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ocialSciences)
Vol15No11Jan.2009
当代城市社区发展中的若干趋势与挑战
何 雨,陈 雯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9903)
摘 要:作为一个微观的空间区位概念,在现代经济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当代城市社区在快速发展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治理形态从“管治”到“自治”;邻里关系从“解体”到“重构”;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则表现为分异与隔离。社区阶层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它可能会导致阶层之间的隔离和冲突,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分异而不隔离的阶层体系,促进阶层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社区;治理;邻里关系;阶层
中图分类号:C912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9)01-0053-04
“社区”源于拉丁语,最早把“社区”作为学术语言使用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他在1887
(又译为“)一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书中首先使用了社区一词,其基本含义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和睦、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社区与社会的二分法是社会共同体由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反映。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人类生活聚居点,而社会则是指现代城市生活意义上的人类聚居点。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借用滕尼斯的“社区”概念对芝加哥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社区在地域上的含义由乡村转变为城市,并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吴文藻、费孝通等将美国学者帕克《城市社会学》所说的“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社区作为一个概念开始在中文中出现。“社区”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始于1986年,当时,民政部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福利建设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正式引入了社区概念。200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概念逐渐流行起来。
社区以居民共同生活的区域为边界,一般而言,每
一个居住区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特别是随着住房商品化的不断深入,居住区通常就是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建设的商品住房区。当代中国的城市社区既包括新建商品房社区,也包括非新建商品房社区。当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市场化与住房商品化的经济社会变迁给城市社区在治理形态、邻里关系、阶层结构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管治”到“自治”:社区治理形态
变迁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总和”。社区治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的活动。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第一次变迁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从传统社区向法定社区(市政层级)演变;第二次变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社会治理方式开始由法定社区为主向单位社区为主转变;第三次变迁发生在20世纪末,并在21世纪初快速推进,即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以单位进行社会空间的组织与分配,一直是建国以来城市居民空间集聚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单位是城市居民一切生活的中心,单位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工作空间,而且也是城市居民的直接治理者,城市居民面对的是职业与生活上的双重熟人体系。与此相应的是单位社区也承担了对居民
收稿日期:2008-06-22作者简介:何 雨(1978-),男,江苏灌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
54・・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
进行职业治理与生活治理的双重责任。在对居民的治理上,单位社区呈现出明显的“管治”特色,即采用类似于政府行政治理手段的方法、借助国家权力与单位权力对兼具职工与居民双重身份的居住者进行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单位逐渐退出对居民生活领域的直接治理,在城市居民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单位制的居住特征逐渐被打破,城市居民的空间集聚逻辑由“单位型”开始向“市场型”“社会型”转变,与此同时,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框架下,公共权力机构逐渐退出对基层城市居民的直接管治,而以城市居民的社区自治取而代之。当前,城市社区在治理方式上主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联合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机构、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这种自治型城市社区当前在新建的商品住房社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大部分的邻居来自不同地区、单位,彼此之间不熟悉,使得传统单位型治理方式已经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变革,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形态正在通过“自治”以适应“社会型”“市场型”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从单位型向社会型转型既是一种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也是城市社会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即由“管治型”向“自治型”的深刻转变。
房变为住房商品化,以及从被动居住到自由选择居住环境,传统的邻里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充满互助温
情的熟人社区邻里关系逐渐被淡漠与疏远的现代邻里关系取代,由鸡犬相闻到老死不相往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现代大都市重庆发生的一起事件经典地阐释了现代人彼此隔离、孤立的生存境遇:某自来水公司在安装水表时怎么也叫不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只得叫来锁匠打开房门,结果却发现这家的主人已经死在卧室4、5年了,而死者四邻对此浑然不觉。维系传统邻里关系的粘合剂是社会生活物资的匮乏导致成员之间内在的互助性需求。物资的匮乏使得社区成员不能脱离其他成员而独立生存,亲密的邻里关系成为社区成员彼此信任的基础,而正是这种信任关系使得社区成员能够在彼此匮乏的物资之间进行互通有无的调剂。在单位制“熟人社会”里,同一居住社区的成员往往又是某一单位的同事,这种工作关系上的亲近性、居住空间上的邻近性导致社区成员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同时住房建筑空间上的开放性使得社区成员更多的是在公共空间中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关在私人空间里;而住房商品化在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带来更为私密性的个人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分离。社区成员在物质上自助能力的增强,使其实现了物质上自我生存的独立,这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维系传统邻里关系彼此互助的物质性基础解体了。
在中国文化中,居民的邻里关系被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如“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等说法都体现了中国人以邻为友、助邻为乐的邻里观念。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作为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在内的人际关系,它在社会成员的个体生活中仅次于亲缘与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关系。因此,尽管传统的邻里关系正在遭受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现代性的侵蚀而表现出功利性、短暂性、一次性等特征,但是,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融入日常生活的共同体中去仍然是现代人内在的精神需求,是达致在群居性生活中塑造积极健康心理的需要。因此,在城市社区传统邻里关系面临解体的同时,人的内在需求也正在呼唤一种能够给繁忙的现代人带来情感寄托与心灵归宿的邻里认同。但是,在对现代冷漠邻里关系不满的同时,现代人却把发展一种能够满足心灵需要的邻里关系寄希望于恢复到前现代的生活节奏中,无论是滕尼斯还是齐美尔,他们都没有正视如何在城市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里构建一种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面向
二、解体到重构:社区邻里关系嬗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合群的本性,注定要合群而居,形成共同体。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居既是人类集体性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基石。群居意味着生活共同体的成员们处于紧密的联系与互动中,邻里关系成为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与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邻里是比邻而居的他者,与自己在空间距离上最为接近。《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尚书・大传》:“五家为邻,三邻为朋,五邻为里。”邻里不仅是一种空间关系,而且也是组成群体性生活共同体的一种社会结构关系,用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说,邻里属于社会结构中的首属群体。但是,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洪流洗涤下,传统的邻里关系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性洗礼。
在乡土社会,基于血缘亲和性关系的邻里既是生活、生产共同体,也是享有相同家族基因的血缘共同体,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区”。但是,伴随着近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城市居民住房制度由单位分
第1期何 雨,等:当代城市社区发展中的若干趋势与挑战
次的居住社区。
55・・
未来的邻里关系。事实上,现代邻里关系的冷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失社区共同体生活而造成的。在
自治型城市社区中,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共同事务、在
(哈贝马斯语)累“生活世界”中通过面对面的“沟通”
积邻里之间的相识相知、彼此信任、友好互助、相互关怀,在社区集体生活而非私密性的个人世界中发现邻里关系的意义,在把私人的事务留在家里的同时,积极地融入社区共同体的生活世界,也许是通向现代城市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简单而又可行的道路。
阶层化社区意味着当代社会转型的另一种倾向:即由身份同质性、地位异质性社区向地位同质性、身份异质性社区转型。单位型社区本质上就是身份同质性、地位异质性社区的另一张名片:社区内的成员基本上属于同一性质的单位组织,如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尽管社区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职务、职位上的差别,但由于拥有相同的单位身份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社区,如某些公务员小区、电力公司小区、铁路职工小区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而当代新型社区,特别是伴随住房商品化改革出现的新型社区则呈现出鲜明的地位同质性、身份异质性特征,同一社区内部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行业、地区,但是,他们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却处于相似的位置,如中产阶级社区、白领社区、各种精英社区等。与同质性社区相对应的就是异质性社区。当前在货币力量的推动下社会成员正处于空间分布上的分化重组,城市居住社区阶层化、地位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最低收入阶层与最高收入阶层的居住社区分异将会更加显著,低收入阶层安身于低端社区,而最高收入阶层则向高端公寓、别墅集中。
当前,新型社区发展的总趋势是社区内阶层同质性不断增加,社区间阶层异质性不断加大。就整个社会看,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导致了居住意义上的社会分层的效果,其最大的外在表现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居住区相互分隔;而就某个特定阶层内部,如中等收入阶层来看,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则把原本不同阶层分散杂居的社会个体在空间上按照阶层同质性重新聚集起来。这种社区阶层化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即在不同阶层类型的社区之间出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断裂与隔离。社区阶层化本质上是中国社会结构从阶级化走向阶层化在社会空间上的反映。在传统的单位实物分房时代人们缺乏选择住房的自由,主要依靠单位的集中统一安置,这就使得传统单位型小区表现为行业同质性高,而地位阶层性低特征;但在住房货币化的作用下,城市居民自主购房的结果就是在各种新型小区表现出的收入阶层、地位同质化,而行业、职业异质化的特征。当前城市居民社区集聚表现出区内阶层同质化与区间阶层异质化的双重趋势。
社区阶层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它可能会导致阶层之间的隔离和冲突,事实上,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间的隔离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
三、分异与隔离:社区阶层关系转型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吉迪恩・斯若伯格(GideonSjobeng)认为西方的“前工业城市”一个重要的共同特色就是阶层分异与隔离现象: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道路,道路两侧居住着富人;从富人居住区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住房矮小,在狭窄的街道上挤在一起;商人和工匠住在称为市的地方,即他们工作的场所;而下等人、妓女、令人厌恶的人和外国人则居住在墙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状况或地租支付能力的差异决定着不同个人和社会集团在争夺优势区位过程中的相对竞争实力,其结果是产生地理空间上的居住隔离。无论是同心圆理论,还是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都区分了城市空间中下层阶级、中层阶级与上层阶级在居住区分布上的分异与隔离。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层化趋势,体现了阶层之间获取差异化空间资源能力的悬殊。张鸿雁认为,当前城市社区分异的动因主要在于以下八个方面:1)城市社区分层的结构性深化;2)城市低收入群体对传统单位型社区具有依赖性;3)城市社区成员角色的分化;4)城市社区生态结构变迁;5)城市社区出现地域性结构分化;6)社区内部组织、群体和利益的分化,推动了社区结构的分化;7)社区人的价值观念出现分化;8)城市社区聚居形式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分化。可以说,阶层型社区的出现与商品住房居住社区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与其所居住的社区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家庭年收入越高,其居住社区的档次也相应地越高;而家庭年收入越低,其居住的社区档次也相应地越低。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在基于市场能力基础上的住房商品化推动下,不同档次的商品住房通常意味着不同档
56・・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
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分异而不隔离的阶层体系,促进阶层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社区阶层化的客观现实而言,和谐社区的建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社区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问题;另一个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社区和谐问题。阶层同质性社区成员之间在收入、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利益交集,阶层内部产生冲突与矛盾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便于协调。而异质性社区就迥然不同,社区内部不同阶层的成员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往往是对立的,如在传统的单位型社区中,既有收入较高的管理者阶层,又有收入较低的下岗、离退休人员,对他们而言,其利益、立场往往是不一致的。对不同阶层的利益、立场处理不当的话,就会造成群体间的冲突与矛盾。就建设和谐社区而言,阶层异质性社区是当前的难点。处理异质性社区应当设法兼顾各个阶层利益,建立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共享机制,及时化解阶层间的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区最主要的就是要满足低收入阶层成员的基本居住需求,保障他们的居住安全,通过“安其生、遂其所”的“安居乐业”使其获得基本生存权,从而在“和而不同”的社区阶层化中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9.
[2]傅忠道.社区工作基础知识1000答[M].北京:中国青年
出版社,2001.[3]蔡 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社,2003.
[4]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
势[J].规划师,2002(8).[5]帕 克.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
俊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可 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7]俞李澜,常 宇.美女家中死亡四年无人知撬门查看只剩
白骨[N].重庆晨报.2005-11-08.
Sometrendsandchallengesduringcontemporary
citycommunitydevelopment
HEYu,CHENWen
(DepartmentofSociolog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9903,China)
Abstract:Asamicroscopicspacelocationconception,undermacroscopicbackgroundofmoderneconomicandsocie2
tytransition,contemporarycitycommunitytakesplacetheprofoundtransitionduringrapiddevelopment:governanceformchangesfromadministrationtoautonomy,neighborhoodrelationshipchangesfromdissolutiontoreconstruction;spacedistributionofstratumshowsasseparationandisolation.Asaninevitableobjectivetrendscommunitystratummayinducetheisolationandconflictamongstratums,therefore,howtobuildaseparatedbutnon-isolatedstratumsystemandpromotestratumsharmonyisanimportantissuetoconstruct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community;governance;neighborhoodrelationship;stratu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