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来源:欧得旅游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2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3 “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 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何春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传统的英语知识类课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 新能力。通过尝试构建“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双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该教学模式实施前 后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研究型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能够 促使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3)02—0127—05 一、引 言 设置的调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潘之欣(2002) 通过小规模问卷调查掌握全国范围高校英语系开设该课 “英语语言学导论”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反应,发现由于教育思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 想陈旧,该课程在设置中过于偏重语言理论的知识传授, 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 忽视运用知识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培养,从而导 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 致开设时间、教材编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 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 足。文章在论证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要性以 的素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27) 后,就以上各环节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吴庄、文卫平 然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学导 (2009)针对国内四所重点院校英语专业四年级282名本 论”的传统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对学生理 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虽然学生整体上对于“英语语言学 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有关英语 导论”课程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学习 专业技能类和复合类课程的讨论与研究比较密集。而涉 兴趣却不高,努力程度也较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 及到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尤其是“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 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语言和方式等方面进 教学研究则不是很多。(鞠玉梅,2007) 行必要的改革。(三)针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鞠玉梅 国内已经出现的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大概有 (2007)针对目前“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 以下三个方面:(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培养英语专业学 题,提出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建构“英语语言学导 生研究能力的必要性。我国外语专业的“本科阶段的课程 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想。陈新仁(2007)也建议引 接近职业培训,缺乏学术培养,学生的知识面窄,主要目 进研究型教学理念,变单向知识灌输为多维互动交流.变 标无非是学会一门外语。”(徐烈炯,2004:52)“为了适应 被动接受式学习为合作发现式学习。 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英语专业 笔者认为,目前关于“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 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着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 模式的探讨至少有两方面不足:1)对该教学模式具体实 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养成和发展,需要强化他们的研 践的描述还不够系统与详细,尤其是对最值得关注的“课 究意识,通过开设基于研究的课程、倡导研究性教学、引 题研究法”的讨论有些宽泛;2)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调查数 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措施来加以落实。”(王守仁、陈 据,主要依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对教学进行反思。 新仁,2008)(二)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程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本科生“英语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2一l1—16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QJTID11wXM01)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外语学科系统评估与评 价体系”(KX161027)资助。 作者简介:何春燕(1976一),女,广东南海人,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28・ 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第2期 导论”的教学实践,指出有必要让语言学课真正成为培养 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笔者首先介绍了研究 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然后就如何在本课程教学中实 施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具体的探讨,最后通过双样本t 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该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教学效果进 行了对比研究。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在大学中建立科 研——教学——学习的连结体已成必然。早在19世纪,德 国大学改革首先提出了这三方面统一的理念,即“洪堡原 则”。“洪堡原则”以可持续的方式把科研变成一个大学的 现象.使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原则首先建立。高等教育是 “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大家都是探索者,应该通过使学 生参与科研来训练他们从事科研,教师和学生完全是科 研的伙伴。这种学术思想后来被英、法、美、日等国家借鉴 学习,在实践中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也使德国大学系统在 国际上成为如何把科研变成高级教学和学习基础的长期 持续的典范。(李洋,2004)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 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 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 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 活动来实现,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 加工。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 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来建构自己 的理解,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活动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从事研究的 过程就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地探究未 知世界并分析、解决问题。建立在这种学习观上的课堂教 学把学习者、教师、教育信息、教育媒介、教育目标和教育 过程等因素纳入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把知识传授和各 种能力培养形成于课堂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鞠玉 梅,2007)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 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综合构建而来的 教学模式(范惠林、赵思宏,2002)。研究型教学以研究性 思维为指导,以研究性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在 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侧重能力 的培养。 三、“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为外语专业中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英语语言 学导论”需要在认真吸收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施 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在该课程中采用研究型 教学模式有三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课外项目研究、 测试与评估。 1.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 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 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兼顾以下四个 方面: 1)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 语言表面上看纷繁复杂.而实际上充满了规律性。语 言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揭示、解释各种规律。语言学 教材中往往都会列出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各种规律。如 果我们在教学时直接向学生介绍这些规律,就容易使课 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为了避免 出现这一情况。我们选择变介绍规律为寻找规律。(陈新 仁,2007)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概念定义 的解释,而是力争做到旁征博引,列举大量与学生语言学 习和使用紧密相关的生动、典型的例子,或收集多种语言 事实,或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总 结规律,得出结论。 2)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通 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达到相互 启发的目的。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讲解特定语 言学知识时可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 比如,在讲到“语言与社会”一章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日 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语言与地域、社会地位、性 别、年龄的关系的话语,鼓励他们就自己搜集的语料加以 分析。最后,小组讨论的成果可在全班范围内分享。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亦可尝试课堂辩论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 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此类论题可包括:萨丕 尔・沃尔夫假说是否合理,外语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 汉语能否拼音化,等等。 3)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语言学知识的理解不仅需要动脑,也需要动手。为 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带有趣味的课堂实验让学 生亲身体验一下语言学中的实证过程。比如,神经语言学 中的“双耳分听实验”。再比如,讲到英语里辅音的分类 时,可让同一组学生分别只用眼睛(看发音者Vl型)和只 用耳朵(听发音者发音)辨别不同的音素,之后分析其听 辨失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对辅音特征的感性认识。 4)课堂阅读与听讲相结合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讲的内容应 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无须面面俱到。笔者认为, 课本上应该有一部分章节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的。那 第2期 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129・ 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呢?第一,课堂阅读的时 间每次课(90分钟)不应超过15分钟,否则会影响上课效 率:第二.阅读的内容及难度应和与之相关的教师讲解或 (2)设计选题。这一过程会比较长,通常需要一个月 到一个半月时间。笔者认为,选题是整个项目研究中最为 关键的阶段,可以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因此, 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选题,与教师讨论后方能最 终确定。 课堂活动相适应。比如,在讲“语言的几个区别性特征” 时,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然后与教师精心选取的可 反映该特征的经典例句对号入座,既有趣又可检查学生 选题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 是引导学生对语言学的分支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确定选题 的理解情况。又如,“意义研究的几个理论”比较抽象,教 师在讲解前可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写出这些理论的利弊。 这样,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时就会更有针对性,理解也会 方向:二是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电 子期刊资源(教师可推荐该领域的几种权威期刊),让学 更透彻。 2.课外项目研究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和发 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 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落实到指导学生做一个研究课题 上。即围绕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 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选题;在一 定长度的课外时间内进行调查研究,形式是问卷、采访、 查阅资料、访问互联网站等;经过资料分析之后用中文 或英语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个性化的报告课件,向全 班汇报。学生通过做课题,可以熟悉研究的全过程,加深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研 究能力。 陈新仁(2007)和鞠玉梅(2007)对这种方法都有所提 及。两篇文章的观点有以下相似之处:第一,项目研究的 题目要么由教师直接布置给学生,要么由学生自己拟定, 但教师在其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作用;第二,题目(如“合作 原则”、“社会方言”、“语用失误”、“第一语言习得”)主要 涉及资料搜集和归纳分析,对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不够。 因此.本研究中的课外项目实践有以下两个特点:首 先,侧重点为实证性研究,即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实地调查 来完成项目,而不是在占有一定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 后做一些简单的剪切和整理工作。其次,调查中一定要运 用科学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田 野调查等。具体步骤如下: (1)帮助学生掌握独立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这一 内容通常在学期开始的两周内完成。笔者采用的方法是: 1)给学生提供研究资源信息,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 书架、期刊部、网上资源(CNKI,EBSCO,ELSVIER等)、互 联网搜索引擎( ̄lyahoo,google等)寻找资料。2)布置信息 查询类作业,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寻找多种不同的文献。3)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涉及摘要、关键词、结构、文 献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等),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文章结 构,如何引用文献、书写文献目录(APA)等。 生对语言学的研究题目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文献查阅中 将选题具体化;三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每组5人左右), 对研究课题的内容、目的及研究方法形成大体设想;四是 引导学生与教师探讨课题的可行性。 笔者在此教学模式实践当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如何 选题无所适从。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A.选题太宽泛。这可能与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接受的 任务型教学相关。让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 整理是目前很多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或考核方法,是研 究的初级阶段。本文提出的项目研究旨在将学生的课题 引入研究的更高阶段,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这与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培养学生综合能 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项目的题目必须具体,以小见 大,向深度发展。 B.对实证研究认识不足。尽管教师在项目一开始就 对语言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田野调查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但学生比较习惯的是li— brary/internet work。因此,常会出现“为调查而调查”的情 况。教师在指导当中应强调:实证研究是项目的主体,学 生在选用研究方法时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自己的项 目如果缺少了“调研”部分还能否完成:整个项目的结论 与调研是否直接相关:调研得出的数据能否证明或证伪 该项目的假设,等等。 C.选题容易集中在“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 “语言变化”等范围内,关于核心语言学的探讨不多见。因 此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 (3)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一个月。 (4)成果展示。高年级课程的测试与评估除卷面考试 和撰写论文外,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形式。 本研究中的成果展示尝试将口头陈述和答辩结合在一 起,即学生完成项目后,于规定时间内在课堂上陈述他们 的报告,并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A.规定时间 成果展示一般可在每学期最后一个月进行。各组时 间为15分钟,5分钟回答提问。 B.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每组按自己的方式展示项目成果,英语为工作语言。 ・130・ 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第2期 一般由每组的发言人在15分钟内陈述报告的要点及本组 的最后结论,之后的5分钟由其他组同学就报告提出质 疑,发言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给出回答。 C.点评 教师对刚做完的成果展示进行点评。 3.测试与评估 为合理评价学生语言学知识的掌握、分析与解决语 言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与实践应用能力等,我们打破了 传统的以一次考试形式定性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 过程性评价,将课堂评价、课外评价和期终评价等方面结 合起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O%)、 项目研究(40%)、期终考试(30%)。 引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后,我们需要增加平时考核。不 仅要关注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及课堂专题汇报的情况.还 可以不定期地进行课堂小测试(以15分钟左右为宜),测 试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分析题和应用题。在题目设计上尽 量选择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对语 言的敏感性以及观察和分析语言事实的能力。此外,可 布置一些文献查询、语料搜集、材料归纳等形式的课外 作业。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形成一 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有序性。 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善于运用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本研究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语言学导论” 课程,受试组分别为某重点高校英语学院本科阶段的 2008级和2009级学生,共532名。所用教材为《新编简明英 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等,2002)。实证研究分两 部分:问卷调查和教学效果分析。 1.问卷调查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某校英语学院2009级本科生,共 273名。调研的目的是验证课外项目研究(project)对学生 语言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当问及“如何看待调研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时. 75.4%的学生都选择了“很有意义”或“较有帮助”,说明学 生对projeet的总体反应还是相当积极的。在“调研带来的 收获”一题(多选题)中,各选项的比例如下:1)激发了语 言学学习的兴趣(10%);2)促使认真听讲,仔细研读教科 书(30%);3)拓展语言学学习知识面(34.1%);4)掌握科学 的研究方法(29.1%);5)调动积极性,增强团队精神 (39.1%)。此外,还有学生提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发 散性思维,加强了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等等。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projeet对学生语言学课程 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的。然而,仅靠学生的主观 评估无法全面地反映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对 研究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分析。 2.教学效果分析 本测试分析设受试组2个和对照组1个。受试组为英 语学院2009级本科生(273名)和2008级本科生(259名),采 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对照组为2007级本科生(192名),采 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绩为每学期期末 的卷面成绩,三次测试采用同一张考卷。考卷的题型有以 下三种:1)选择题(20%),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学基本知 识点的掌握;2)是非判断题(30%),测试学生对各章节重 点和难点的理解;3)问答题(50%),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 言学理论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首先对三个样本的均值和各分数区间的百分比 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教学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 分数区间(百分制) 各样本 90—100 80—89 70—79 60—69 6o分以下 平均分 2007级 5.7% 25% 28.1% 19.8% 21.4% 70 2008级 l8.7% 52.6% 21.1% 5.6% 2% 82.4 2009级 l2.5% 47.2% 24.5% l1.3% 4.3% 80 从表1可见,受试组与对照组间存在一定差异。在高 分段(90—100),两个受试组样本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分 段(60—69,60分以下)中,2008级样本(7.6%)和20o9级样 本(15.6%)又明显低于2007级样本(41.2%);而在主体分 数段(80—89,70—79),对照组(53.1%)和受试组(分别为 73.7%和71.7%)也存在不小差异。 (2)假设检验 上文通过对各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了 各样本的差异。但是,仅仅依靠描述性统计量不足以说明 样本间的差异。 为了检验样本问的差异是否显著,还需要对各样本 进行相应的假设检验。对2o07级和2o08级两组样本,以及 2007级和2009级两组样本,本文均作零假设H0:两样本无 显著差异。 我们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了两样本t检验(见表2)。 表2两样本t检验结果 两样本t检验 从表2中可见,对2007级和2008级两组样本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两组样本确实存在差异,且在1%水平上显著。 2007级和2009级两组样本有着同样的结果。 第2期 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13卜 另外,我们进一步对实行教学法前后的学生成绩样 本进行了非参数检验,采用的检验方法为Wilcoxon秩和检 验。无论是2007级和2008级两组样本,还是2007级和2009 级两组样本,Wileoxon检验结果的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 0.01。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1%显著性水平下,实行 用,研究此教学模式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此外.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的构建也应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如加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力度,增强本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与衔接,不断完善宏观激 励机制,建立科研群体模式,等等。 参考文献: 研究型教学模式前后的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 五、结 语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 笔者主要探讨了在《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采用研 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当前国内外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 新进展和新成果,同时紧密联系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实际,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以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主要 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范惠林,赵思宏.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Ⅱ].现 代教育科学,2002,(11). 学习方式;采用教师讲授和指导相结合;运用过程性评价 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个体和学生团 队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其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 [3]戴炜栋,何兆熊等.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Ⅱ】.中国大学 教学,2007,(12):39-42. [5]李洋.在高等教育中发展以科研为导向的教与学IJ].外语教 学,2Oo4,(3):59-63. 结论:1)英语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研究型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时间有机 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知识的获取、逻辑分析能力的加强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效果。 [6]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 教学模式的构建Ⅱ】_外语电化教学,2007,(4):3—7. [7]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评价和检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效 果,今后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增加受试 【J].外语界,2002,(1):47—55. [8]徐烈炯.外文系怎么办?卟外国语,2004,(1):52—56. 组和对照组的样本数量,有条件的话可在不同高校进行 对比研究:2)细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语言学不同类型知 识点上的作用,增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3)提高卷面测试 [9]王守仁,陈新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Ⅱ】.外语 界,2008,(3):2-7. [1O]吴庄,文卫平.“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Ⅱ】.中国 外语,2009,(5):68-72. 的信度与效度,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4)在本科阶段其他的专业知识类课程中运 [审稿:贺显斌责编:刘向红]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Application to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f Linguistics HE Chunya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 Abstract:In China,teachers are always the dominators in t 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which results in dififculties in students applying knowledge,analyzing cases and cultivating creativity.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a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to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sults of teaching,the article arrives at two conclusions:first,English majors are well accustomed to this teaching approach;second,the approach enables students to integrate in—class and off-class time,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students overall competence. Key words:teaching approach;research-oriented;empiircal study on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