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恐龙》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

《恐龙》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

来源:欧得旅游网
《恐龙》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课题 《恐龙》 学科 执教 语文 承微 班级 日期 人数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 2.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用其中的一两种说明方法设计一张恐龙“身份证”。 3.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 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恐龙》是一篇介绍恐龙生存环境、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消失之谜的科普小品文。课文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简练生动。课文插图画的正是文中所举的恐龙和其亲戚,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恐龙种类,又增添了文章的情境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还原远古时期的画面。 本课是第二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恐龙形态的千奇百怪,感知并运用事物的说明方法。文章虽然层次清楚,语言浅显,但要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仅仅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2.学情分析 恐龙是两亿年以前地球的主人,属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的“龙“无关。恐龙的种类繁多,一般体大个小,生活在陆地或者水中。约在6500万年前消失了。文章直截了当的以“恐龙”为题,既可突出文章描写的对象,又可引发对读者的阅读兴趣。 恐龙生活的年代很久远了,虽然我们常州有中华恐龙园的博物馆,但学生在参观时并没有留心观察和记忆。因此在课前,我还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文中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理解事物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学习一种恐龙,然后归纳方法,再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 2.出示填空,复习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 1.听老师讲述 2.学生口答 3.学生看视频并回答 设计意图 以口答的形式,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通过观看视频,造成强烈的视听冲击,使学生对恐龙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主动求知,从而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3.看视频,找找认识几种恐龙。 - 1 -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过渡:你们都认出了哪几种恐龙?如果让你用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来总结你所看到的你会想到哪句话? 1. 学生自学 2. 学生回答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习方法和策略,并通过电子文稿演示,帮助学生留下直观形象的印象。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学习中。组内的不同学生智能、基础有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取长补短。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文中写出了几种恐龙,并用横线划出来。 2.指名学生回答 3.精读“雷龙”,探究写法 ①出示图片:看,这是什么? ②你能从课文找出描写雷龙的句子吗? ③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表示雷龙特点的词语吗?(庞然大物)课文中哪里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呢? 3.精读“雷龙”,探究写法 ①学生作答 ②学生找出并读出来 ③学生回答理解词语意思 A、比六头大象还要重(作比较) A 观察图片,直观了解 B、好似雷鸣一般(打比方) C、指导朗读 4.小结方法,学习迁移 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龙,我们是怎么学的呢? B学生说一说 C学生朗读、评价 4.总结学习方法 5.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 6.小组汇报 (1)梁龙 它的特点是身体很长。 A、理解“二十多米”这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梁龙的长度。 B、打比方 “移动的吊桥” C、学生朗读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剑龙和三角龙 7.出示表格,观察发现。 6.小组汇报 (1)小组汇报 (2)其他组补充 (3)指导朗读 7.观察发现种类和形 - 2 -

8.分小组读(总分) 9.介绍下霸王龙,用上说明方法。 10.认识恐龙的亲戚! (1)出示,引读 (2) 理解“翱翔” 态特点的关系。 8.分小组读 9.学生介绍下霸王龙。 10.认识恐龙的亲戚!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按一定的语言模式进行,可以让学生在组间交流的基础上,延伸至组际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1.过渡:你还知道哪些恐1. 学生交流 龙?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说 三、设计一说。 恐龙“身2.我们来设计一张恐龙“身2. 交流恐龙身份证所包含的内容。 份证”。 份证” 3.教师巡视 3. 学生设计活动 4.交流展示 4. 交流展示 恐龙身份证的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和扩展。前期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恐龙的一些知识,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兴趣盎然,在玩中温故旧知,又可在原有认知上获得新的知识。 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四、 拓展延伸 1. 全课总结 2. 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习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身边的事物。 1.说说自己的收获 介绍一种事物。 2.学生运用说明方法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语板 书 设 计 反思重 18 恐龙 种类很多 形态千奇百怪 建

- 3 -

《恐龙》教学反思

《恐龙》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多处运用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课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而应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让学生在兴趣与乐趣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在读中学习文章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用其中的一两种说明方法设计一张恐龙“身份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会并使用说明方法呢?我设计了下的教学环节: 一、小组合作学方法

教结构,用结构是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本课第2自然段的结构十分清晰,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找到描写雷龙的特点的关键词?并结合课文来理解“庞然大物”。学生自然而然找到了文中的两处说明方法。因为是第一次认识到说明方法,所以,借助了大象图片,总结了作比较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雷龙的外形特点。然后提炼出写这种事物的一般方法。这样,一个完整的教的环节就出现了。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

- 4 -

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二、自我提升说方法

学了说明方法后,还得会用。所以,我将设计分析霸王龙的环节改成了结合图片以及自己知道的知识,用上说明方法来介绍霸王龙,这样就将零散的课堂问答,转变成了学生的一个主场。他们相互补充,相互欣赏,反而让原本比较单一的霸王龙的知识补充得更加完整。 三、课外阅读用方法

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这样才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结合语文乐园设计名片的环节,我增加了一项内容: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是让他们尝试自己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第一步。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虑,我为他们搜集了一些两则材料,学生可以根据我给的材料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他们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进行设计,这样就让内容能够丰富些,学生了解的知识也更广范些。

这样三个层次的设计,从学到说再到用,层层递进, 结构安排很合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

当然,本节课也有些遗憾,比如学生归纳不出三角龙三只大角的外形特点时,我过于急迫,没有学会放手让学生再读再说,也没有根据学生概括出来的“望而生畏”这个关键词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对于课堂上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没有能够及时地好,重心下移的还不够。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