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 第 6 卷第 94 期2019 Vol.6 No.94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与凝血功能异常关系69例分析
惠东伟,倪少飞
(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11)
【摘要】目的 研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总结一些相关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在临床上进行及时的诊断,快速有效的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9例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患者,进行临床案例分析,研究PHI与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过案例分析发现,颅脑外伤后出现PHI,与D-D二聚体升高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密切相关,是脑外伤后PHI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凝血功能,预测是否会发生PHI,进行干预,如果治疗不及时到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影响预后。
【关键词】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脑外伤;凝血功能异常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4.1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在69例的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分布在22~岁,平均年龄(59.9±1.3)岁。其中交通事故46例,自行摔伤20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的部位:枕顶部受伤的概率比较大,其中枕顶部受伤的有42例,额部受伤的有16例,颞枕部受伤的有9例,顶部受伤的2例。入院后存在意识障碍的有42例,无意识障碍的27例,其中29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原有意识障碍加重。入院时GCS评分15分28例,GCS评分9~14分21例,GCS评分3~8分20例。
1.2 方法
在急诊室进行首次头颅CT检查,入院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及头痛、躁动、呕吐的临床症状,一般于入院后2 h首次复查头颅CT,12~24 h后再次复查CT,如病情变化,则立即复查头颅CT,根据颅内血肿类型进行相应治疗,有手术指证的积极手术。69例患者均在复查CT后发现出血灶增大或出现新发出血灶。
1.3 实验室检查
69例患者均在入院1h内完成急诊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
1.4 治疗方法
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的治疗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颅内血肿量、颅内血肿类型、占位效应、中线移位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69例患者中保守治疗38例,手术治疗31例。
2 对于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病例的总结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脑外伤病人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上升的原因。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D-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GCS评分15分的D-D二聚体平均值15.68 mg/L,GCS评分9~14分的D-D二聚体平均值25.55 mg/L,GCS评分3~8分的D-D二聚体平均值33.39 mg/L。部分患者的FIB降低,其中意识障碍进展的患者FIB平均值1.78 g/L,无意识障碍进展的患者FIB平均值2.18 g/L,GCS评分3~8分的患者60%存在FIB下降,GCS评分9~14分的患者42.86%存在FIB下降,GCS评分15分的患者39.28%存在FIB下降。
表1 GCS评分
GCS评分3~8分9~14分15分
D-D二聚体mg/L33.39±0.3625.55±1.1415.68±0.94
FiBg/L1.61±0.311.99±0.2.16±0.78
PT秒11.87±1.0311.82±2.0211.38±0.14
INR1.07±0.011.07±0.061.03±0.04
APTT秒26.04±2.1625.04±2.0924.18±2.05
TT秒12.98±0.1412.34±0.4513.06±0.56
AT-Ⅲ%98.16102.0995.63
3 引起PHI的高危因素以及PHI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
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是临床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与年龄、性别、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脑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等相关。
本次研究发现,D-D二聚体、FIB的异常于PHI的发生有关。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亢进的特异性指标,D-D二聚体显著升高,预示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及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存在。纤维蛋白原(FIB)是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在应激状态下,血液呈高凝状态,大量消耗纤维蛋白原,导致血中纤维蛋白原降低。高凝状态后的纤溶亢进可引起脑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PHI的发生于此有关。D-D二聚体升高、FIB下降是PHI发生的危险因素。
经过69例病例的分析研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在临床中很常见,脑外伤后宜早期进行凝血功
能检测,因凝血功能异常能预测PHI的发生,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要给予严格的生命体征监测,并补充纤维蛋白原、氨甲环酸治疗,动态随访CT判定颅内血肿变化,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洪生,张 威,侯 青,张 洋,孙印臣,张 晶,程月飞,马 静,赵佩
林.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03):139-142.
[2] 张培军,程林贵,包柳明,叶显文.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
性损伤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相关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05):773-774.
[3] 余,王水泉,郏根火,洪 江.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脑
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04):491-492.
本文编辑:李 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