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第2课 火山)
实验材料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第3课 地震)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第4课 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4课 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2、要用冷水做实验。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 (第7课 声音的产生)
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事项: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6、声音的传播 (第8课 声音的传播)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要堵住另一只耳朵,一定不能用力敲击桌子,以免损伤耳朵。
实验7 制作简易电话
(第9课 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材料:棉线、火柴、纸杯 实验步骤:
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朵上。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注意事项:活动时,将棉线拉紧。
实验8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9课 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
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绷紧后固定,当做鼓膜;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对着镜子说话,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注意事项:橡皮膜一定要绷紧。
实验9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
(第10课 各种各样的声音 )
实验材料 :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
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第三单元 秋冬星空 实验10 制作观星箱
(第12课 秋季星空)
实验材料: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实验步骤 :
1、将盒子去掉盖,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用胶带固定。 2、在盒底挖一个小洞,作为观星孔。
注意事项: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并固定。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 实验11 研究木材特点的实验
(第14课 木材 )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4、木材有沉有浮。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注意事项:使用刀子和电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12 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
(第15课 纸)
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
实验13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
(第16课 陶瓷)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步骤:
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3、放入水槽,看浮沉。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事项:不要让碎片划破手。
实验14 研究金属的特点
(第17课 金属)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4、用砂纸打磨,看是否有光泽。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注意事项:小心用火。
实验15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第18课 玻璃与塑料)
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
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注意事项:小心碎玻璃扎到手。
实验16 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
(第19课 材料的分类)
实验材料 :易拉罐、树根、铅笔花等任选一样。 实验步骤 :制作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实验结论 :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能力。
第五单元 水循环
实验17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第20课 蒸发)
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实验1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20课 蒸发)
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
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19给水加热水温的变化 (第21课 沸腾)
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 实验步骤:
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刚刚浸入水中。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说明:在讲授这一课时,如果采用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即用酒精灯隔石棉网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往往会出现水温到达90度左右就不再升高,一节课下来,水都不会沸腾。这是因为酒精灯的热量有限,当时气温较低,再者隔着石棉网给水加热,石棉网会吸收一部分热量,因此,建议老师们采用用酒精灯直接给圆底烧瓶加热。
实验20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第22课 凝结)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注意事项:使用同样多的热水,同时盖玻璃片。
实验21测定水的冰点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大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内放入冰块,倒入适量浓食盐水。 2、把装有一小半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中。
3、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实验现象及结论: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摄氏度。这就是水的冰点。
注意事项:特别记录结冰时的温度。
实验22 模拟雨的形成(一)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碟子。 实验步骤:
1、在烧瓶里装1/3的水,用橡胶塞塞住,装在铁架台上;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 2、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瓷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实验23 模拟雨的形成(二)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实验步骤: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的滴下来。这就是雨。 注意事项:碟子上有冰块效果更明显。
实验24模拟露的形成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碎冰块倒入不锈钢杯。
2、下面放上一块湿毛巾。静置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注意事项:要把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将随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的1/2处,掺入适量冷水至2/3处。
实验25 模拟霜的形成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冰、水、食盐、深色搪瓷杯、毛巾 实验步骤:
1、先倒半杯冷水,在加入冰块
2、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在测定杯内的温度 3、将搪瓷杯放在是湿毛巾上,观察杯外壁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杯的外壁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 注意事项:擦净杯外壁上的水再加入适量的冰块。
实验26 模拟雾的形成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 实验步骤:
1、在广口瓶里倒入温水。 2、用冰块接近瓶口。
实验现象: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云)。 注意事项:冰块离开瓶口后,反复几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