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管理程序

来源:欧得旅游网


程序文件名称: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管理程序 版本:A/0 受控状态: 实施日期: 页码: 1 目的

通过辨识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并评价其危险程度,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作业范围的所有活动、人员、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3 职责

3.1安环处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危险因素。 3.2 安环处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3.3各部门负责自己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初审、更新,负责确认风险评价。 3.4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 工作流程

专业指导 危险源辨识准备 危险源辨识 各部门 各部门 危险源的确认 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初始评审小组 初始评审小组 重大危险因素的批准 管理方案的批准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 危险源的更新 各部门

5 过程及要求

5.1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提议

5.1.1当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时,必须对新增业务所涉及的活动、人员、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1.2 当公司发生:1)轻伤以上伤亡事故;2)设备事故;3)交通事故;4)火灾事故;5)爆炸事故;6)触电事故;7)严重责任未遂事故(事件)时,必须对相关的活动、人员、设

危险源汇总 安环处 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的建立 安环处 监督实施 安环处

备、设施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1.3 当公司有关部门有提议时,由管理者代表决定是否对提议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1.4 管理评审有提议时。

5.1.5 公司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2 危险源辨识人员的确定和风险评价评审小组的组建

5.2.1 危险源辨识人员由各部门委派,风险评价评审人员由安环处指定。

5.2.2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一般每个部门一位人员,员工和员工代表应参与危险源的调查,所派人员熟悉公司情况、了解安全法律法规、了解安全知识、具有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评价小组至少需有三名以上的成员组成,技术人员一名或数名、安全员一名或数名,一线人员一名或数名,必要时可请公司专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参加。

5.2.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应当是接受过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培训,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是经过公司授权的人员。 5.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3.1 危险源分类

5.3.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伤害的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分为以下六类:

a) 物理性风险危害因素; b) 化学性风险危害因素; c) 生物性风险危害因素; d) 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 e) 行为性风险危害因素; f) 其它风险危害因素。 5.3.1.2 根据安全科学理论分类:

a)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b)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设备失灵、人的失误、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人的失误可以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规定了人的安全行为的分类,分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等13类。

5.3.1.3 参照GB6441—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16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5.3.2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的辨识应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综合采用以上危险源分类以及以下各种方法进行识别:a) 询问与交流;b) 现场观察;c) 查阅有关记录;d) 获取外部信息;e) 安全检查表法;f) 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g) 事件树;h) 事故树等。

5.3.3 明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范围

a)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人类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类因素;

d) 识别来自于工作场所之外的、可能对组织控制下的工作场所内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e) 由组织控制下的与工作有关的活动所产生的、在工作场所周围的危险源; f) 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g) 组织、活动或材料的变化或提议的变化;

h)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修改,包括临时的变化,以及他们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i) 任何与风险评价有关的、适用的法律义务,以及必要控制的实施;

j) 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械/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为适应人类能力的改装。

5.3.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步骤

a) 选择储罐生产现场或作业活动、产品和服务;

b) 进行危险源辩识,识别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 c) 进行危险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d) 确定重大危险因素。

5.3.5风险评价

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可采用直接判断法进行评价,无法用直接判断法进行评价或用直接判断法不能确定的危险源,应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进行定量评价。

5.3.5.1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主要是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危险性D的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D=L×E×C; (注:D——风险性分值),计算结果判定风险等级为三级以上(即D>70)的危险源为重大危险因素。 5.3.5.1.1 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分数值 10 6 3 1 0.5 0.2 0.1

5.3.5.1.2 E——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分数值 10 6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2 1 0.5 5.3.5.1.3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的暴露 将轻伤的分数规定为1,造成十人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它情况的分数为1~100之间,如下表:

分数值 100 40 15 7 3 1 5.3.5.1.4 D——危险性分值

根据经验得出:

a) 总分在20分以下被认为是低风险的;

b) 总分在70~160分之间,有显著的风险性,需要及时整改;

c) 总分在160~320分之间,属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风险; d) 总分在320分以上表示环境非常风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风险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D值 D>320 160<D≤320 70<D≤160 20<D≤70 D≤20 危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工作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风险等级 5 4 3 2 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5.3.6编写《危险源辨识表》和《危险源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记录表》。 5.4 确定重大危险因素

5.4.1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

a)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 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风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e) 通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方法,D值>70分的。

5.4.2 根据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D>70(3级以上)的危险源为公司重大危险因素,汇总成《重大危险因素清单》。

5.4.3 依据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的结果,属极其风险、高度风险和显著危险的危险评价为重大危险因素,公司应严格控制;70分以下的风险(隐患、违章)作为一般控制。 5.5 风险控制和确定控制措施

5.5.1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如果可以,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 2)如果不可以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 3)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 5)标示/警告和/或管理控制; 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7)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

8)在其它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9)应急方案的需求;

10)必要时,确定预防性测量指标,以便监控。 5.5.2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目标和管理方案; 2)运行控制; 3)应急程序; 4)教育与培训; 5)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6)标示/警告; 7)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8)监视和测量等。 5.5.3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评审应包括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准备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采用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经过风险评价,评价的要点是:

1)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2)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3)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4)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被应用于实施工作中。 5.6 危险源的更新

5.6.1安环处每年组织各部门重新识别危险源,重新评价确定重大危险因素。 5.6.2 当发生如下情况,安环处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评价和登记:

a)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b)法律、法规有新的变化; c)相关方提出抱怨或合理要求; d)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发生变化。 6 记录

危险源清单

重大危险源清单及控制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