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doc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doc

来源:欧得旅游网


1. 2 . 3 .

教学目

教学过程: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弄

清中考要求,明确考题内容和类型。 鉴赏语言(用词)之妙 品鉴思想情感 赏析表达技巧

考什么(题目特点)通过研究《指南》上的题目总结岀结论。

.

1. 重在语言品味、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把握; 2. 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3. 题材大多选用课外的绝句,涉及各种主题。 4.

评价作品。

怎么答

(举例发现;理论方法总结)

1、语言(炼字和风格;举例、回答;积累记忆;运用)

(一)鉴赏用词之妙: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 少,

也常成为考点。考查方式及答题思路 ①表达效果(妙在何处) ②包含那些含义(推 想一个词的多层含义,不可单纯考虑字面应联想提示、作者生平事迹、心路历程)诗词中 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答题格式:某字 意思是 的•特点(景象), 表达了作者•感情。

1、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一般从动静、拟人效果来入手。 例: (1)

,写出了(表现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修饰语:(1)形容词。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 易因事

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有怎样双关意义?

(2)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 杨柳阴阴细雨情,残花落尽

见流莺。

(3)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例:《如梦令》中“惊起一滩鸥鹭” 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惊”是惊动、惊吓的意思,既暗写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 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二)句子赏析。

题型一、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题要点1、准确地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 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 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题格式:采用了 的手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 写岀了

的 ____________ 特点(景象),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_ 的情感。

例:请从写法上说说“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句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 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2、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

反复、拟人、夸张、用典、互文、双关;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映衬等)

3、 行文结构。

4、 鉴赏诗歌形象(从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的个体象到整体的画面、意境;培养 想象描

绘的能力)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诗 词中描写的景物或形象)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细小的单位,是具体的、可找到的;意境 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是抽象的,需概括的。如“萧瑟凄凉” “清新自然” “雄浑壮阔”等。(渲染的气氛)

例: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杨花,子规啼,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二)某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要点:我们在描写句子反应的画面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 的基础上,

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5、 主题(从题材着手,结合内容,深入地体会领悟中心思想:常见主题的总结)

一、 题材分类:

赠友送别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 即景抒

怀诗、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诗、深刻哲理诗

二、 主题内容(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

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1、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1)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⑵表达别后的无限思念之情

2、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1) 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2) 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 战争诗:

(1)保家卫国的豪情 (2)舍身杀敌的壮烈 (3) 战士凯旋的豪迈

⑷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4、 边塞诗(描写军旅生活)

(1)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

⑵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⑶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⑷表达报效祖国家的爱国激情

5、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1)缅怀先贤,追慕古人

⑵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⑶ 表达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4)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6、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 (1)表现诗人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⑶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名利的心境

⑷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⑸借物咏志,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本质

⑹表现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描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表达自己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 闲情逸致 ⑺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 举例: 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建功立业:“老骥伏板,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岀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从整体上去)总结方法:“披文以入情”一一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 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一 —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⑴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 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⑵看提示

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 重要提示。例: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两 句中,你解读岀了诗人哪些情感?参考答案: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 之情。(参考标题)

⑶品语句悟情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 细加品味。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抒发

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情感。(花落去、燕归来)

(4)分类别看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 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怀古诗: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 昔盛今衰的感慨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闺怨诗:对心上人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分析写作技巧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远近、多种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

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互文、借代、顶真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例:《赠从弟》这首诗主要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 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四、实战演练(练习)

(一)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上述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 同:

异:

2、 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