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用语言学”作为趋向成熟的学科

来源:欧得旅游网
“应用语言学”作为趋向成熟的学科

――介绍《牛津应用语言学指南》*

北京林业大学 史宝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已经成为一门趋于成熟的学科。尽管对于这一学科的内涵人们仍然难于作出严格的界定,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范围已经比较清楚。有人曾把“应用语言学”分为广义和狭义进行定义,也有人认为只有外语教学理论才是真正的“应用语言学”,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只能称作“语言学的应用(Linguistics Applied)”。《牛津应用语言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版,为面向21世纪的应用语言学正了名,同时也为这个学科的界限勾勒出一个框架。该框架告诉我们,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包罗万象丝毫不亚于其他的成熟学科。

本书主编Robert B. Kaplan我们并不陌生。他于1966年发表在《语言学习》上的“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文对我国的对比语篇研究(王墨希、李津1993,高远、王庸1996)、对比修辞研究(胡曙中1993,林大津1994)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胡文仲、高一虹1997,高远2002)等都有很大影响。Kaplan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应用语言学退休教授。他在1980-1991年间是《应用语言学年报》(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的主编,此后到2000年一直参与该刊的编辑工作。1980年他主编出版了《论应用语言学的范围》(On the Scope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2年与William Grabe合作出版《应用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同年出版的《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中的应用语言学部分也是他和H. G. Widdowson合编(即将出版的修订版由Kaplan和Grabe合编)。此外,他还担任过TESOL(对外国人英语教学协会)和AAAL(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主席。应该说,由Kaplan主编这部书是合适的人选。

《指南》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三年多,计有43人参加撰稿。全书共39章,分成13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由两章组成,分述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四种技能”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四章,探讨外语教学中四种能力的内涵。

第三部分“话语分析”只有一章,讨论话语分析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二语言学习研究”是最大的一部分,共八章,分别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的形式语言学观点、认知观点、变异观点、社会心理观点、互动观点、社会文化理论、个性理论和语用理论。

第五部分“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有三章,其中一章讨论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政治决策与专业决策的矛盾,一章是交际法、以任务为基础的(task-based)和以知识为基础的(content-based)教学法,另一章是双语教育。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dited by Robert B. Kapl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46mm×170mm. pp. xxvii+641. ISBN: 0-19-513267-X. £55.

1

第六部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和语言表现”中的三章是:语言学习中变异的来源、语言迁移和跨语言研究、专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

第七部分“双语现象和学习者个人”也是三章:在学校背景下成为双语学习者的条件、双语者的认知过程、双语词库。

第八部分“社会中的多语言现象”共五章,分别是:语言接触、皮钦语和克雷奥耳语、语言传播、语言变换和语言再生、语言生态学。

第九部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包括三章:政策与规划方法、未经规划的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局限。

第十部分“笔译和口译”将笔译和口译分作两章。

第十一部分“语言评估和课程评价”由语言评估的若干问题和标准化语言评估的技术两章组成。

第十二部分“应用语言学的技术应用”介绍了机器作文分析的发展方向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最后一部分“结束语”是由主编撰写的“何去何从”。

全书600多页,其中正文515页,参考书目达111页,索引15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论述详尽。限于篇幅这里只详细介绍其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以期从学科的角度为应用语言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勾画出一个轮廓。

第一章“应用语言学:一个面向21世纪学科的形成”由北亚利桑那大学William Grabe教授执笔。作者指出,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应从1948年创刊的《语言学习:应用语言学学报》(Language Learning: 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开始,此后在不同的时期对应用语言学有过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指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直接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有时也指应用于第一语言教学和语言艺术。在此基础上,60年代又增加了语言评估、语言政策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因此到60年代末第二语言教学在应用语言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加强,同时渗透到语言使用的其他领域,这使应用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在70年代,应用语言学的范围继续扩大,其“解决现实世界中与语言相关问题”的学科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在仍以外语教学为核心的同时,该学科领域扩展到语言评估、第二语言习得、读写能力(literacy)、多语言现象、少数人语言的权力、语言规划和政策、教师培训。到了80年代,“语言学的应用”观点已不再适合,应用语言学的中心问题是解决现实世界中出现的语言问题,而不是进行理论探索。这时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围进一步拓宽,专业场合的语言使用、翻译学、词典学、语言与技术、语料库语言学等分别进入应用语言学领域。80年代末,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许多分支学科,同时依靠许多语言学以外的学科作为支撑。

9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有七大支柱:

一是语言教育(主要指外语教育),包括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和师范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语言教育研究的重点包括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注意力(attention)和学习(learning),更加强调“以形式为核心(focus on forms)”的语言学习、通过对话进行交流(dialogic interaction)的学习、师生交流(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的模式、以任务为基础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学习,以及教师通过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语言学习的研究近年来转向信息处理、通过大量接触有意义的语言和进行相关训练使语言能力得以显现,以及语言使用的意识和语言服务的功能。在教学方法和大纲制定方面,研究的核心是以任务为基础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及会话研究,并回归到围绕特定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进行的学习活动。

2

教师培训方面的变化也很大。Widdowson (2000)指出,交际法的某些倾向过于强调自然语言输入和真实性,恐怕是对课堂教学的误解,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有效模式。他告诫人们,要全面反思Hymes (1971)的交际能力概念,并考虑语言的理解,使其将语法性、得体性、可行性和得到验证的实例融为一体。师资培训的另一个重点是教师参与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当地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成为勤于思考的课堂实践者。

二是批判研究(critical studies)的地位,包括批判意识、批判话语分析、批判教学法、学生权利、批判评估方法及语言评估(与外语教学)中的伦理。批判研究实际上是批判一切现有的研究方法,虽然尚未形成其解决问题的完整思想,但也起着警钟长鸣的作用。

三是在学术、学科、行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主要是特殊背景下的体裁和语域问题。在这方面,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四是对真实背景下语言的描述分析(通常是话语分析)及语料库语言学、语域变异和体裁变异分析的应用。Biber等编写的《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1999)就是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五是研究在学校、社区、工作、业务等场合的多语言和双语言交流现象,以及区域和国家级的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教育、移民、社会平等和语言政策诸方面。既然世界上许多人要靠两种语言才能与其他语言和文化团体交流,这方面的研究也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六是语言测试和语言评估。对于信度的概念已经有了新的阐释,使之适用于所有应用语言学研究和数据的采集。此外,技术手段的应用、评估伦理、研究方法的革新、标准化测试和交替评估的地位、职业化标准和批判语言测试等等无一不在改变语言评估乃至整个应用语言学学科。

七是应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家的桥梁作用。争论的焦点在于,如果说应用语言学家是为研究和实践充当桥梁,那么应用语言学作为一个学术事业该当如何?应用语言学家到底应该是什么都会的硕士,还是一名语言教师?尽管这种争论至今仍喋喋不休,Grabe认为如今的应用语言学家所需要的训练和专业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这些过时的提法,硕士课程也不是培养应用语言学家的恰当场所。

那么,应用语言学的核心在于其解决语言问题的本质。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有:语言学习问题,语言教学问题,读写能力问题,语言接触问题,语言不平等问题,语言政策和规划问题,语言评估问题,语言使用问题,语言和技术问题,翻译问题,语言病理问题等等。

《指南》的最后一章区区7页,是全书最短的一章。作者Robert B. Kaplan说: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应用语言学不但不是“语言学的应用”,甚至和语言学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应该把应用语言学看作是对于现实世界任何一个语言问题的关注,不管这个问题是否已有其他学科进行过研究。近年来人们一直对应用语言学的目的和原则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对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感到惴惴不安。本书的出版最为有效地满足了对应用语言学相关内容的界定。

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趋向,Kaplan认为可以做这样两个方面的预测:

首先,应用语言学很可能以某种描写力更强的语言学作为其研究的语言学资源。语料库语言学揭示了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异的事实,这些事实对于考察语言的具体问题十分重要,但却与语言学界现行的理论模式格格不入。应用语言学必须依靠一种“脚踏实地”的语言学,能够不断分析新的数据,而不是辩论新的理论。要以理解新的语言事实为目标,而不是通过操纵语言事实来适应先觉的理论。因此描写性的语言学才有可能为应用语言学提供土壤。加

3

强语言研究的描写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计算机的应用,行业中的语言使用研究,话语层面(而非句子层面)的研究,通过描写和分析与理论无关的数据为未来的语言学理论作准备。

其次,应用语言学将以技术手段和计算机应用为特征,并使这些手段成为对应用语言学家进行培养的基本内容。计算机将用于语言学习、学习理论的研究、语言测试、语料库语言学、词典编纂、新的统计方法和翻译研究。评估工作还将受到目前尚不成熟或尚未出现的技术的影响。这些变化或早或晚终将出现,不但将会影响学习语言的学生,也会影响学习应用语言学的学生,因为后者将需要掌握大量的技术资源。

本书其他章节对上述两章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阐释。在应用语言学范围内,这样的《指南》是第一本。它的“指南”特征非常明显,即为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趋于成熟的学科明确了其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指南》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都是各方面的行家。他们熟悉各自研究范围的发展和前沿,提出的都是专家的意见。

正如主编在《指南》的前言中所说,本书的缺憾是,由于原定的作者没有能够完成,因而未能包括聋哑人语言教育、师范教育和语料库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此外批判(应用)语言学、批判教学法、批判话语分析的观点没有收入,因为这些观点否定一切传统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似乎与本书的内容格格不入。然而从现实来看,批判语言学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特别是)应用语言学。Kaplan在书末提出,鉴于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活力的学科,本书应该在10年之内出修订版。我们希望将来的版本会更为全面的表现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批判语言学也许到那时会显示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abe, W. & R. B. Kaplan (eds.) 1992.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ymes, D. 197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Kaplan, R. B. 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6, 1-20. Kaplan, R. B. (ed.) 1980. On the Scop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Kaplan, R. B. & H. G. Widdowson. 1992. Applied linguistics: an overview. In W. Bright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1, 76-80.

Widdowson, H. G. 2000. Object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subject: 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W. Grabe et al. (ed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 Applied Linguistics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33. 高远,2002,《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高远、王庸,1996,英汉语篇宏观结构与思维方式,高远、李宝琨、王振亚主编,《外语教学:观点与方法―

1996年北京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71-89页。 胡曙中,1993,《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文仲、高一虹,1997,《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林大津,1994,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14-19页。 王墨希、李津,1993,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59-64页。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