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市高校为例
王 泓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摘要:当前,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健全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地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的区位条件、地区优势、教育资源以及师资力量来不断加强学校的智库建设,并通过智库建设向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地区的61所普通高等学校为例,通过对其育人现状进行调研来探讨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一些基本策略。关键词: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3-0131-002
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2011计
划”,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通过建设智库来完善自身的育人体系。其中不少高校借助智库推出了多样化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并利用该平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育人路径。但是由于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体制存在差异,导致各所学校的智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本文从上海地区高校智库的建设情况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结合智库建设方向提出上海地区高校育人路径的改革措施。
一、上海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现状调研(一)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情况简析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该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结合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分析,上海地区高校院校总数为61所,其中本科类院校38所,独立院校1所,专科类院校22所,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均为国家双一流高校示范学校。正因学校类型和国家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上海高校的智库建设状态呈现不均衡态势,双一流大学中的智库资源相对于普通院校的智库资源较为全面,且智库建设人才队伍匹配也更加完善。
(二)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长达半年的数据调查和走访调查可知,上海地区各个高校在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各个学校的智库建设呈独立化态势,缺乏创新能力;②高校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协同意识;③高校智库建设技术相对薄弱,智库研究理念和创新性能不佳;④智库建设人才稀缺。
二、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方向结合调研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上海地区高校在建设智库时应该立足于以下四个方向:
(一)面向地方区域发展
上海地方高校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建立符合自身教育需求的高品质新型智库,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目标和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其次,上海地区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要坚持秉承服务全体“高校师生”、服务江浙沪的原则。基于此,上海地方高校开始同上海地区的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以上海旅游学院为例,该学院同迪士尼公司、上海星空汉庭集团、奥特莱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从人才战略培养、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编写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破只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这种落后观念,通过学生就业、教师培训两手抓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还出台了优化校园智库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开展高校论坛、学校协同合作、智库人才对口输送等方式来打破智库建设独立化态势,对深化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改革非常有帮助。
(二)强化高校智库人才建设
传统的高校智库人才多为学校教研人员,虽然学校的教研人员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学术经验,但是由于很多教研人员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智库建设呈重理论、轻实践态势,对高校智库建设来说,不能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基于此,上海地方高校在智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培养综合性智库人才的重要性。结合调研情况分析,上海大部分高校在建设自有智库时都会以自己的特色专业为切入口进行人才培养。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上海财经大学为了促进学校财经专业的发展,专门同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等知名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并和欧美国家高校展开协同合作。除此之外,上海财经大学还通过创立财务专业创新中心来为学校培养智库人才,进而整体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此同时,上海财经大学每年向教师培训部门划拨近百万元的培训资金,选派教师奔赴伯克利商学院、常青藤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进行培训学习。
(三)向完善评价机制发展,开展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融合模式
结合调研可知,上海地区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应该打破智库孤立建设的现状,通过构建完善的智库建设评价机制促使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趋于融合。基于此,上海地区高校应该将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性学术研究作为智库建设考核的标准,让智库建设落地,以此来促进高校智库建设健康发展。以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为例,该学校属于职业类学校,结合该校的智库建设调研情况可知,在上海电力专科学校校园智库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师只重视理论性的学术研究,所研究的课题方向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不仅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高校智库建设资金。甚至还出现了智库专项建设资金被单独挪用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智库的建设。基于此,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智库研究经费的考评制度。将一些水课、水项目排除在智库建设范围之外,让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学术研究“落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教师参与智库建设的情况纳入年底的教
·131·
智库观察 师绩效和职称考评工作中,根据教师课题的方向、实效性以及工作量来评定教师职称。除此之外,对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教研成果,学校可以按照比例给予智库时代 程,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智库建设。
以上海15所本科高校的60多门专业课为例,很多高校对自有的专业课内容进行了改革,采用了“1+3”教学模式,衡,在同等的待遇下,一些层次较高的博士生倾向选择一些双一流高校,导致大量的人才都流入了双一流高校内,而其他普通院校只能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来教师一定的奖励。根据上海市科研成果奖励政策规定:针对一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且具有教研意义的学术研究,可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和1000万元的科研补助;针对教师独创的发明专利,可以获得5万元的政府奖励。
三、通过智库建设推动育人模式改革的策略
在明确了上海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基本方向后,就要根据智库建设提出各大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深度拓展育人通识教育资源,重视对大学生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年或三年的高等教育形成对社会的独特认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许多学校过分重视对专业课的训练,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高校在建设自有智库的过程中应该深度拓展通识教育资源。通识教育资源涵盖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通识教育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上海科技大学为例,该校为了提高学校的通识课教学质量,专门从各大党校、名牌大学中返聘了一批具有良好政治素养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由这些教授向学生教授通识课程;除此之外,这些通识课程教授还可以参与到上海科技大学的智库建设之中,校方打破了只采用内部教师参与智库建设的传统思维,集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校园智库的建设工作中,不仅提高了智库建设效率,同时也改善了校园智库建设质量。
(二)从专业课内挖掘育人资源,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
结合调研情况分析,上海各大高校在建设智库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自有金牌专业的研究。专业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它是本专业学生在四年制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专业课质量的好坏不仅对学校的口碑有影响,而且对学生后期的毕业和就业非常重要。基于此,上海各大高校为了改变在以往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情况,要求各个专业的教授和教师深入研究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132·
1为理论教学,3为专业技能应用、专业技能实操、专业技能拓展。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自身专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专门研发了针灸、推拿等实操课程,并利用当前流行的生物仿真技术来展示针灸对皮下神经刺激的影响。随着学校专业课改革步伐的推进,学校的智库建设方向也从原来的轻实践、重理论逐步向理论和实践并举转移,专业课教师开始将学术研究重心放在对医学临床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之上。结合对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可知,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技能非常满意,由此可见,中医药大学的智库建设工作颇有成效。
(三)高校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开展智库建设
针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呈分散状态的情况,当地教育部门专门推出了高校协同合作战略,采用“1+1”帮扶战略,确保智库资源趋于平衡状态。为此,上海专门成立了“高校智库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对上海60家高校智库建设情况的分析研究,制定帮扶对象和相应的帮扶策略。
以上海旅游学院和同济大学为例,前者属于专科学校,而后者属于国家双一流院校。相对智库资源来说,由于同济大学建校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所以当地教育部门要求上海旅游学院和同济大学进行合作,针对上海旅游学院英语系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同济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和教授可以参与到上海旅游学院的智库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来提高旅游学院英语系专业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由于上海旅游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了不高,导致该校在建设自有智库时只有依托自身的渠道进行教研结果宣传,长此以往,很难形成特色的教研课程。正因如此,上海旅游学院可以利用同济大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进行宣传,借助学生之间的竞技比赛和教授之间的学生交流逐渐形成院校长效合作机制。
(四)提高教师质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教师质量是决定高校口碑的重要因素,学校智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基于此,各大高校一定要重视对教师质量的控制。结合调研数据可知,目前上海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极为不平
提高竞争力。为了打破这种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状,实现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的平衡发展,可以有政府出面,通过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策略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研究生直聘、社会公开招聘以及内部推荐等方式来为上海地区各大高校输送教师人才。一些普通院校可以采用内外并举的方式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外,通过外聘兼职教师和社会招聘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学校;对内,学校可以划拨专门的培训资金来对自有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以上海旅游学院为例,该校每年拿出150万元的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来对自己的教师进行培训,除了派遣酒店专业的教师奔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进行深造研学之外,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质量。对在校期间作出重大科研学术贡献的教师提供5万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地区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并结合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面向地方区域发展、强化高校智库人才建设以及向完善评价机制发展,开展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融合模式的三个大方向,然后结合这三个方向给出通过智库建设推动育人模式改革的策略,期望通过这些策略来提高上海市地区高校整体的智库建设质量和教学意识,使其成为促进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智力支持机构。
【参考文献】
[1]涂成林,魏伟新.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与对策——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2):42-46.
[2]金超.国家资助政策在高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思考——以汉江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现状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6):97-100.
[3]李朝晖,赵力,李新艳,等.高校实践育人现状调查与推进路径研究——以天津市某高校抽样数据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6(4):5-8.
【作者简介】王泓(1985-),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智库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