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及其启示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及其启示

来源:欧得旅游网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及其启示 主义思想的挖掘,力图展示一种能辩证的综合唯物主义自 于创造一种运转良好的共同活动和决策的领域,使各个体 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历史观方及新视野。 能在其中锻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这正是“生态学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持有的基本立场。从这个基本立 场出发,结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特征的经验研 我们首先来考察莱易斯的消费异化思想。莱易斯继承 究,莱易斯把他的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劳动组织形 和发展了他的老师马尔库塞关于“虚假需求”的思想。他指 式、市场交换、商品等范畴联系起来,讨论幸福的标准、劳 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日益集中和大规模技术 动与闲暇的关系、需要满足的领域、技术规模和社会建设 的广泛使用,导致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 目标等主题以及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此展开对资本主 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本・阿 义社会的批判。鉴于此,莱易斯强调,必须改变当下消费主 格尔,1991:493),即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带来了人的异 义的价值观,代之以“易于生存的新的社会理想和价值 化,压抑、了人的需求,把人的需求引导并局限在与生 观”。通过改造社会,以小或中等规模的技术来替代大 产相对立的消费领域。进一步地,在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意 规模技术,拆散与其相关的庞大的官僚主义制度结构,把 识形态的控制与诱导下,人们把对商品的无止境的消费需 生产和消费的控制权直接交还给各个民众小团体,而不是 求又等同于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其结果是人们的消费行为 控制在大企业和大资本家手中,这些小团体将为重新控制 异化和幸福观异化。 环境、工作场所和地方群体而作出各种努力。这将会促进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 经济分散化,这种经济分散化能够在全面的计划性与市场 产与消费之间的冲突,莱易斯强调,不应该用发展增长模 的无状态之问找到一种中间的组织形式,恢复在垄断 式的经济来满足由这同一种性质的经济不断刺激起来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被扭曲的、不适于生存的生产和消费之间 单一的人的消费需求,这只能加剧生态危机。相反,应该发 的关系。这种改造旨在扩大需要满足手段的选择范围和选 展稳态型经济,缩减经济生产能力,重新评价人的物质需 择权,确立幸福的质性标准,把需要的满足建立在生产活 求,并削减这种物质要求。由此,从理论上讲,“人的需求” 动领域,消除劳动和闲暇的二元对立;这并不意味着要摒 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就应该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弃技术或回归到原始浪漫的中世纪社会,而是一种扬弃了 莱易斯引用伊万・伊利奇的话指出,“人们天生具有恢复 工业社会形态的新社会形态。 健康、安抚自己、运动、学习、建造房屋和埋葬死者的能力, 阿格尔是通过反思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来重构马克思 每一种这样的能力都可以满足一种需要”(本・阿格尔,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由 1991:429)。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个体满足物质需要的方 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异化的理论及对异化的批判;二是内 式和手段本来是可以各种各样的。莱易斯进一步指出,个 在矛盾的理论及对内在矛盾的批判;三是危机的理论和过 体满足物质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必要劳动的组织方 渡的战略。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资本 式、商品生产重要性和市场交换性能是密切相关的。莱易 主义的内在矛盾会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危 斯认为这种相关性体现为这样一个规律:对复杂的商品的 机并不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除非异化的工人阶级起 依赖程度越高,那么能直接满足需求的手段就越少。结合 来,才能使社会主义最终取得胜利。但是,以前的和当 这个规律来理解20世纪中后期已转变成消费型社会的西 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历史 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行为就是:市场越发达,商品 唯物主义,具体表现为要么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归结 越丰富,人的需求的满足手段越少,直至只有一种——对 为一种决定论,要么脱离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危机夸 商品的需求。莱易斯由此强调,只有新的社会必要劳动的 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因此,必须超越上述经济决定论 组织方式能形成新的需求结构。人类满足的前景必须植根 和唯意志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一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 PYHXK 73 椰}吝谢2010年簟2期 }c 一 一 发展新情况、新特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阿格 限性观念上。 尔看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异化和 人的理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理论是发展得比较充 分的和依然有效的部分,但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 与莱易斯和阿格尔不同,奥康纳明确声明:经典的历 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 史唯物主义有重大缺陷,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的马 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 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中却又具备一种潜在的生态社会 取代了经济危机”(1991:486)。垄断资本主义危机的具体 表现形式已经从生产过剩危机转化成受生态有限性制约 的消费领域的危机。“需求是靠结构动态(马克思所说的 ‘内在矛盾’)的检验来形成和改变的”(1991:486)。新的需 求可以由新的危机趋势产生,而这些新的需求又可以提供 进行激进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阿 格尔认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的生态危机理论能通过对消 费、生产、人的需求,商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从理论 上寻求到一种自我的现实的动力,从而这种新的危机 理论能与政治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走向实践,实现理论与 实践的辩证统一。由此阿格尔提出“异化消费”和“期望破 灭了的辩证法”两个概念,力图找寻理论和现实的结合 点。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 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 一种现象”(1991:494)。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是有限的,因此 它根本就不可能支撑人们对无限增长的追求,这就会导致 人们无限获取商品的期望的破灭,他称之为“期望破灭的 辩证法”。期望破灭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人的需要与商品之 问的关系,以广告为媒介的异化消费行为,并重新评 价人们的劳动观和幸福观,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满足最终 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1991:475)。在阿格尔 看来,“异化消费”是强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 “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的动态过程能为进行社会主义变革 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可以看出,莱易斯和阿格尔共同建立了一个解释有关 “人的需求”和“生态危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范 式。这个范式使得人们在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时,把注意力从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消费领域和生态领 域;在考察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时,把注意力由专注于自然 相对于社会的物质优先性扩展到自然的物质优先性和有 74 PYHxK 主义的理论视阈,因此,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成熟的 生态科学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斗争的推动下,革新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 奥康纳尝试用他所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来“改进”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和社会世界的“完整 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致力 于探寻一种能将文化和自然的主题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 劳动或物质生产的范畴融合在一起的方模式。在这个 模式中,劳动仍然保持着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中心范畴 的地位,但作为日常生活之规范和意义的现代人类学维度 上的文化范畴以及作为一种自主生产力的现代生态学维 度上的自然范畴,都丰富了劳动范畴。因此,劳动、文化、自 然是有机地构成为一个整体的。奥康纳的文化一劳动一自 然一体论具体地体现在他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概念的重新理解上。 奥康纳首先概括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概念的规定:广义地看,生产力是指社会发展 中的物质力量或潜在的生产能力;狭义地看,就是包括工 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技术关系。生 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包括社会产品的占有关系在内的财产占有 形式和权力占有关系。然而,奥康纳认为:“事实上,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同时都是文化的和自然的。”(2003:100)在奥 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来,以资本主义条件 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例,生产力具有两个维度:一是 客观性维度,由自然界提供的或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 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对象所构成的;二是主观 性维度,它既包含总体上的活劳动力,还包括劳动力的不 同组合或协作方式,这些方式既受技术水平的影响,还受 文化实践活动的影响。因此,生产力是自然的生产力又是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及其启示 文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具有两个维度:就它的发展以 格尔的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价值规律、竞争规律、资本的集中与垄断规律以及资本主 不再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而且作为一种 义的其他一些发展规律为基础而言,它是客观的,具有客 影响或自然的性能,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因素内 观性维度;就它所包含的财富范畴同时也具有文化的意 在化到和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之中,并 蕴,并且它所具有的建构特定的剥削方式是受制于具体的 且这种社会和自然之问的内在联系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 文化实践活动的而言,它又是主观的,具有主观性维度。因 明确表述过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表达出来。 此,生产关系是文化的生产关系,说生产关系是自然的生 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技术决 产关系,其“自然”是指自然条件或自然过程的一定形式与 定论,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文化和生态联系,这 任何其他因素相比,对任何一个既定的社会形态或阶级结 为他揭示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引发的生产条件异化奠定了 构的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 依此,奥康纳所认为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指的 就是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自然性和文化性。通过重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奥康 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福斯特开创了一条不同于 纳赋予了劳动以文化和自然的特征。他总结说,人类的劳 上述三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向度。在《马克思的生态学: 动不仅建构在阶级权力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 唯物主义和自然》一书中,福斯特强调“马克思的世界观是 文化规范、文化实践和自然系统基础上,而文化规范、文化 深刻的,而且的确是内在的生态的(就当今对这一概念使 实践反过来被劳动的形式所决定,自然系统反过来被劳动 用的所有积极意义上讲的)世界观,这种生态的观点来自 调节,劳动、文化、自然就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地, 他的唯物主义”(2000a:Viii)。福斯特重新梳理了马克思的 奥康纳指出,劳动的文化维度和自然维度具有不确定性, 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并赋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以新的理 这种不确定性共同决定劳动关系或协作方式的不确定 论内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性。相对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确定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全 问题域,深化某些主题。 球化的后果,一方面,文化关系内在于劳动、劳动关系以及 从分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开始,福斯特把马克思唯物 其他领域中的方式,另一方面,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关 主义思想的源头推溯到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并且挖掘出李 系内在于劳动过程之中的方式,正在越来越趋向于复杂 比希、达尔文等自然科学家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化。生产的功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灾难出现的频率越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沿着始自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 来越加快,灾难的原因也越来越多”(2003:78)。面对这个 发展线索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而且还要沿着由古希 极端复杂的文化一劳动一自然整体,缺乏的是一个能解释 腊自然哲学以及在文艺复兴以后近现代自然科学思想的 其所以然的理论模式。以他自己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 发展线索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足于这样的立场, 史观为基础,奥康纳认为这样的理论及实践模式的前提是 必然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 以对劳动关系中的协作的文化和自然形式之问的内部关 想的解释。总的来说,福斯特借用巴里・康其纳(Barry 系进行深入的关注为前提的。单一的关注文化或自然只会 Commoner)概括的四条生态法则来表达这种生态唯物主义 分别导致红色政治或绿色政治,而这两种政治模式取向都 的内涵:一切事物彼此相关(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 应该在物质性和政治性的维度上被扬弃。扬弃后的政治是 erything else);一切事物都必须要有其去向(everything must 生态社会主义,然而这还需要对资本主义与自然作具体历 go somewhere);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nature knows 史的研究,从而在理论上论证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 best);无物产生于无(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奥康纳的理论与莱易斯和阿 福斯特以生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讨论了生存技术对 PYHXK 7s 群陆潮2010年靠2期 鎏魏j… 甜 人类社会的一般作用以及“劳动进化论”或“基因一文化协 斯特综合他自己的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一社会思 同进化论”两个问题,以此来重构马克思的社会~自然 想,为我们研究现代意义下的自然一社会思想构建起一个 观。福斯特结合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的人种学研究成 理论框架:以制造一使用工具为其骨架的劳动把人与自然 果,把“生存”理解为人类共同体与其土地基础之间的长期 关系的进化联结起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动 关系。他指出,受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的启发,马克思在自己 态的社会/人一劳动(技术)一自然系统。社会/人、劳动、自 的研究中把摩尔根用作划分史前社会时期标准的生存技 然都是进化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进化以它们为基础并 术与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起源结合起来。这样,关注生存 技术对包括史前时期在内的人类社会的一般作用就成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部分。由于“生存”概念内 在地包含人类共同体和其土地基础之间的关系,因此对 “生存技术”的关注也就内在地包含有生态的意蕴。对生存 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一般作用的关注实质上就是关心以必 须不断变革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媒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关 注生存技术就是关注人同环境的协同进化(2000a:220)。 因此,具体地表现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存技术的发展而 不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化石就成为追寻人类进化和人类起 源的线索。对蕴含着生态意味的生存技术的考察就成为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必需的内容了。 以上是对“生存技术”作静态抽象考察的结果。从“生 存技术”动态的发展过程看,生存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一般 作用就以劳动进化论“或基因一文化协同进化论(Gene Culture Co—evolution)”体现出来。“社会物质发展问题是同 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发展问题相联结的,……历史不是一 条简单的直线,而是有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辩证的模式” (2000a:221)。在福斯特看来,劳动进化论或基因一文化协 同进化论就是表达这个模式的。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 生物学与社会科学的事实、原理和计算之上的,目的在于 探讨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即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创造出一种融遗传变化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进化形式。这 种进化形式可以尝试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 结构。“基因一文化协同进化”作为一个进化生物学术语, 曾被美国学者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用 来评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关于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化 时的作用方面的成就。古尔德认为,在19世纪中,对基因一 文化协同进化贡献最大的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基因一 文化协同进化论在马克思主义意义上就是劳动进化论。福 76 PYHXK 寓于其中,因此,社会的进化、技术、劳动的历史发展和自 然的进化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且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 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劳动成为推动进化的动力。综 上所述,福斯特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社会和自然 关系的思想,深化了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扩展了历史唯物 主义研究的范围。“生存技术”和“劳动”以一种新的内涵进 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野。 四 如上所述,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重构唯物史观的角  首先,在面对由当前的生态危机以及资源与能源短缺 等现实问题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要求面 品、幸福的标准、劳动与闲暇的关系、需要满足的领域、技 术规模和社会建设目标等题材的关系以解决生态危机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奥康纳更是尝试从文化和自然两个维度  劳动、协作、国家等,进而改造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命题和 重构资本主义的矛盾理论,由此来解决自然和社会之间的 冲突以及社会内部的矛盾;福斯特则是扎根于马克思的思 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出生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发展历  示。如果我们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理解为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表述的以生产力、生产关 度和方法是各具特色的。他们的工作为我们从理论上阐发 生态文明提供了如下的三点启示:前,莱易斯和阿格尔用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唯物史观的 视野中研究人的需要及其与劳动组织形式、市场交换、商 来改造马克思的传统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条件、想发展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重新解读马克思的 史唯物主义提供方支持,为解开自然——历史之谜,也为解决现实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冲突提供哲学支持和启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及其启示 系、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为主要范畴的思想, 小型特征和灵活、方便等特性;(2)改革现代经济制度和生 那么,以上这些学者确实给我们的唯物史观研究提示了具 产观,实现以量为生产目的向以质为生产目的的转变;(3) 体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我们当前处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和 重新创造我们的需要,由只追求商品的单一需要转向追求 面对资源、能源短缺问题之时。 包括生理的、社会心理的、精神的等近乎无限丰富多样的 其次,我们发现这些学者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有 需要;(4)自觉地控制合乎生态的人口的量,发展合乎人道 一个共同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他们重构唯物史观 的人口的质;(5)人与自然的关系观,由对立转向对立 的理论出发点和根本问题,并且是以批判地和历史地看待 统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在这些需要改革或 自然为前提的。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既不能如苏 的方面,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变革近现代工业生产方 俄马克思主义那样以“自然”来统摄“社会”,也不能如欧洲 式,实现生态生产方式。实现了这一点,人身处其中的各种 马克思主义那样以“社会”来统摄“自然”;不但要批判地和 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进而人的观念 历史地看待社会,而且要批判地和历史地看待自然。人类 形态,最终总体上个人和社会本身就会发生相应的质变 社会与自然是各有其质并且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因此, 了。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将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虽然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 文明呢?这就是生态文明,是扬弃了工业文明的文明,是人 但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 类历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全新的文明;在 为广阔,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问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这个文明阶段,人是新人,社会是新社会,自然也将进入一 也同样具有不同的质,并且也是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这 个新阶段,人、社会和自然将实现自觉的辩证统一。正是在 就决定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必将把自然作为哲学的核心 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的“实现了的 范畴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之中,唯物史观研究不可 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因 能回避自然范畴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在阐发 为人类史和自然史是同一历史过程。 生态文明理论时,当然也应该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作 为我们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最后,我们提供一个简略的模式来阐释“生态文明”。 (加)威廉・莱易斯.1995.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等,译. 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和实践这样的理念:地球 重庆:重庆出版社. 生物圈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其中的一个历史的有 (加)本・阿格尔.1991.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 J.慎之 机的部分,人、人类社会、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关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詹姆斯・奥康纳.2003.自然的理由【M].唐正东等, 系都是历史的,都是具有时间性的,并且要求内在时问的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辩证统一。正是这个认识要求我们在从事生产和创造生活 Foster,J.B.,2000a.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 时与生态自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从事各种 Monthly Review Press,New York. 实践,发挥个体、群体和全人类的能动性时,我们要以严格 Foster,J.B.,2000b.Marx’s Ecolo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遵守本身具有时间性的生态规律为前提,也即生态地生产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Journal96. 和生态地生活,这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反之,近现代 Foster,J.B.,2002.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onthly 工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是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 Review Press,New York. 并最终导致自然自身的异化。扬弃异化要求我们在遵循上 O’connor,J.,2001.Marx’s Ecology or Ecological Marxism 述原则下,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或:(1)改变技术的 Capitalism,Nature,Socialism12(2). 性质,实现由工业技术向生态技术的,相比现代工业 技术的庞大、复杂而言,未来的生态技术则更多表现出中、 责任编辑:王琦 PYHxK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