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文謦导・启又匠廊 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邹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动荡的战国中晚期,诸子学派纷纷立言传说 庄 子——一颗异星.以其深邃的眼光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 放的人性是相背离的,由心计而产生的机巧反而成为破坏人性的 工具,诸如绳、墨、规、矩等等机巧,对人民来说,都起着“削其性”、 秩序,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批判文明,主张返璞归真,立 “侵其德”、毁其“常然”(《骈拇》)的作用,造成了“民始惑乱,无以 志于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建立自然的社会政治秩序 .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的严重后果。在《天地》篇中子贡劝丈人用机 关键字:庄子;政治批判;自然;无为 械浸畦,可丈人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219—01 义名利也是如此。庄子认为,人类受命成性之初的精神状 态是人性自然的真实体现,是“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 战国中晚期.社会生活正处于激烈的变动之L{I。战争频繁.统 谓素朴”(《马蹄》)的。及至后世圣人将原本不属于自然本性的仁 治暴虐,人民苦不堪言。诸子学派立言传说 宣扬匡扶社稷之道。 义等道德制度制造出来,强加于人性自然,“招仁义以扰天下也. 庄子政治思想的建立是基于对现实的社会政治秩序——有为政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骈拇》)圣人“蹩蹙 治的批判而形成的。庄子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自 为仁,踞跤为义,而天下始疑矣”,仁义施行动摇“天下之心”.引起 然人性论为理论依据的。在庄子看来,人本自然,不需要也不能加 人们互相猜疑勾斗.是后世圣人扰乱自然人性的工具。“直木先 以人为的评价和外力改变。而有为政治却试图通过对人与社会积 伐,甘井先竭”(《山木》)的道理喻示人们要远离功名。不仅是功 极的人为干预和治理来达到其标榜的理想政治目标。然而正是这 名、利禄,庄子还主张抛却一切精神上的束缚,泯灭所有障碍人性 种积极的人为(“伪”)对完美的自然的人性产生了干扰和危害,只 自然的欲望,达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境界。 有去除人为(“伪”),从根源上否定有为政治的存在价值,彻底解 除有为政治的推行给完备具足的人性带来的破坏,保持自然之性 3返璞归真 “谨受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以下引文凡出于《庄 庄子在自然主义立场上,用“无为”的理论观点观察并抨击了 子》的只注篇名),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即“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战国时代这个阶级社会的主要方面,作为这种社会批判的结束, (《缮性》),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和自然生存,建立立足于效法自然 庄子提出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人们应该停止用“仁 的社会政治秩序,才是合乎人性素朴自然的理想政治形式。 义”、“智巧”等对本性的凿削雕琢,返归朴素的自然。“绝圣弃知, 1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 大盗乃至;碧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徐,而民朴鄙;格斗折衡, 而民不争……彼人含其民,而天下不栋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 庄子对有为政治最根本性的否定和批判.是对“治”本身和统 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同乎无 治者——君主所作的批判。在庄子看来,对社会的治理本身就是 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一种改变人类自然天性的活动,是出于功利目的来统治万物和钳 庄子的自然主义立场使他判定人类历史由自然状态向社会 制人性的。在《应帝王》篇中,庄子指出“有为”政治的态度是毁灭 状态的变化进程.或者说人的目然本性被文明异化的过程.是一 自然人性的大害:“南海之帝为绦,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 种每况愈下的“堕落”过程,人类踏着这个路程己经走到“无以反 沌。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其性情而复其初”的境地。庄子站在自然主义立场上。认为由于 在政治上,庄子反对一个政权“有为”的治理.认为统治者的设 “浇淳散朴”,人类的处境,无论是个人的心境或整个社会的状态, 立和存在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威胁和挑战.只会对人性的自然造 以往一直在不断的恶化之中,未来将遭遇更大的不章:这种观点 成破坏。这种破坏既表现在“乱人之性”(《天道》),引起人性变异, 必然逻辑地引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不幸状况的改变.必须返回自 使人类自身每况愈下,逐渐远离和丧失自然本性.同时又会造成 然,复归朴素。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呜;灾及草 庄子,在批判文明弊端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他 木,祸及止虫”(《在宥》)的局面,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庄子看 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去除妄为,实现天人平等、和谐、合一的 来,俨俨然的君臣之分,惶惶然的君主统治,“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理想状态;要求当政君主清静寡欲,让人民自行其是,率性而为, (《礼记・中庸》),皆如同荒诞、短暂的梦境,这个结论和儒家、墨家 从而达到“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其中所包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 迥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庄子对人类的自然状态或人的本性的看法与 资源,对于今天我们重建天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传统人格向 墨子、苟子不同,他认为人在本性上不是贪婪的,而是A足的,或者 现代人格的转换、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说容易满足的,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不是互相依存而又纷争不已的, 而是和平地、独立地存在着的。在庄子看来,在大自然中,人是 参考文献 鹑.人是一堰鼠.是不需要“君人者”和“经式义度”的。 [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批判“文明” 【2]颜世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庄子评传【M].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0.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智巧的时代。韩非子说:“上 [3]方勇.庄子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 ”(《韩非子・五蠹》)然 而,智谋却正是庄子所极力反对的。庄子认为“多知为败”(《在 邹伟(1987一)女,山东烟台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 宥》)、“巧者劳而知者忧”(《列御寇》),心计、知识和智慧与自然天 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文学界.2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