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骨关节痹症

来源:欧得旅游网


凡是由于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关节疼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中医学称为骨关节痹证。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的程度不同,可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及创伤性关节炎等都可归于此类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般认为,痹证的发生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营卫气血亏虚。总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注入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致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2.感受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

(二)病机

痹证的主要病机为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骨失养。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

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

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2.病久气血伤耗,引起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症状。

3.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浅和入深,由经络及脏腑,导致脏腑的痹证,使病情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痹证可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大类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腻,脉浮。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弦紧。

3.着痹 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楚 ,痛处固定不移,舌苔白腻,脉多浮缓。

(二)风湿热痹

风湿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常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并兼有发热、或身热不扬、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热痹,发病较急,多见关节红肿疼痛,得冷则舒,或发热恶风,脉滑数,甚则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

(一)内治法

因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故应遵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经通络等治疗原则。

1.风寒湿痹

(1)行痹: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治则:温经散热,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或宣痹汤施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