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下工程的特点1

地下工程的特点1

来源:欧得旅游网


1 城市地下工程主要特点与施工方法

1.1.1 城市地下工程的主要特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预计21世纪初至中叶将是我国大规模建设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年代,与此相关,也会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可能危及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防止坍塌,可靠地预测和有效地抑制施工引起的过大地表沉降,确保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已成为城市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就地层软弱富水的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暗挖结构呈洞群系统的复杂工程施工条件、近邻建(构)筑物和管线密布的复杂工程边界条件而言,其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地表沉降机理及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形态也极为复杂,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薄弱的理论研究和蓬勃发展的此类工程实践是极不相称的。归纳起来,城市地下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地质条件差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工程埋深多在20m以内,而在此深度范围内大多为第四纪冲积或沉积层,或为全、强风化岩层,地层多松散无胶结,存在—卜层滞水或潜水。同时我国部分城市,如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部分区域承压水位高,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藏浅,对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巨大。城市地下工程的基本特点是地质条件差(多数情况下富含地下水),而在现阶段取得准确的地质及围岩力学参数和设计荷载参数等数据极其困难,给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与施工带来困难。

2.周边环境复杂

由于各种原因,城市地下工程的修建滞后于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地铁工程往往多建在建筑物已高度集中的地区,在城市道路下面及各种管线附近通过。施工往往引起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这些变形和沉降对邻近固有建(构)筑物和设施的损伤不可忽视。例如,施工将产生一定范围的地表沉降,当沉降达到临界值时,将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开裂等,严重的可导致建筑物功能丧失;城市中很多高层建筑采用的是桩基础,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会对桩基础施加轴向和侧

向力,这种力将可能导致既有结构的损害。因此研究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3.结构埋深浅、与临近结构相互影响

城市地下工程具有埋深浅的特点,多在3~20m间,城市地下的管网设施、商业街、停车场等构筑物鳞次栉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给工程的修建带来众多设计与施工技术方面的特殊难题。例如,城市中的地铁工程一般都处在密集的建筑群下,有些工程的基础与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紧邻,产生相互作用;处于较浅位置的地下管线结构,与深部的大型停车场或地铁工程形成上、下位置临接关系;多条隧道的工程又形成平面上的临接问题,而现有工程的设计理论(强度控制设计)和常规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保护地铁工程周围环境的要求。研究隧道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之间的共同作用,近邻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在开挖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内在反应,进而研究其控制技术,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应该解决的问题。

4.围岩稳定性难于判断

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问题一直是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的重点问题。对于城市地下

工程而言,其地质、环境以及结构方面的特殊性给这一问题的研究增加了特殊的内容。现有较广泛使用的围岩稳定性理论认为: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工程周围岩体发生应力重分布,当这种重分布应力超过围岩的强度极限时,将造成围岩的失稳破坏。在浅埋条件下是否存在承载拱对其稳定性判别非常重要,有必要通过监测与研究解决。因此,围岩稳定性评价是与地下工程施工和运营密切联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特点是“地质条件复杂,基础信息缺乏”,对城市地下工程又增加了“周边环境复杂”,其施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很长一段时期主要依赖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经验;新奥法诞生以来,岩土理论及监测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使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跨人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特别适合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具有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可降低风险、建立针对重大坍塌和破坏事件的报警系统,从而实现施工的安全和经济的目标。

随着地下工程支护设计与施工理论不断发展,新奥法成为现代支护理论的典型代表,尤其是现场监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发展为一种适应地下工程特点的和当前技术水平的新的设计方法——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现场监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已经成为当前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发展方向。

岩土工程安全全测是运用监测仪器和设备对工程及周围环境有关的重要参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城市地下工程的意义、特征及属性

一、城市地下工程的涵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文、经贸、科学技术与文化复合而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实体,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包括国家或地区按行政区域划分而设立的首都、直辖市、市、镇、未设镇的县城及独立的工矿区和城市型的居民点。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于1996年5月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为58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净增2.5%,现今全世界城市居民已达26亿。报告预测“10年之内,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将进一步聚集,大城市、特大城市将继续形成。例如,我国的城市1950年为132个,1990年已发展到436个。市区人口达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49年为5个,1990年已发展到31个,这当中人口已达或超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占1/5以上(香港与台北未计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地区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特别是历史旧城或经改造发展起来的大城市,这些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

怎样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制订城市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城市逐步具备高效、文明、舒适、安全的现代化城市的功能,是城市管理和建设者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容量的扩大主要是通过扩展城市用地来实现的,但城市用地的短缺,已成为矛盾的焦点。因此,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不仅成为缓解当前存在的各种城市矛盾,满足某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且为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城市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城市地下工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城市地下工程是从事研究和建造城市各种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

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工程,均称为城市地下工程。它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地下铁道、公路隧道、地下停车场、过街或穿越障碍的各种地下通道等;工业与民用方面的各种地下制作车间、电站、各种储存库房、商店、人防与市政地下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与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建筑体等等。

第1页

二、城市地下工程的特征

1.可为人类的生存开拓广阔的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人类因居住和从事各种活动而争占土地的矛盾日趋激化。从宏观上看,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逐渐枯竭引起的人类生存空间问题,应该说已达到了危机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具有很大潜力的自然资源。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度已达30m左右,有人曾大胆地估计,即使只开发相当于城市总容积1/3的地下空间,就等于全部城市地面建筑的容积。这足以说明,地下空间资源的潜力是很大。

不仅开发利用本身创造提供了空间,如图1—1所示,而且用开掘出的弃土废碴填筑

低洼地、河滩地等,也可变城市的无用地为有用地,如图1—2所示。

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

岩土的特性是热稳定性和密闭性,这样使得地下建筑周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场,对于要求恒温、恒湿、超净的生产、生活用建筑非常适宜,尤其对低温或高温状态下贮存物资效果更为显著,在地下比在地面创造这样的环境容易,造价和运营费用较低。

3.具有良好的抗灾和防护性能

地下建筑处于一定厚度的土层或岩层的覆盖下,可免遭或减轻包括核武器在内的空袭、炮轰、爆破的破坏,同时也能较有效地抗御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等人为灾害。

4.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好

在大城市中有规划地建造地下各种建筑工程,对节省城市占地、节约能源(有统计说明:地下与地面同类型建筑空间相比,其空间内部的加热或冷冻负荷所耗能源可节省费用30%一60%),克服地面各种障碍改善城市交通、减少城市污染、扩大城市空间容量、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5.施工条件较复杂,造价较高

城市地下工程往往是在大城市形成之后兴建的,而且要与地面建筑、交通设施等分工、配合和衔接,因而它要通过各种土岩层或者河湖、建筑物基础和市政地下管道等。修建时

第二章地下铁道

第一节 概 述

一、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做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公共交通必须获得,而且也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urbanpublictraffic)是指,在城市及其郊区范围内,为方便公众出行,用客运工具进行的旅客运输。它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快速有轨电车、地下铁道和出租车等客运营业系统,有些城市还有铁路客运、轮渡、索道、缆车运输、磁悬浮客运交通等。

地下铁道(metro)是指,在大城市中主要在地下修筑遂道,铺设轨道,以电动快速列车运送大量乘客的公共交通体系,故称地下铁道,简称地铁。在城市郊区,人员车辆较少的地方,地铁线路常可延伸至地面或高架桥上。地铁运输几乎不占街道面积,不干扰地面交通,有些国家称它为“街外运输”。在纽约则称为“有轨公共交通线” (masstransitrailway)。

在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很多大城市交通紧张状况非常突出,市区的客运交通流量猛增,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很低。如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2.2m2,要增加道路面积非常困难。因此,道路拥挤,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目前很多城市道路交通的平均车速已下降至lOkm/h以下,很多路口交通负荷度已经饱

和。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建设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轻轨运输是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市内,建设地下铁道,向地下发展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交通拥挤,行人密集,道路又难以扩建的街区,以地铁代替地面交通工具,有着许多的优点:一是地铁交通安全、快捷、方便,一般不会堵车,所以省时、准时,可为乘客赢来效益,乘坐地铁通常要比利用地面交通工具节省1/2~2/3的时间;它以车组方式运行,载客量大,正点率高,安全舒适。对于多条地下铁道立体交叉情况下,在交叉点设有楼梯式电梯或垂直电梯,换乘极为方便,在城市中心区等热闹地带,地铁的出入口,可以建在最繁华的街区,或建在大型百货商店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内,方便乘客,二是可以改造地面环境,降低噪声、减少废气污染,为把地面变成优美的步行街区创造条件;三是地铁可节省地面空间,保存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皮;四是有一定的抗战争和地震破坏的能力。

因此,对于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特大城市建设地铁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情况看,一般认为,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时,就有考虑修建地铁的必要,但地铁建

第13页

设周期长,投资昂贵。比如,上海地铁从准备到1995年开通,历经多年,广州地铁一期实际投入140多亿人民币,另加5亿多美元贷款;地铁每公里投资现时已达2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一个城市是否修建地铁,必须根据国民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经可行性论证,才可确定。

二、世界各国地铁发展概况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用明挖法施工在伦敦建成通车,列车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长约6.4kin;1890年12月18日,在伦敦首次用盾构法施工,建成另一条地铁线路,由电力机车牵引,线路长约5,2公里。随后世界上又有纽约(1867),芝加哥(1892年),布达佩斯(1896年)、格拉斯哥(1897年)、波士顿、维也纳(1898年)、巴黎(1900年)等城市修建地铁。其中芝加哥修建的全部为高架线,直到1943年才建成第一条地下线;格拉斯哥的地铁起初是列车在轨道上用缆索牵引,到1936年才改用电力牵引。20世纪上半叶,有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等12座城市修建地铁,截止到1963的100年间,世界上建有地铁的城市共计26座。1964~1980年的17年中,又有30多座城市修建了地铁,到1985年世界上有大约60座城市正在修建或计划兴建地铁,当时全世界地铁运营里程总计约3000余km,其中纽约、伦敦均达400km,巴黎接近300km,莫斯科和东京接近200公里。莫斯科地铁的客运量居世界首位,1979年统计平均每昼夜可达650万人次,每年客运量达32,8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总客运量的41%。

世界各国的地铁各有其特色和不同的建设思想,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地铁,有“欧洲地下宫殿”之称。天然料石、欧洲传统灯饰与莫斯科气势宏伟的博物馆群辉映成趣,市区九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可以说是前苏联城市公交整体规划与建筑业水平的体现,各站的具体设计,毫不雷同,花岗岩选材选色、附属圆雕、浮雕各具特色,简直是座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地铁拥有“世界之最之称”,线路最长为432.4km;线路最多共30条,车站最多有498个,设施较陈旧。

新加坡地铁和车站清洁,明亮、一尘不染,是世界上最安全、最清洁、管理最好的地铁。

日本东京都,地铁的一个中转枢纽,可有八九层地铁线路穿过,而且一律有上、下电梯;穿行于日本地铁之间绝没有疲劳奔波的感觉而感到一种游览的乐趣。

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方便的地铁。每天发车4960列,在主要车站的出人口,均设电脑显示应乘线路,换乘地点等,一目了然。法国里尔地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铁,全部由微机控制、无人驾驶,轻便、省钱、省电,车辆运营中噪声和振动都很小。

我国于1965年7月在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第一期工程全长22.17km,于1971年投入运营,二期工程环线16.Ikm,早已通车,目前正在修建西单至通县段。北京地铁已在城市交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客运量1994年突破5亿人次(达到s.3亿人次),地铁每天运送约146万人次,外地乘客占7o%左右,并创下了满载率世界第一、单车运行公里世界第一等两项纪录。

天津市于1970年动工,1980年地铁通车,上海第…•条长约16.1km的南北地铁一号线

第三章 地下停车场

第一节 概 述

地下停车场(undergroundparking)是指建筑在地下用来停放各种大小机动车辆的建筑物,也称地下(停)车库,在国外一般称为停车场(Parking)。有时地下停车场也提供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业务服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交通中自行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城市地下也建有用于停放自行车的停车场。

自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各类汽车,尤其是小汽车数量的剧增,带来了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欧美国家的某些大城市开始出现地下停车场,至80年代,地下车库不仅数量多,建筑普遍,而且其技术装备也更臻完善。

早期,欧美的几个大城市所建的都是些大型地下停车场,容量都在i00辆左右。最大的为美国洛杉机波星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容量为2150辆)和芝加哥格兰特公园的地下停车场(容量为2359辆),这些大型车库多位于中心区的广场或公园地下,规模大,利用率高,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对在保留中心区开敞空间条件下解决停车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图3—1为波星广场地下停车库,建于1952年,地下共有3层,有4组进出车坡道和6组层间坡道,均为曲线双车线坡道;地面广场恢复后,布置了绿地和一个大型水池。

60年代以后,地下公共停车场单建规模日渐缩小,日本大城市因用地紧张,很少建大面积的广场和公园,也难于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因此,在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下公共停车场,规模多在400辆以下,除1978年在东京建成的一座西巢鸭地下公共停车场为1650辆外,其余93座地下停车库中,容量为100~400辆的占70%,1004200辆的占34%。图3—2为日本大阪市利用一段旧河道(长llOOm)修建的公路地下停车场,共3个车场,总容量为750辆,回填后工程挖方与填方基本平衡,停车场上面修筑了一条双车线的道路,同时开辟了露天停车场,总宽度32m。

法国巴黎市1954年即着手研究建立城市深层地下交通网的问题。在这个综合规划中,包括建设4l座地下公共停车库,总容量5.4万辆,图3—3就是其中的两个。图3—3(a)为依瓦利德广场地下停车场,上下两层,总容量720台;图3—3(L)为格奥尔基大街下的停车场,共6层容量1200辆。到1985年,已有80座地下公共停车场在巴黎市建成,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专用车库是车库所有者自己使用的停车库。在国外,大型的旅馆,百货商店、工商、企业和银行,办公楼等,多拥有专用车库,对于大型旅馆和某些文娱、体育设施,停车场已成为建筑功能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对于商店办公楼则属于一种服务和福利设施,只要具备条件,都应拥有自己的专用车库。图3—4为法国一家旅馆的专用车库,容量为83辆,建于1964年。

日本在1979年底,全国几个大城市共有公共停车场214座,总容量44208辆,其中75

第58页

座为地下停车场,容量为21281辆,数量占30%,容量占48%。从1979年至1984年又建了7s座,计划还要建81座。意大利那不勒斯市计划到2000年建设能收容总量达7.5万辆汽车的地下停车场。在香港与日本均十分重视高层建筑基础部分的利用。日本停车场法规定,面积大于3000m2的建筑,均有设置停车场的义务。香港的高层建筑下一般有2—3层地下室,其地下室空间大多作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商场。其地下停车场的容量一般在100辆以下。

我国70年代曾结合人防工程建设,修建了若干战时人防使用的专用地下车库,为了使这些地下停车库在平时能够使用,布置在与通勤<上下班)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中,图2-5为湖北省人防工程之一——掘开式大车地下车库,可停放东风EQi~o型5t载重汽车38辆,总建筑面积为2861,9m“,

近年来我国若干大城市的停车问题已日益尖锐,大量道路路面被用于停车,加重了动态交通的混乱,对有组织的公共停车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第四章 地下仓库

第一节 概 述

地下仓库是修建在地下的贮晶建筑物。根据贮晶的不同有地下粮库,油晶、药品库,地下冷藏库,地下物资仓库,地下燃油、燃气库,地下军械、弹药库等。地下冷藏库有“高温”贮存库和低温贮库,燃油贮库根据油品和所用建材种类不同,有地下金属贮油库和非金属贮油库。

地下仓库具有防空、防爆、隔热保温、抗震、防辐射,保存贮晶不易变质、能耗小、维修和运营费用低、节省材料、占地面积小和库内发生事故时对地面波及较小等特点,因此地下储存成本低、质量高、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还可节省大量地面仓库用地,运输距离大可缩短,但因初期投资大,工期长,拟建造地下仓库应与建造地面仓库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地下粮库,除有可靠的防火和防水要求外,还应保证在储存期间保持规定的温度、湿度,避免粮食发芽、霉烂变质和色、香味的恶化,并应力求避免虫蛀和鼠类的危害。远在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采用了口小底大的袋状地窖储粮。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兴建的含嘉仓和兴洛仓,既由为数众多的地下小粮仓组成,说明中国古代已利用地下自然条件储存粮食,且具有较大的规模。

地下燃油库(包括地下水封油库)和燃气库可达到安全储存的目的。地下冷藏库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资源和地层隔热保温的作用。地质条件有利时,还可将饮用水贮存于地下;某些危险晶和有害的城市废物储藏在深层地下空间中,是比较安全的。

当代,由于人口的增长和都市化,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粮食和水的供应、放射性及其他废弃物的处理问题。目前,各种类型的地下仓储设施,发展建设很快,且在地下工程

的建造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美、英、法、日等国家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用来储能、节能方面的工程成效显著,日本清水公司1969年起连续建造了6座液化天然气库,其中有一座贮库直径64m,高40.5m,其贮量可供东京使用半个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在城市地下建造各类储藏库的数量也在增加,利用已修筑和计划修筑的人防工程做为地下仓库不仅可贯彻平战结合原则,也可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发挥。总之,地下仓库建筑的研究和试验在地下建筑领域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由于地下仓库储存的物资不同,其仓储原则与设计要求也各有所不同。本章仅对地下燃油、燃气库、地下粮库、地下冷库等仓库的仓储原则与要求、结构形式与特征,出人口设防等问题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第82页

第二节 地下燃油、燃气库

一、燃油、燃气地下仓储原则与要求

燃油制品主要有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车用汽油、柴油、煤油等,称为燃料油或轻油。一般在储存燃料油的同时,要求按5—8%的比例储存一定数量的润滑油,称为重油或粘油。

与储存有关的液体燃料特性主要有比重、粘度、温度、压力、易燃性、可燃性、挥发性等。

液体燃料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因此遇水时总是浮在水的上部,不相混合,这一特点可利用于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靠水和液体的压力差来储存液体燃料,而且不会造成流失。

油品都有一定的粘度,轻油粘度小,重油粘度大。同一种油品的粘度随温度高低有所变化,温度高时粘度较小,温度低时则粘度较大,低到一定程度时,有的油品就要凝固,失去流动能力。因此在储运这种油品时,在输油管和贮油罐中一般要采取加热或保温措施。

燃料油都有易燃的特性,因此在储存时必须解决好防火和防爆问题,严防明火、偶然打火及静电火花等。

液体燃料在一定温度或压力下可变成气体而挥发。挥发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挥发的气体会从容器的缝隙逸出,造成储存的损耗同时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在储存液体燃料时,提高容器的保温和密闭性能对于减少挥发和减轻污染是很重要的。

地下油库的布置除了应考虑在岩石中地下建筑布置同样应考虑的问题外,根据油库的特点还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1.满足贮油工艺和运输的要求

地下油库的布置首先要保证工艺流程的合理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工艺流程的合理主要表现在作业区与储存区的关系上,如距离的远近,高差的大小,输油管道是否短、顺等。对于战备地下油库,发油应做到自流,即使电源被切断,或地上作业区一部分遭到破坏仍可照常发油,保证战时需要。要自流发油,就必须使作业区与储存区之间有必要的高差,使输油管保持一定的坡度。

2.保证必要的防火、防爆距离

防火、防爆是油库布置的特殊要求之一,必须按照规定保证各个区之间和各种建筑物

之间的防火、防爆距离。表4—1列出地面大型油库油罐区与相邻建筑物间的防火距离,半地下油罐可相应减少25%,油罐完全在地下时这些距离可减少50%。

第83页

第五章 其他地下工程

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娱乐服务开发的地下工程,归纳起来有:

(1)生活设施。 如办公室、餐饮店、商场、医院文体和娱乐场所、地下过街道与停车场等,

(2)生产设施。 如地下工厂、电站、食品加工车间等;

(3)能源供给与处理设施 如能源供给站、废物运输堆集与处理场,

(4)储存设施。 如能源储存库、食品储存库、停车场、危险品储存库和其它物资储存库;

(5)防灾设施。 如地下溢洪道、掩蔽所、地震观测站等。

上述各类城市地下工程,在我国务大中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国外对上述地下工程开发利用更为普遍,近20年来一种集地下商业街、地下过街道、地下停车场、地铁车站等为一体的地下多功能综合体的出现,为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提供更多的服务空间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一节地下街道

修建在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下或客流集散量较大的车站广场下,由许多商店、人行通道和广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地下建筑称为地下街。为了改善城市商业区人流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状况,我国的大城市均在开发建设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过街通道。据不完全统计,至1991年底全国已有80余家较大的地下商场,如北京西单百货商场、上海淮海百货商场和广州洞天商场等。

结合城市交通、生产、生活的特点及城市总体规划,地下商业街的设计原则为:

(1)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必须与城市再开发同步进行,必须纳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

(2)在拟定建设地下街时,首先要明确其功能,并相应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合理比例,特别要与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等一并进行综合利用。

(3)在设计前,一定要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可能的投资偿还期做出预测。

(4)选择地下商业空间形状和尺度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统一考虑,使之既经济、适用,又能遵循美学原则,给人以空间美的享受。

一、平面布置

对地下商业街的平面布置,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矩形平面

第95页

这种形式多用于大中跨度的地下空间。它往往位于城市干道一侧,起商业街的作用。设计时要注意长、宽、高的比例,避免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空间浪费或给人以压抑感。如图5—1所示。

2.带形平面

这种形式跨度较大,为坑道式的,设计时应根据功能要求及货柜布置的特点综合考虑,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