得人性地对待后的升华。我认为这是我们阅读 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2期 《西游记》的最后落脚点,同时也是我要重点论述的。 在我看来,《西游记》所要承载和表征的乃是佛、道之 “道”。也就是说,《西游记》所体现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的思 想内容和精神实质。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宋明理学 是宋以后的统治思想和社会思潮,而宋明理学又是儒道佛三 家思想融合的产物。虽然这一时期的著作和作品应整体反映 这一社会思潮,具体到《西游记》,有一些学者认为,它全面体 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但我始终认为,儒家思想并非是《西游 记》要表达的。具体来说,构成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 向,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以及入世情怀,现 实精神,人生理想等都不是《西游记》所最终要宣扬的。 《西游记》从人物和神灵的世界都是由道教和佛教所组 成。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神话人物和神灵的世界要彰显的 是道教和佛教的教义及其价值取向。 我们无须那么细数道教信仰在《西游记》中具体的反映, 就掌握它最基本的一条,即在《西游记》中描述的所有所谓 “诸等仙人”与“妖魔鬼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以及 欲达到这一愿望的手段,那就是或欲通过“吃仙桃”、“服仙 丹”,或欲通过“吃唐僧肉”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西 游记》的作者,是想通过这一特殊的方式以实现道教,或者说 中国本土宗教所要希望的“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的终极 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当然亦充分反映出中国人的胆大和魄 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甚至说,世界上其他宗教也都相信人 是要死的,不可能长生的,不可能不老的,从而形成他们各自 的“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之说,构建了“彼岸世界” 和“来生”之说。所以我常常说,世界上属中国人的胆子最大, 最敢于想像。因为道教偏偏认为人可以不死,并且可以不老。 道教以“道”名教,表明道教是将“道”作为本教的最高 存在并加以信仰和崇拜的。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信仰是长 生不死,得道成仙。长生成仙,就是肉体不死,精神长存,以至 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为了达到和实现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 的目的,道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功、道术,即修道之法。道教 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食、导引、行气、房中、辟谷、内丹、外丹、 符策等等。在这众多修炼方法中最重要的是符篆、外丹和内 丹。道教在宋代以后又更强调“性命双修”,其教义有更侧重 解决人的“心性”方面的倾向。说得明白些,人要长生关键在 于内心的修持,要破除物之役,情之累,心之滞,意之染。而如 果我们注意到了《西游记》也正是非常重视破“心猿意马” 的话,你就可以发现这与全真道的有关思想多有契合呢! 《西游记》所承载的另一“道”当是佛教之“道”。因为 只要我们谈到佛教,那一定要了解它的本旨要归。相传佛教 为公元前六世纪到前五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 9 新世纪图书馆2012-g ̄-N 2期 释迦牟尼成道后,又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佛陀,是梵文 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或觉者,指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真 相从而获得彻底解脱的人或境界。佛教经典繁多,总称为经、 律、论三藏。 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 “缘起论”、“卜二因缘法”、“三法印”、“中道观”、“慈悲 观”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将此四谛视 为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故又名“四圣谛”。苦谛指世俗世界 的一切都是苦的。这是佛教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 消极意义和价值判断。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 因,即佛教通常所谓的“业”与“惑”。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 得以产牛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和最高境界,亦称“解脱”、“涅巢”、“净土”。道谛指超脱 “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檗”寂静 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四谛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缘 起论”。缘起论是佛教一切教义的理论基石。“缘起”是指宇 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生起变化的, 即所谓宇宙万有皆“因缘和合”而成。原因是因,条件是缘。 缘起法则在佛经《阿含经》中被这样表述:“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又将这一思想概 括为“缘起性空”。而要由无明转向智慧,就要洞晓“三法 印”。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巢寂静。诸行无常是 指世间一切现象都处在永恒变化发展之中。诸法无我是指世 间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相依关系的存在,因而世间不存在所谓 不相依而独立、自在的实体性的存在。涅巢寂静是指主观的 心与本然的真实完全契合,故而断灭一切烦恼的最高境界。 如何观想和契合世界的如实本性呢?佛教是用一种独具的思 维方法来观的,即“中道观”。中道观是指不落二端,不偏不 依的思维方法。佛教上述的所有理论所要彰显的价值观落实 到他的“慈悲观”。慈悲是指给予人快乐,解脱人痛苦。即所 谓“与乐名慈,拔苦名悲”。佛教的本怀是“离苦得乐”和恢 复人人的“本来面目”,“如来状态”。佛教在社会人间倡导 的是一种“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伦理信条。 《西游记》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我们同样无须举出那许 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需要细细琢磨一下《西游记》中 的师徒四人称谓以及菩萨和如来等名相即可透视出其中的 佛教义旨和本怀。 师傅唐僧的原型是唐三藏,所渭“三藏”就是指的佛教 的“经、律、论”。而全部佛教教义和思想皆寄寓于经律论之 三藏。大徒弟的名字叫“悟空”,而“空”是佛教所有教派共 同的理论基础。了空、悟空即意味着“觉悟”,而觉悟即是佛 矣。当然,佛教所谓“空”,是有真俗二谛之别。而“悟空”一 是悟诸行、诸法,即一切现象之空。一是悟本体的涅巢寂静、 10 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上) 虚空之空。这是关涉到更深的理论问题,非本文讨论的任务。 三徒弟的名字叫“悟净”,而“心性本净”,“涅巢寂静”“直 心是净土”是佛教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本来面目和最高境界。 如何能达到和实现这一境界呢?这就是二徒弟“八戒”的任 务了,即佛教所谓的“道”。佛教有“五成”、“八戒”、“十 戒”和“具足成”等一整套修行的方法。由此可见,师徒四人 的名号集中体现着佛教的教义和理念,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所承载的佛教之“道”也非常明了。《西游记》中的人物 与唐僧师徒四人联系最紧密的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和威力无穷的“如来佛”。上面已说,佛教正是以提倡“给人 以乐和拔人以苦”的慈悲情怀而深入人心。什么叫如来?如 其本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谓之如来。每个人都要去见我 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都要过着如来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这么 苦恼,这么纠结,这么寂寞,就在于我们没有恢复本来面目, 我们没有过着如来的生活。所以,只要契合“如来”,就能实 现“离苦得乐”的佛教之本怀。就是说《西游记》将佛教之 “道”集中于这些人物的名相上,其目的当然是“释厄”了。 正所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什么叫释 厄呢?就是要度一切苦厄。这里又向人们展现了佛教大乘教 义,也即佛教重要经典《心经》的义旨。《心经》云:“观自在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依般若波罗密,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想,究竟涅檗。”由此可见,《西游记》中的佛教之理明矣。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道教之“道”也好,佛教之“道”也 好,最终一定是要呈现人之为人的根性。《西游记》所承载的 佛、道之“道”当然是最终指向的人性的最光辉之处。那就是 良善、正道、正义。儒家将此称为“几希”、“明德”;道教将此 称为“道性”、“天德”;佛教将此称为“净心”、“佛性”。而 所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向善、趋善的一种天生的性德和功 能。拆所以说大家会发现,我们读一本书,或者读一本经典, 一定要将经典中这个向善的,这个良善的价值取向挖掘出 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价值取向,读任何经典都是毫无意义 的。无论这部经典是神话的、是宗教的、是文学的、是哲学的, 概莫能外。鲁迅所说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也是 要表达这层意思。也就是说,不管用什么方式反映的一定是 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人性。同理,它一定是对社 会的批判、埘正义的弘扬、对良善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追求。 唐僧他们师徒四人在整个“西游”、“西行”当中从未行恶, 一切向善,而且遵循着“除恶扬善”的人生正道。 除此之外,我还想就《西游记》中的多神崇拜的问题说 两句。因为这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阅读《西游记》是应该把这层宗教文化,乃至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读出来。中国宗教的显著特点之一 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上) 就在于它的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在中国宗教的神灵崇拜中 新世纪图书馆2012- ̄2期 义和信仰的冲突而导致流血战争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中国 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西方史学界所说的以一个宗教的名义去 与中国各层次人不同的现实需求紧紧相联。自然神崇拜、天 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天命崇拜以及巫术信仰中的神 攻击另一个宗教的所谓宗教战争。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 中国宗教多神互容的显著特点。当然,在这几种外来宗教中 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融合的最成功的当推佛教。佛教不 灵的属性和功用是不同的。自然神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它 们虽然以神灵的形式出现,但尚是直观的、朴素的,以满足人 们最初信仰的需要。天神崇拜所虚设的上帝、天神具有了超 然的性质,它是无形无象的。上帝、天神的崇拜,实质上是适 但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还成功与儒道两家相融合而产生 了一个新的学说流派和文化思潮,即宋明理学。三教同源,三 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敬奉的神灵则与 每个人直接关联。人们通过祭奉先人的亡灵,以期慎终追远, 庇荫后代。这里更多是伦理教化的需求。巫术信仰宣扬有一 种超级力量能左右人们的兴衰祸福,贵贱寿夭,它纯粹以满 足每个人的现实功利的需求。所有这些神灵,在中国人的思 教归一,三教合流,天有三光,人有三教等等观念已成为宋明 以后中国人的普遍的文化理念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 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管什么神,只要对已有利、有用、有 所寄托,他们就会祈拜、供奉它们,而且,这种祈拜和供奉又 是不拘形式的。有事则拜,无事则罢。“无事不登三宝殿”,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正是这一情形的典型概括和真 实写照。中国宗教多神崇拜和互容的特点也从一个方面体现 想观念以及实际崇奉过程中,都可以相互共存共容。而且,不 会因为某一种崇拜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去排斥、消灭 另外的宗教崇拜,也不会以传统的宗教去吞噬新产生的宗 教,反之亦然。更重要的是,中国宗教的这种多神互容特点的 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人对一切其他外来宗教的态 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无一不在中国传统宗教这一兼容性的氛围中得以实现 的。理论上的相互攻讦,并不妨碍实践中的相互补充。不同 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和而 不同”、“和为贵”等和合文明的精神特质。在了解了中国宗 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点以后,我们再来看《西游记》所 描写的多神共居“天宫”的场景时,必然会品出这一现象的 另一番独特之意味。 (作者信息: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邮编:210018。收稿日期:2012—01.04。) 编校:刘勇定 宗教的神灵能共处一堂受人崇拜,恐怕只有在中国才能出 现。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发生过因为不同宗教教 (上接第41页) 3 陈小方.社交网络让人焦虑不安.光明日报[N】,2010—12一o1(8) 4陈慧稚.手机,让我们筋疲力竭.文汇报[N],2010-08—29(5) 当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报告中“GDP增长系数”被 综合国力替换,国民素质也因为被看作是现代中国走向崛起 5王大庆.电子阅读器:我想读的你有吗?光明日报[N],2010 —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而日益被提上日程。国民素质竞 争力是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 08—22(21 6罗伯特・麦克鲁姆.纸阅读是否有未来.中华读- ̄-[N], 2006—0 1-25(4) 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与成长的能力。I91 在国民素质的各项涵义中,文化素质又被认为是各项素质的 关键之所在。 在传媒资讯网络日益覆盖社会生活的当下,国民的文化 素质则与国民阅读之间关系密切。阅读不仅是个人及民族精 神发育史和发展史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个人及社会财富创 造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10】换言之,经典阅读缺位,快餐文 化盛行,将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长此以往,国人将失去 7 陈熙涵.电子书VS纸质书“对抗态势”升级.文汇报IN], 2010—10—25(9) 8蔡兴彤,李蕊平.当前我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国民阅读状况 之比较研究——以中国、德国、俄罗斯为例.图书情报工 作[J],2009(13) 9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中国地区国民素 质竞争力研究.统计-N- ̄[J】,2008,25(3) 精神皈依,整个民族会沦为浅薄的民族、无根的民族,这对于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都将是灾难性的。 参考文献 1 雷达.书不是摆设.环球时报 ],2008.04.25(4) 2张懿.互联网“撕碎”专注力?文汇报[N],2010—07.14(1) 10陈东华.试论大众阅读对国民素质养成的意义.中国出版 [J],2007(4) (作者信息:江苏扬州大学图书馆馆员,邮编:225007。收稿 日期:2011-06.15。) 编校:刘勇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