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及其启示

来源:欧得旅游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及其启示 摘要:当前,人口膨胀、资源浪费严重、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逼人类生存底线,生态学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深入剖析了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解决策略,这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核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及单位: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理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 特色产业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张国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 主义理论。(浙江杭州,311121)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14)05—0005—0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和社会建设的备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的整 体布局。”这充分说明,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 问题,而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难题。改变我国 理论视角即从意识形态的理论闽剖析生态环境日益 严重的根源。菜斯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生态问题 归咎于科技的进步,也不能笼统地、盲目地通过将生 态环境商品化来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深入人的灵魂深 处去探究驱动人类无视自然、破坏自然的内在动力。 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在文化、哲学与宗教上的侵染 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绿色GDP”的执政思路迫 在眉睫。深入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当 与灌输,再加之,人类运用科技不断取得征服自然的 胜利,使得人类在潜意识里已经将统治自然的理念看 作是“天经地义”的不容置疑的社会共识。然而,只要 我们深刻反思,就会发觉统治自然的理念在本质上是 极其错误的。虽然它满足了人类一时的欲望诉求,但 是从长期看,自然界所容纳的资源和承载的环境容量 均是有限的,这又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尖锐对立。事 实上,在统治自然理念的支配与控制下,人类将自然 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追溯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伴随西方生态运动的兴起 和发展而逐步壮大的。在20世纪6、70年代,由于资 本主义工业化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大量环境问题显 现,绿色运动此起彼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是在 这样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坚持生态学原则,从意识形态角度、技术批判维度、制 度维度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了全方位无情的 揭露与批判,并提出了解决当前生态困境的伟大构想 即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一)控制自然观念与生态危机 界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人类不得不 通过无休止的生产与消费维持现有的生产与生活方 式,这必将导致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异化。控制自然是 表面的,隐藏在其后的却是对人与社会的双重控制。 (二)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 润和收益,不惜一切代价降低生产成本,引进先进技 以莱斯为代表的当代生态哲学家,并未详细探讨 当前生态环境的严重程度与具体危害,而是从特有的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o14年第5期 固 ■星塑 堡 l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扩展世界市场,造成了工人 阶级劳动的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引发了严重 的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为了确保庞大的资本主 严重退化,造成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一种趋势。” 正 如福斯特所说 “借助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呈几何级数 的增长和与之相伴随的对稀有资源的不断增长的消 耗导致了快速的复杂化了环境问题。”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 义生产链条的畅通无阻,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刺激民 众的消费欲望,通过发放铺天盖地的广告、举办商品 展销会、品尝会等手段与方式,使民众沉迷于“虚假需 求”,不能自拔。很多时候,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获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资本主义 取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占有”本身。消费不是通 往幸福的手段,只是目的本身。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知 名学者马尔库塞所言:“人民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 的本性是积累,通过不断地资本积累,实现生产规模 的进~步扩张和利润的递增,在这~过程中,资本家 无视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环境的承载量,无休止的 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 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此时,消费行为已经 开始异化,“人们为补偿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 重复着“掠夺资源一扩大生产一尽快销售一过度消 费”的经济链条。他们将与经济收益无关的一切置之 度外,特别是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与后代,造成经济 危机基础上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 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 消费异化之后,“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 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 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可以 毫不夸张的说,从来没有一种文明,能创造出这种手 段,不仅能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的化解之道—— 生态社会主义 成为了物品的奴仆。”尽管资本主义通过这种方式维 护其统治的合理性,消解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斗 志,然而,要长期支撑异化消费下人们永无止境的欲 求,必须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这将必然引起 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产 生了尖锐的矛盾。 (三)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张,人类不能将目前 的生态危机直接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我们必须将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指出,要想从根源上遏 制生态灾难、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将生态学原则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并超越当代 资本主义与现存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即生态社会主义。 (一)政治方面 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综合考察,只有如 此,才能追寻到生态危机的源头。 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绿党的影响,生态 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必须建立一种分散化、非官僚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是不可 能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和前提的,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 化的基层民主政治体制,工人阶级实行自我管理,“政 府的使命就是放弃权利,把它交到人民手中。”直至90 年代之后,部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基层民 利润与资本积累,资本家会对技术进行有效选择,利 于资本扩张的技术会得到迅速发展,不利于资本扩张 主”并无益于解决生态问题,必须站在大生态学的角 度,从国家性、国际性的视阈探讨生态问题产生与解 决的根源。也就是说,“唯一可行的通的政治形式即 的技术就会受到遏制与排斥。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工 人阶级的命运并未好转,反而愈加异化为资本主义生 产链上的一个微小符号,而导致工人阶级异化的关键 也许可以很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的地方特色和全球性 这两个方面的关系的政治形式,应该是这样一种民主 因素就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却不是生产技 术。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采用的技术类型以 国家:在这种国家中,社会劳动的管理是民主化地组 织起来的。” 及使用方式使得自然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条件发生 衄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二)经济方面 通过集体控制的方式,理性的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 维护集体利益,特别是集体的长远利益,实现自然主 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这种新型的生态人类中 大部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注重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形式,相反,他们更加关心生产资料的管理, 提倡建立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的社会 主义经济。同时,就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以及 心主义的核心论点就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应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人类的利益成为人 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产品的公平分配,他们也提出了诸多关切。 具体就经济体制而言,在2O世纪7、80年代,主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极力反对集中化、大规模的经济 体制,认为“舒马赫主义”即“小的就是美好的”非常具 有科学性,主张建立“恒稳”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要 当然,前提是人类始终保持生态理性。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尽管是在资本主义视阈下 对生态危机的考察,但是,它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 求技术分散化,压缩工业规模,降低生产效率;科学消 费,适度消费;确保生产、消费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多 措并举,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抑制工业增长,使整个 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恒稳”状态下运行,既满足人民群 众的生活需求,又不损害生态系统。但是,20世纪90 会之间的矛盾方面所提出的诸多设想,特别是关于生 态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描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一)经济层面 年代之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稳态经济”与 “舒马赫主义”带有很强的空想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 化与南北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实行经济零增长 由工业化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型,为生 态现代化奠定新式经济基础。当前,从总量上而言,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就性质上讲,我 更是不现实的。高兹明确指出:“零增长或负增长只 能意味着停滞、失业和贫富之间的差距的扩大。”社会 主义的经济必须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但是这种增 长必须秉持生态理性的原则,只为满足人的需要服务 而不是为追求无止境的利润。 (三)文化方面 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还 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全国还有过亿的贫困人口在 生存线上挣扎。而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 求、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据统计,中国“在1978— 2013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必须建立一种人 GDP年复合增长率为9.9%,GDP增长中工业的贡献率 为54%。”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化本身具有反生态 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丰富多 样、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文化与生活方 式。它继承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 劳动的思想,猛烈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 的特性,特别是它与市场经济中的“资本逻辑”结合后, 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奉行 “资源一生产一产品一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性生 产模式,无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造成马克思所 谓的“代谢断裂”,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乃至生存。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即生态现 的消费至上、消费就是幸福的畸形消费观与幸福观, 呼吁人们走出异化消费的泥潭,树立科学、健康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指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 而不是消费活动。”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代化,必须改变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一产品一 消费一废弃物排放”的畸形发展模式,努力向“资源一 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方式转变,力 图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支出”,取 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同时注重新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未来的生态社会主 义社会,将会形成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 关系既不是生态中心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 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瞄 一星塑墼 型 I 统一,逐步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中突。通过“变革 式、预防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变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模式,使得污染较少产生甚至不再产生。”具体而言,就 是要在三个层面逐步推进:一是在生态化原则指导下, 恢复,积极引导企业与人民群众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明晰“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主 体环境责任原则,突破制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 的技术瓶颈,发展有益于节能环保的“人性技术”、“绿 企业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用与产品使用周期方面进 行全方位改进,尽可能生产经久耐用、节能高效的“实 用品”,避免“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抛售”的“趋利型”短暂 营销模式,力争在源头上斩断环境污染的命脉。二是 色技术”,最大限度地确保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持续 共荣。政治上,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定与 执行中去,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有政策的引导、扶持, 区域内企业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 能源消耗,对产业链末端的副产品一废水、废气、废渣 在自身消化吸收的同时,可以作为兄弟企业或产业的 原材料再行利用。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系统,通过对废弃物的加工更 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科学合理 的生态文明定期巡视制度,对不惜环境代价一味追求 高速度、高回报的地方政府,要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 负责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对地方后续发展造成重大 损害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三)文化层面 新,实现人与自然界的“代谢循环”。此外,新时期,相 对于首次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的“原生态污染”而言,“次 培养全民树立生态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领 域。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2/3不适宜 人类居住,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 生污染”特别是人工合成材料如电子设备或其零部件 导致的生态灾难更加严重,必须及时回收高效利用。 (二)政治层面 l4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环 境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 进,人们误以为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才是幸福的 源泉,于是无视大自然客观规律,大肆开采掠夺自然 加快构建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 护生态环境。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单一制社会主义 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 设中也只有充当主导作用,才能组织带领人民群众打 资源,生产、消费名目繁多的商品,追求权力的集中与 物欲的满足。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 体现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不是生活必需。为 了持续推动商品生产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消 赢生态环境保卫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 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 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 费欲望,生产者借助科技手段使新型产品层出不穷, 而维系整个生产链条的却是长期的甚至是永无止境 的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个角 度上讲,“生态文明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 题、政策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问题。” 只有培养全民树立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明的理 理体制。”这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政治航 向。但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特别需要有一个从思 想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自上而下的强力 推动。”那么,由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到生态文明的实践 中还需要多措并举:经济上,推行“绿色GDP”新政,将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要将 通过环境代价获取的经济收益从年终GDP中予以扣 除,对不达标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实行行政问责。同 念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 公民对生态理念的认知、认同逐步内化到自身的世界 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中,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自 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的良好道德风尚。 一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与物资配备,大 力鼓励、支持与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财税政策上 予以适当倾斜。要不失时机得进行生态补偿与生态 方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学校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全过程。既要在大中小学教科书编写中体现 生态环保理念,又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生 圆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态知识竞答等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既要借助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3 ̄ETIJ又要依赖微信、 微博、网络等新型媒介广泛宣传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 制度的优越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奉行“发展至上” 观,无视生态理性,整个社会领域的制度架构仅仅围 绕生产力运转,导致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并举。为 此,必须对相关社会领域的制度结构重新调整,通过 形势以及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全体社会成 员能够有高度的“生态觉悟”,自觉行动,“以充满人文 关怀的科学精神和充满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善 待自然,明确人类自身对于自然所应当承担的生态道 德责任和伦理义务。”另一方面,树立生态型消费理 上层建筑的变革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我国的经济发 展更加科学、更加体现人文性,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 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的 念,从源头上切断生产异化的动力。当前,随着互联 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网购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快 速消费的首选,各大购物网站商品琳琅满目,人们通 过不断网购来作为工作之余对自身的一种补偿。但 是,所购买的商品很大一部分并非是生活必需品,而 是奢侈品或备用品,这就意味着有大量自然资源被毫 无价值的任意挥霍,人们奉行的是一种“大量生产~大 保护与治理仅仅依靠政府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是远远 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或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只 有形成全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显现成效。 一是要充分发挥原有环保组织的作用,特别是中华环 境保护基金会、绿色世纪青年环保组织可以配合国家 环保部进行环保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量消费 大量废弃”的浪费型消费模式。为走出这种 消费困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与幸福的真 谛,树立生态型消费理念,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生产 活动而不是消费活动,扭转“越多越好”的传统消费观 念,遵循“够了就行”的崇高消费诉求。 (四)社会层面 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履行一定职责。同 时,要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地方性环保 组织,用以协助、配合当地环保部门和国家级环保组 织开展工作。二是要充分动员大中小学学生踊跃参 与到环保行动中去,以志愿者的形式吸纳到社会生产 生活各领域,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环境违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变革,鼓励、支持、引 规现象可以直接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反映,环保部门 必须在一定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三是要高度重视人 民群众的环保主体作用,过去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 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伟 大胜利,新时期,打赢环境保卫战也必须走群众路线, 导民间组织或社会自治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马 克思、恩格斯在猛烈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即自然 的异化、人的异化导致生态危机的同时,直言不讳得 指出,必须“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 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 实行完全的变革”,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 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很明显,经典马克思主 义将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生态灾难的最终根源归咎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 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冯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I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 于社会制度,同时,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视作迈 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得 出了“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 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结论, [3】王雨辰.生态辩证法与解放的鸟托邦——评本・阿格尔 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2). f4】陈食霖.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 析[J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这具体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内在本 质规定的一个重要理念,即生态文明必须是而且应当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层要求。当前,在社会主义中 国,生态环境问题更多的归因于我们为体现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谢培丽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o14年第5期ll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