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审美趣味
11. 审美主体
12. 无我之境
13. 喜剧
14. 意境
15.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16. 优美
三、简答题。
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3.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4. 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5.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6.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7. 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
8.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9.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0. 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1.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12.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 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 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 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5.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 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8.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D 3 A 4 B 5 C 6 D 7 B 8 A 9 B 10 11 12 13 14 15 D C D D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A B C C C C C B B D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B D A A B B A C B B B C D C D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二、名词解释。 1.生命的机械化 (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 (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B B D C A D B A D B C C B C 2. 柏拉图的美育观
(1)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2)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也会导致欣赏者摹仿,淫秽内容会把人教坏。 (3)艺术作品应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4)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3. 悲剧性
(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
(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 集体无意识说
(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5. 悲剧
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美遭受毁灭,令人产生痛心之感,但同时又有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力量。鲁讯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 崇高
西方经典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称之为壮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审美形态。是人的理性战胜情感后对复杂事物的肯定认识。具体表现为: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7. 丑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的不和谐状态,如果丑的外表下是伟大的善,就变成了崇高。具体表现为:
(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8. 荒诞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9. 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10. 审美趣味
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11. 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中展开活动的一方。审美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或人的所有状态都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展开中存在,一旦审美活动结束,人又回归为人,不再是审美主体。即审美主体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动态性精神存在。
12. 无我之境
(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
(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13. 喜剧
西方的经典审美形态之一。喜剧是以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丑的事物的轻度否定。喜剧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幽默、滑稽、讽刺、诙谐、揶揄、荒诞、趣剧、闹剧等,否定程度也不尽相同。
14. 意境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汇聚畴。
(2)意境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体交融 、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意境是一种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15.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
(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16. 优美
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三、简答题。
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
(2)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3.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 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
(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6.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7. 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
(1)从心理反应方面看,虽然所引起的反应不同,但两者都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
(2)从对象的形态看,崇高的对象与优美的对象都可看成是美的,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3)从人们的审美需要看,人们既需要优美的对象,也同样需要崇高的对象。
(4)从创作的角度看,优美的作用品与崇高的作品都能让人赏心悦目。 (5)从艺术的效果看,优美的作品与崇高的作品都能寓教于乐,达到美的效果。
(6)从美的反面看,优美本身排除了丑崇高本身也未包含丑。
8.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
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
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 ②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
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9.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
(2)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3)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4)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5)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10. 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艺术的接受,在本质上是欣赏者对艺术意象的重建过程。
(2)这种重建是以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为基础的,但实际上是以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的。
(3)作品的符号形式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思的潜在可能性。 (4)欣赏者应调动自身的主体性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重建意象。
11.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2)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会使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还要研究二者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的产品。
12.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四、论述题。
1. 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答题要点:
(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4)举例说明(略)
2. 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答题要点:
(1)直觉是通过实践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 (2)直觉的特征: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3)结合自己的欣赏来谈。可以以一个作品贯穿始终,也可一种特征举一实例。
(4)结合实例,发挥恰当、生动、明确。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题要点:
(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 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答题要点:
(1)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
(2)审美人生观的三个方面:①人生的意识。②人生的反思与反悔。③人生的价值。
(3)美和艺术的第二相——“创造相”。
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或人生境遇,是美和美的创造得以显明的重要根基,另一方面,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能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力量。
(4)在美的问题上以人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具有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5.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题要点: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
(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
(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 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题要点:
(1)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2)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臻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览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7.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答题要点:
(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 (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 (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潮儿”的对比联想。
8.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
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题要点:
(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 (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 (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
(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