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体育2。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是全面发展学生职业素质的一项必修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1.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练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参与和组织小型的比赛。
2. 知识目标
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审美能力,掌握运动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评价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能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使学生了解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发展概况及运动特性,初步掌握其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3. 其他目标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实施的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选项课教学:目前开设了足球、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设计思路:1、遵循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练习项目;2、以体育、德育为基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及以集体为重的集体主义观念;3、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在气氛活跃,内容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学习内容 序号 学习模块 教学单元 各项身体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学生各项生理指标有一定提升,身体形态有所改变 能力要求 知识要求 学时 安排 理论 了解、掌握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 实践 2 2 速度素质 1 身体素质 耐力素质 各选项具体基本技术 各选项具体基本战术 2 基本技术 基本掌握各项基本技术,基本了解运动的发展规步法移动、并能灵活运用律,掌握该运动正确的到实战当中 锻炼方法 基本掌握各项基本战术,具有一定欣赏比赛的能并能在比赛中得以运用 力 欣赏各级各类比赛,能利用所学知识组织各类小型比赛并担任裁判 14 3 基本战术 4 4 竞赛规则、竞赛规则、掌握简单裁判法,能组织小型比赛裁判法 小型比赛 的组织 合 计 24 2 附详表: 能力编训练号 项目 身体素质1 与科学锻炼 竞赛规则2 与裁判法 二级教学内容项目 及重难点 速度 50米、 800米、耐力 1000米 柔韧 坐位体前屈 掌握简单裁判法,能组织小型比赛 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通过游戏、小型比赛,采用跑、跳、等练习来进行科学锻炼 各类运动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 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外身体锻炼相结合,并结合组织各类体育竞赛 理论学习;临场裁判执法; 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 预期目标 各项身体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各项生理指标有一定提升,了解科学的锻炼手段与方法 欣赏各级各类比赛,能利用所学知识组织各类小型比赛并担任裁判 能在运动中实现稳定的左右手换手运球,介绍转身运球、胯下运球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生理指标有较大提高;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简单裁判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组织各类小型比赛并担任裁判 3 篮球 运球 左右手换手运球 观察模仿; 球性练习;能熟练的在全原地练习; 运球基本场进行左右手 行进间练习;技术 绕杆运球 有对抗运球
单手肩上投篮、双投篮 手胸前投篮 传接球 4 足球 移动中传接球 能基本掌握单手和双手投篮的动作方法,投篮动作基本准确,介绍跳投 能在运动中实现稳定的传接球 能基本掌握脚背内侧踢球的动作方法,传球基本准确 提高移动、判断与观察模仿能力,垫球蹬伸协调。起球后球的高度与速度适中。 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培养空间与时间结合的概念 球性练习;观察模仿; 基本投篮定点投篮; 技术 移动中投篮 在比赛中能熟练的运用投篮技术,体现一定命中率 基本球性重复练习法; 脚内侧踢准;熟练习(推、难度递加法; 练二过一配合 拉、拨、转) 情景练习; 基本球性观察模仿; 练习(推、定点投篮; 拉、拨、转) 移动中投篮 基本球性练习、学习正面、侧面及背面垫球, 观察模仿; 对墙练习; 多人对垫; 接发球练习 脚背内侧踢准, 比赛中合理应用 踢低平踢球 球、高球、弧线球 正面、侧面、背面接球 接球,挡球、接发球 下手发球(正面、发球 侧面)、上手发球 传球手型传球 与击球方法 发球 与 接发球 平击球、侧上旋球、侧下旋球 同伴间熟练接球 5 气 排 球 观察模仿; 下手发球、徒手练习; 上手发球 持球练习 向上自传球、对墙传球 发到规定的区域接发球的一方搓到规定的区域 观察模仿; 徒手练习; 持球练习 观察模仿; 徒手练习; 熟练掌握上手或 下手发球技术 传起飞来的球 能传起球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发出各种不同变化的球 6 乒乓球 能熟练发出各种 落点旋转不同的球 能在比赛中熟练 的运用推挡技术 在实践中熟练 运用步伐 7 羽毛球 8 健美操 平推、加力推、减推挡 力推、推下旋 上网步步伐 伐、后退步伐 正反手发发球网前球、与接高远球、发球 平高球、平快球 大众第二套全国大众健健美美操锻炼操成标准5级套 规定动作 能推出不同落点和线路的球、介绍直板横打 移动准确、迅速 观察模仿; 中等发力,徒手练习; 节奏稳定,两人对角线落点准确。 推挡 “之”字、观察模仿、练“米”字习 滑步” 要求学生发到规定的区域, 观察模仿; 徒手练习; 发球与接发球组合练习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发出各种不同特性的球 能熟练发出各 种落点的球 配合音乐熟练完成组合动作,并能创编1套简单的健美操并表演 能完成大众健美操成套动作,并编排 节奏感好,模仿练习; 力量感好,单人练习; 姿态优美 集体练习 五、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为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专项技术(50%)
(1)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站在罚球线上投篮,连投10次,记进球数。 分值 进球数 100 7 90 6 80 5 70 4 60 3 40 2 20 1 (2)气排球——接(垫)球技术、发球技术、传球技术
1)接球技术:5人接(垫)球,取最好成绩(3~5次机会),结合接球技术评分 个数 成绩 30 100 25 90 20 80 15 70 10 60 8 50 6 40 5 30 <5 20 接球技术评分:判断移动能力及接球后起球的效果 2)发球(技术评分):每人发3次球,取最好成绩 得 分 标 准 发球攻击性强:球速快(力量大);弧度低(或下沉快);落点死角 发球具有较强攻击性:球速较快(力量较大),弧度适中;落点较偏 发球具有一定进攻性,落点合理 发球失败:击球点不正确、击球方法不稳定 85-100 75—84 60—74 0—59 个数 成绩 3)传球:向上自传球,3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25 100 20 90 15 80 10 70 8 60 6 40 <6 30 (3)足球——脚背内侧踢准
脚背内侧踢准:距离球门15.5米,运用脚背内侧射门,球必须在空中入球门。
得 分 85-100 75—84 60—74 0—59 标 准 动作合理、连贯,能很好的控制球的力量、弧线高度 动作合理、较协调,触球部位较正,基本能控制球的力量及高度,落点较准 动作较合理、连贯,动作较协调,触球部位正确,高度控制力欠佳 动作错误、不连贯,动作不协调,触球部位不正,落点不准 (4)乒乓球——攻球、推挡技术
1)攻球技术:陪练推挡,考试者近台中路攻球,取最高回合数。 次数.男 次数.女 成 绩 22 18 100 20 16 95 18 15 90 16 14 85 14 13 80 12 11 75 10 9 70 8 7 65 6 5 60
2)推挡:中等力量、近台对推,每人两次机会,取最高回合数。 次数.男 次数.女 成 绩 22 21 100 20 19 95 18 17 90 16 15 85 14 13 80 12 11 75 10 9 70 8 7 65 6 5 60 (5)羽毛球
1)正手发高远球、反手发网前球:每人发10球,根据落点来评分。
90-100分 发球动作正确,发球质量高 80-89分 发球动作基本正确,发球质量高 70-79分 发球动作基本正60-69分 发球动作基本正60分以下 发球动作不正确,发球质量较高 确,发球质量一般 确,发球质量差 2)击高远球技评:两人一组,相距10米左右,进行连续正手击高球。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击球动作基本正60-69分 击球动作基本正60分以下 击球动作不正击球动作正确,击球动作基本正击球质量高 确,击球质量高 确,击球质量较高 确,击球质量一般 确,击球质量差 (6)健美操——大众健美操
大众健美操成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试 得分 90—100 75—89 60—74 0—59 标 准 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节奏感、力量感好,姿态优美。 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节奏感较好,力量感较好,姿态较优美。 基本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节奏感一般,姿态一般。 不能完成整套动组合作,无节奏感。 2. 身体素质(30%)
考试内容:50米跑、100米、800米(女)、1000米(男)、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每学期结合专业特点,任选两项。
3. 平时表现(20%)
(1)考试内容: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5%)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情况(5%)。
(2)考核标准:
出勤情况:旷课一次扣20分,早退、迟到扣10分/次,事假扣5
分/次。无故旷课3次及以上,考勤不得分。缺课时数达到总时数的1/3以上者(含事假、病假),该学期成绩不予评定。
课堂表现:不守纪律扣10分/次,不按规定服装扣10分/次,私 自离开练习区扣10分/次,其他情况酌情扣分。
课外活动:基本分60,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加20分/项 最终成绩构成= 专项技术×50%+身体素质×30%+平时表现×20% 六、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1、加大硬件投资,室外体育活动场地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室内活动场地短缺,影响教学效果,更易出现伤害事故;2、体育师资业务素质较高,但缺额较大,建议引进老师或者请担任领导职务的专业老师兼课,发挥其作用。 七、教师能力要求
体育教师能力大致可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首先体育教师不但要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全面的相关知识;其次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第三要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第四强调对体育教学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不断创新。 八、主要参考资料
[1]楚源蕴.体育与健康新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