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东安新闸工程位于老闸下游约6.5千米处,共5孔,闸孔径宽48米,中孔12米(兼通航),边孔9米。建设内容有新建挡潮闸、接线海堤、上下游引河及管理设施等。根据设计规范和我省海堤达标建设有关规定,东安新闸工程等级为Ⅱ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挡潮按100年一遇高潮位5.98米(废黄河零点,下同)设计,300年一遇高潮位6.32米校核。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相应设计流量为592立方米/秒。
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层2:轻粉质砂壤土、粉土与粉土质砂,松散状态,饱和,中等透水,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较低。
层3:粉土、粉土质砂,松散为主,局部稍密,饱和,中等透水,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一般。
层3-A:粉土质砂,中密状态,饱和,中等透水,中偏低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较高。
层4:粉土与粉土质砂夹中粉质壤土,粉土与粉土质砂松散状态,中粉质壤土软塑状态为主,局部流塑,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较低。
层5:粉土质砂夹粉土,中密~密实状态,饱和,中偏低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高。
层6:重、轻、中粉质壤土软塑状态为主,层顶局部可塑,饱和,中压缩性,工程力学强度一般。本工程场中的层1土层厚度太薄,未单独划分,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所揭示的地层共分为6层,均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土层描述如下:
层2轻粉质砂壤土、粉土与粉土质砂(Q4mc):青灰色,夹薄层中粉质壤土,表层含贝壳等。具水平层理构造。层厚为3.7m~5.4m,层底标高为3.92m~-2.22m。该层在场地普遍分布。
层3粉土、粉土质砂(Q4mc):青灰色,夹微薄层灰褐色中粉质壤土。具水平层理构造。层厚为3.8m~7.9m,层底标高为-11.91m~-6.58m。该层在场地普遍分布。
1
层3-A粉土质砂(Q4mc):青灰色,局部同色粉土、轻粉质砂壤土,夹微薄层中灰褐色中粉质壤土。具水平层理构造。层厚为1.1m~4.0m,层底标高为-11.70m~-8.38m。该层分布在大部分场地。
层4粉土与粉土质砂夹中粉质壤土(Q4mc):粉土与粉土质砂青灰色,局部为同色轻粉质砂壤土,夹层灰褐色。具水平层理构造。层厚为4.4m~8.7m,层底标高为-17.02m~-15.77m。该层在场地普遍分部。
层5粉土质砂夹粉土(Q4mc):青灰色,夹薄层灰褐色中粉质壤土。具水平层理构造。层厚为10.0m~12.2m,层底标高为-27.97m~-26.25m。该层在场地普遍分部。
层6重、轻、中粉质壤土(Q4mc):顶部灰绿色夹锈黄色,下部灰褐色,夹薄层中青灰色中粉土,局部为粉土质砂、重粉质砂壤土。具水平层理构造。未钻穿。该层仅在场地局部位置有所揭露。 土层 土分类 平均层厚 (m) 2 3 3-A 4 5 6
三、工程施工降水计算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对各层土质的评价,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地下水控制方法适用条件和各层的透水系数、含水量30%左右,本项目的基坑降水适合用管井的形式。
拟在闸塘四周布置环形深井降水,具体布置为:沿闸塘基坑四周每隔20m布置一口,共计26口,降低地下水以保持闸塘干地施工条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1、计算思路
轻粉质砂壤土、粉土与粉土质砂 4.05 粉土、粉土质砂 粉土质砂 粉土与粉土质砂夹中粉质壤土 粉土质砂夹粉土 重、轻、中粉质壤土 5.85 2.55 6.55 11.1 0.208m/d 0.333m/d 0.863m/d 0.183m/d 0.734m/d 渗透系数(m/d) 2
第一步将基坑进行等效化为一口大井,第二步确定基坑总的涌水量,第三步确定单井出水量,第四步确定井的数量。
2、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2.1设计水位降深
水位降深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水位的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0.5m即可,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不至于造成地基承力的下降。
2.2井深及井径的选择
要想使水位降低至操作面下,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加大井的直径和井的深度,即增大单井的落差,从而达到使最高水位降至操作面下0.5m。另一种通过均匀布井,控制单井的落差,使水位均匀降至设计要求。前一种布井少,对地层扰动大,如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高时,此方法不可采用(除非施工后注浆);后一种方法可能布井较多,但对地层扰动小,因此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选用后一种方法。另外井深还要考虑单井的出水量与自已现有的水泵配套。
井深主要是根据水位降深、所需要的单井出水能力、水泵的进水口的位置、含水层的厚度、及泥浆淤积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井径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A、单井要求的出水量;B、水泵的直径;C、当地施工机械,及井管的规格,如选用市场常用的规格,价格可能会便宜对控制成本有益。
2.3渗透系数的选择
渗透系数是降水计算中重要的参数,此参数从地质报告中选取,本项目将各层渗透系数进行加权平均。
2.4含水层的厚度的取值
含水层的厚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通过综合考虑以往施工经验和降水井的深度及地层的规律,含水层厚度取30m。
3、深井降水计算管井布置的验算与设计
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该工程的地下水位,按最不利原则选取历史最高内河警戒水位1.5m。地下水需降至底板下50cm,闸室基坑中心开挖最低点为▽-5.0m,所以地下水需降至▽-5.5m以下。需降水的闸塘面积为:L=160m,
3
B=100m。
①渗流量计算(按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计算): 渗流量Q=[1.366K(2H-S)S]/[logR-logr0] 平均渗透系数 K=0.476 m/d; H:含水层深度,H=30m;
r 0:假想半径,r0=(F/π)1/2,F=LB=16000m2,r0=71.4m; S:降水深度,即1.5+5.5=7.0m; R=1.95S(HK)1/2+ r0
= 1.95×7.0×(30×0.476)1/2+ r0 =40.65+72.5=122.96m 经计算,渗流量Q=1021.35m3/d。 ②单井设置: 管井采用标准管井; 单管涌水量计算:
q=2πrlK1/2/15=2*3.14*0.15*5*(0.00000358)1/2/15=0.000658m3/s =2.47m3/h =59.19 m3/d. 管井半径r=0.15m;
透水管长度l2×4=8m, 实际有效长度l=5m; ③管井数量计算:
n=1.1Q/q=1.1*1021.35/59.19=19(口),考虑管井布置实际间距不应太大及提高保证系数,布置26口管井(间距20m)能满足闸塘的地下降水需要。
④管井结构布置
井管深度设置 L>S’+Hl+iHr=7.2+8+0.1*160/2=23.2m。 L 取25m。
S’:地面至予降水面高度 ; Hl:管井透水管长度;
Hr:闸塘中心至管井中心距离; i:地下水降落坡度。
根据计算结果,管井的埋设深度为24 m,底高程为▽-22.5m;根据单井涌水量配用4.5Kw,抽水量为15m3/h,扬程为34m的潜水泵。
⑤降深验算
4
n
i=1
=7.99m 式中:
S′=q/2πKHΣln(R/ ri)
= 59.19/(2*3.14*0.476*30)*12.1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潜水含水层水头高度,m; S——地下水位要求降深,m; S′——地下水位降深,m; R——影响半径,m; q——单井出水量,m3/d;
ri——各井点管至水位降深验算点之间的距离,m。 满足降深要求。
管井结构为:管井筒为外径Ф36cm、内径为Ф30cm的无砂砼井管,井壁外裹60目尼龙布二层,砼封底,井筒和井壁之间填放粗滤料,上口1.5m范围用粘土封填。
具体布置详见基坑排水布置图。
施工时先钻部分管井,并观测其24小时实际单井出水量,根据实测单井出水量及时调整井数量和间距。
为及时掌握基坑降水情况,拟在闸上下游各设1口观测井。
深井抽水时应安排专人24h值班监视,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为掌握实际降水情况,加强对观测井中水位的观测,并及时调整泵的深度,把地下水位降至底板下50cm。
四、工程降水施工
降水井的降水效果与管井的施工质量有很大关系,降水井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认真组织施工,确保井的出水量及出水含砂率控制在1/20000。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情况及降水井的工程量,拟采用土架成孔施工,计划用8天的时间完成降水井的施工。
降水施工工艺流程
测放井位→护筒埋设→钻架就位→冲钻孔→成孔→下井管→填放滤料→洗
5
井→试抽→成井
1、测放井位、护筒埋设
按设计布置的井位进行测量放样,定出各井位,各井位中心打定位桩,并用十字控制线埋设护筒,护筒用10mm钢板卷制而成,内径Ф120cm ,护筒长1.5m,护筒埋入原状土中深1.0米,出浆口高出地面30cm。 用十字线和垂线校正护筒中心位置和护筒垂直度。误差控制在5cm,护筒垂直度误差不大于1%。 护筒外侧周围分层填入粘土并进行夯实。
2、钻架就位
管井周围整平后钻架就位。 3、钻孔
钻机就位后,开始冲钻孔,冲孔采用高压泵进行,在冲的同时用钻架进行钻孔,并注意孔内保持一定水头,防止塌孔。
4、井管安放
清孔后及时安放井管,采用内径Φ30cm,外径 Φ36cm的无砂砼井管,井周边采用扶正木,以控制井周边滤水层厚度和井管的垂直度。底部下一根不透水井管,该井管底部用砼封底,以后下滤水管, 最后下1~2根不透水管,井管之间接头用包箍包牢,透水管外先缠绕12#镀锌铅丝,外裹60目尼龙丝布二层作滤网。
5、填滤填放
井管与孔壁间填以中粗砂作为滤料,沿井管周边均匀灌填上升,直距井口1.5m深。井口处1.5 m深范围内回填黄土。
6、试抽
管井作现场抽水试验,经监理验收后方可使用,并确定管井内水位、水位下降速度、抽水量、出水量及含砂率。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