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均衡发展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XX区是2003年12月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地处XX市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带,是XX市最大的城乡结合区,已列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区。XX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占基础教育的主体地位,城乡教育各占一半(农村村小学生近1.7万名,城区小学生近2万名,农村初中生9000多名,城市初中生12000多名)。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办学条件(校舍、教学设施等)、师资水平(数量、学科结构和教学技术等)、管理水平、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距。为此,XX区立足区情,把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并于2005春季开始启动,力争在2015年前实现五个“基本一致”的目标,即实现城乡教育普及程度、教育管理、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达到基本一致,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我们在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我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措施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条措施来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1、政策保障措施
为推进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区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建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措施,为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
1
加大统筹力度,政策上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重点倾斜。一是资金投入上的倾斜。新注入资金原则上全部用于发展乡(镇)学校、幼儿园和城市薄弱学校。二是人事制度上的倾斜。人事上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需求,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建立了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骨干教师巡回授课、送教下乡和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等项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推进薄弱资源整合和优质资源扩大化进程,鼓励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收缩村小或根据生源分布新建联合村小(近四年,撤并村小50多所,2008年全区村小减少到47所,新建联合村小2所,小学寄宿学生从6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8000余人)。四是建立多元化办学、助学体系。鼓励兴办优质民办学校,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遂洲外国语学校);吸收企业、社会资金用于薄弱学校改造(XX六中)。
2、“标准化建设”措施
一是抓示范创建带整体水平提升。以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区)”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使每所学校都达到义务教育示范县(县)的基本标准,促进全区教育整体水平升。全区为学校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乡镇分年度完成“义务教育示范乡镇”的创建任务,目前全区有5个乡镇完成了“义务教育示范乡镇”创建任务。二是改造薄弱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局对全区学校布局和建设做了5—10年发展规划,从校舍、教学设备配备等都按《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试行)》,每年改造2—3所薄弱学校,用5—10年时间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托国家西部远程教育项目,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教育信息体系,推进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各类学校共同发展。
3、结对帮扶措施
2
在学校层面上,我们将城乡学校按现有办学水平进行强弱搭配,分成若干结对互助小组。结对学校间做到“四个共同”,即:实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教研、共同发展。在教师层面上,学校管理者、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结对学校间交流副校长或主任,1——2名骨干科任教师,交流时间1—2学期,对于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行政干部和教师,原城区学校给予适当补贴,并在评优选先方面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政策,交流的行政干部或教师实行“师徒包干制”,定期考核(近年来,城乡学校间相互交流学校管理干部60名,选派了9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在学生层面上,城乡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拉手”帮扶活动。(有城市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的,有农村学生到城市学生家中作客的,有城市学生支助农村学生学习用具、图书和衣物的,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区城乡学生结对1000余对),这有利于城乡学生之间增进友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4、队伍建设措施
一是强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城乡学校结对、农村骨干教师上派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育师”战略,强化校本教研,建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示范校,以教研交流促发展(全区共有国家级立项科研课题3个,省级9个,市级21个。一些课题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科研成果奖)。
5、激励促进措施
3
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局一系列推进制度,如常规工作检查制度,均衡发展工作例会制度,均衡发展工作述职制度,还制定了《XX区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评估办法》。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学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评估考核。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原则,根据任务要求,把完成基本工作和工作完成的质量、水平相结合,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从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支教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工作创新。我们知道,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差距,不是把好的拉下来,而是把差的推上去,办好每一所学校。我们在制定考评办法时,不搞一刀切,我们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鼓励学校之间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水平竞争,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区域内学校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为了激发推进均衡发展的积极性,我们加大考核结果使用力度,把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对各个学校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各项指标综合考核上升的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和指标连续两年下降的学校校长进行戒免谈话。
通过以上几条措施的实施,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全区广大教育工作共识;城乡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办学效益逐步提升;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二、问题与建议
我们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上难以实现均衡。尽管我们在待遇上和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但难以留住农村优秀教师,造成好的学校师资富余,老师没班级上课,较差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科没老
4
师上课。
建议:(1)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打破优质教师学校所有制(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
(2)尽快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去工作。给予农村教师进修深造的优惠政策,促进他们的知识更新与提升。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目前,优校与弱校的办学条件、福利待遇差异悬殊是造成师资轮换困难的原因之一。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
2、在办学条件上难以实现教育均衡。从全国全省来看,区域间办学条件、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就区域内来讲,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的差距较小,教育主管部门能解决。由于过去政府办重点校等历史原因导致的办学条件差距,单靠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
建议: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是政府行为。要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和区域间缩小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