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卷第4期 Vo1.5 No.4 吕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iliang University 2015年8月 Aug.2015 ・语言文学研究・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喜福会》电影形象改编研究 王秋华 (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对东方的敌视,任意虚构东方文化,关注其异域性,突显西方优越的一种偏见 思维方式。《喜福会》描述的是四对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的故事。小说中的中国与时俱进,母亲坚强勇敢,女儿独 立自信,对中国和美国男子的描写并不多。而电影为迎合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思想,突显西方价值观的优越,做了刻 意的增减和突显,把中国塑造成守旧破败、中国女子柔弱无助、中国男子粗暴无耻的黄祸形象,却把美国男子塑造成 拯救中国的救世主,没有将原著的精髓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关键词:《喜福会》;电影;文本;比较;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15)04—0014—03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中国移 民母亲和出生在美国的女JLff]之间因为文化差异、价值取向 的不同产生的冲突与最后听了母亲在中国的故事后达到的 bic),即专注于他者的威胁性和可憎性(如暴君、原教旨主 义、恐怖主义等,东方男性成为堕落无耻且被妖魔化的对 象);二是异域(the xenophilic),即关注他者具有吸引力的一 理解与融合。…此书一问世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有三: 一面(如闺房、面纱、艺妓等,东方女性被描绘成为放荡、被动且 颇具异域风情) l2~。下面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 是小说传达的母爱主题是全人类永恒的主题,催人泪下; 二是小说塑造的美国价值观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三是书中描 写的神秘中国文化迎合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好奇与窥视心理。 这正是小说被选中改编成同名电影的主要原因。美国华裔 比《喜福会》电影与小说中关于形象的不同解读,揭示电影中 有意渲染的东方主义情结。 二、中国形象 电影中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战乱、破败、脏乱的国家,如素 云带着襁褓中的双胞胎从桂林逃亡到重庆的那一段,到处是 导演王颖在基本忠实原著的情况下拍摄的电影《喜福会》在 首映后赢取了巨大成功。然而这些成功背后不乏对中国和 中国人形象的歪曲,使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西方观众 的思维模式,如充满异域风情却又守旧、破败、脏乱的中国, 苏西黄般的中国女子与傅满洲般的中国男子。通过与小说 衣履不堪的受苦民众,战火连天、担惊受怕、苦不堪言。另 外,电影浓重刻画了中国的东方异国风情,如Lindo做童养媳 时结婚的场景,红礼服、敬酒、磕头、入洞房、红烛、交杯酒、结 婚妆容等;出现了桂林的崇峰叠峦以及那座典型的中国式宝 塔,这是典型中国封建文化的象征;在莺莺家摆小孩满月酒时 的酒宴风俗;在安美家的旧时江浙一带对守寡再嫁女子的唾 弃,等等。 原著对比,本文拟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来探讨《喜福会》 中电影形象的改编。 一、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Orientalism)原是西方人研究东方各国的 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爱德华・萨义德批评它是 一另外,电影中并没有出现现代中国的影子。其实在小说 中,作者描述了Lindo回中国旅游时看到的崭新的变化,道路 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偏见性 的思维方式。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突 宽了,高楼大厦多了,人们都比想象中有钱……。还有精美回 中国时住的富丽堂皇的五星级宾馆,交通便利,这些场景都 没有在电影中出现。 由此可知,电影侧重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 出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建构及论述,与那些国家的真 实面貌几乎毫无关系。东方主义的描述无一例外地将地中 海以东各国社会的多种生活进行了对象化、本质化和刻板印 象的方式处理。对立化的表现有二:一是敌视(the xenopho一 国家以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试图描绘中国的破败不堪以激 收稿日期:2015 ̄3—25 作者简介:王秋华(1986一),女,海南万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4 起美国人的救世主情结。 三、中国女子的形象 中莺莺为了报复她那万恶的丈夫把肚子里的小孩打掉了,但 在电影中被改编成把她出生的小孩亲手溺死在浴缸里。这 (一)母亲的形象 在电影中,母亲的话语权减少。小说中母亲与女儿的交 并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反而是迎合了美国人爱看 血腥暴力镜头的心理,提高了电影的戏剧性。第二处是电影 中出现了莺莺和她的前夫在剧院后台的性爱场面,这在现在 心长谈,讲述她们在中国的故事,增加母女之间的理解…。 但在电影中母亲的话语权被刻意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把母亲 在中国的故事以插叙的方式进行。母亲的内心感受以画外 音的方式讲述,忽略了母女间情感的交流,降低了母亲的地 位,无形中提高了美国出生的女儿的地位。女儿都带有美国 人特有的价值观取向,这无形中也是在抬高美国人的地位。 如果不读原著,观众很难一下子分辨出谁是谁的母亲,谁是 谁的外婆,从而很难把母亲过去的感受与现在要传递给女儿 的正能量联系起来。如果不读原著,插叙的方式很容易使观 众误以为这些故事发生在如今的中国,从而造成观众误以为 现在的中国仍然混乱、破旧,保守。 母亲在小说中是坚强、勇敢、不为困难所屈服的正面形 的中国都难以想象,更别说是6O年前的中国。此场面的增 加是为了迎合美国人性爱自由的刺激心理。或者说在某个 程度上想把莺莺刻画成生性放荡的不守贞洁的女子,无形中 贬低中国大家闺秀形象。电影增加了莺莺前夫故意把歌女 带回家羞辱莺莺,把莺莺刻画成一个孤立无助、最后还得现 任美国丈夫拯救她的形象。莺莺形象的改动迎合了美国人 对中国女子思维模式化的苏西黄形象。_jl J①这无形中贬低了 中国女性在世界上的地位,留给人一种中国女性无助、任人 欺凌的假象。 (二)女儿的形象 小说里的四位女儿都是有才之人:Waverly善于理财; Lena善于设计,和丈夫合伙开了设计公司;Rose善于绘画; 精美任职于提案策划。她们都独立、自信,有头脑,有自己的 见解与创新思维,在美国社会华裔受歧视的情况下打拼出了 自己的一番事业 J。但电影侧重刻画的是她们在婚姻上的 不幸、迷茫与无助。如电影里,Waverly为了讨好母亲,第一 次婚姻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中国人,结果不到三年就以离婚 收场,并有了一个女儿。第二次婚姻她找了一个美国人,却 象。如素云在战乱,时一个人抱着两个襁褓中不满一岁的孩 子,从桂林徒步去重庆寻找丈夫的情节,小说用了大量的笔 墨去描写素云的坚强… 。但在电影中只是一带而过,或者 可以说电影中更多体现的是素云因为疾病不得不放弃女儿 的无奈与无助,以及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身 上,希望女儿在美国能过上好生活。这无形中是萨义德所认 为的西方人典型的东方主义偏见在作怪,突显中国人的柔 软,把美国描述成一个和平、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极乐 世界。 怕母亲不答应而迟迟不敢相告。最后母亲讲述了自己在中 国的故事,告诉女儿自己并没有不接受她的未婚夫,喜欢就 小说中母亲在美国的艰难生活、艰难打拼、艰难地想融 要珍惜。Rose想维持和美国丈夫的关系放弃她所喜爱的美 术课程,全心在家伺候丈夫,以至于最后丧失了自我,什么都 要听从丈夫的安排,最后被丈夫所不屑而抛弃。最后母亲告 入美国社会却处于边缘化并被冠以东方人种区别对待的事 实在电影中也被忽略了。电影中出现的母亲生活安逸,这无 形中突出美国是一个平等美好的社会。 在小说中,安美有着坚强的性格,母亲因为再也不想忍 受欺辱而自杀后,她懂得了咆哮,懂得了争取自己的地 诉她外婆的故事,告诫她要懂得咆哮,勇于说出自己的心声, 争取自己的权利与地位。Lena很有装修设计才华,她与丈夫 合开的公司70%的设计方案都是出自她之手,盈利可观。可 她丈夫没有把她列入合伙人之一,让她做着首席设计师的 位 ; ̄I,JL子不幸在海里溺水身亡后,她仍然不放弃希望寻 找,坚强地面对 。另外,小说中Lindo聪明,会做菜会刺 绣、来中国前就努力学英语、会精打细算过日子。但这些在 电影中都没有提及。电影中出现的母亲老是在厨房里忙碌, 仿佛想传达给美国观众中国女性就是一个终生被家务所累、 没有自主地位、没有自由的形象。 在电影里,Lindo在中国作为童养媳出嫁的那天化的妆 基本不符合中国的妆容,反而很像日本艺妓的妆容:超红的 活,却只给普通员工的岗位,给工资也只是10%,并且一切生 活花销都要平摊,想尽手段剥削她,并且不关心她的身体状 况、内心苦楚。Lena为了讨好丈夫忍气吞声,以至于最后得 不到丈夫的尊重、理解与爱,在丈夫气势凌人的影子下没有 自我地活着。最后,母亲莺莺给她讲了自己在中国因为丧失 了自我而受到抛弃的故事,让她一定要争取自己的地位与权 力,把内心的想法真实地告诉丈夫,如果还是得不到丈夫的 尊重与爱,那就勇敢地离开,不要等到内心遍体鳞伤。精美 在电影里给人的感觉事业平庸,特别是在聚会吃螃蟹时,Wa. verly批评她失败的策划方案的一段更显得无才。其实小说 里的精美内心细腻,努力工作,懂得谦让,有着如玉佩一样精 小唇,打着很厚粉底自得疹人的脸,还有那两小圆坨红晕。 这也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偏见,认为这就是东方人的异域风 情,如闺房、面纱、艺妓等 ,且东方人看起来都是一个样。 电影在莺莺的形象上做了很大的改动。第一处是小说 ①苏西黄是英国小说家Richard Mason在他的著作《苏西黄的世界》里塑造的中国女性的形象。此书在1960年代被拍成了 同名电影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影片中苏西黄是一个妓女,却常幻想自己是一个大家闺秀。她穿着美丽的旗袍,婀娜多姿, 多才多艺,随着《夜上海》的曲子扭动身姿,具有很浓的中国旧上海风情。她渴望爱情,爱上了那个以为能拯救她的外国画 家,但最后饱受伤害。她有才、柔弱、有风韵,极具中国异域风情的妓女形象深入人心,使得很多西方人以为这就是中国的 典型女性形象。 l5 致美好的品质。精美在电影里扮演着连接东方与西方、过去 与现在母亲与女儿之间理解与融合的桥梁的角色。 四、中国男子的形象 意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有着神秘力量,却又守旧、破败、脏乱的 国度;把中国女子塑造成柔弱、无助、极其需要外人帮助的苏 西黄形象;把中国男子塑造成粗暴、守旧、精明的傅满洲的黄 祸形象;增加了美国男子的表演戏份,把美国男子塑造成救 世主来拯救中国女子的形象。而小说中国是一个与时俱进 的国度,如精美回到中国看到的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母亲 都是坚强、勇敢、不为困难所屈服的形象;出生在美国的女儿 们都是独立、自信、有自己事业拼搏形象;小说对美国男子的 描写并不多。通过对比发现电影为赢取票房的胜利,有意渲 电影里的吴青被刻画成精明、贪婪、暴力,甚至想在安美 面前欺凌她母亲的极其猥琐的坏人形象。这迎合了西方人 模式化思维里中国人的傅满洲的“黄祸”形象。①l3“ 小说里Lena的丈夫——美国人Harold在电影中故意安 排华裔演员扮演,淋漓尽致地把他刻画成一个贪婪、自私、骄 傲自大、无情的中国男性的形象。这无形中给观众再一次强 化了中国人就是“傅满洲”这种黄祸的丑陋形象。 美国男子在电影中却得到了形象的正面强化,如Waver- ly的未婚夫Rich被刻画成幽默风趣,想去融人中国家庭餐 饮文化中,最后尽管洋相百出还自得其乐。Rose的丈夫Ted 被刻画成积极上进、为事业所忙碌、挚爱rose,使Rose对Ted 更加倾慕,看他的眼神就犹如见到了骑士、见到了救世主来 临一样的人物形象。这些在小说中并未出现,无形中迎合了 美国人心中的“救世主”情结,觉得自己是世界的霸王,别人 染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思想,突出西方价值观的优越和对中国 的藐视,没有将原著的精髓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1]Amy Tan.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Penguin,2006. [2]Said,E.W.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5. [3]Richard Mas.The World Of Suzie Wong[M].New York: Pegasus Books,1994. 都在等着他们的援助 。 通过对比发现,尽管电影《喜福会》基本忠实了原著,但 还是在原著基础上有所创造。因为相比小说,电影有着更广 泛的受众,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改编是为了迎合他的最 [4]Rohmer,Sax.The Insidious Dr.Fu—Manchu[M].New York:Pegasus Books,2010. [5]萨义德.东方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7. 大观众——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对待中国的态度。电影有 A Study on the Image Formation of the Filmic Discourses The Joy Luck Club WANG Qiu—-hua (Department ofForeign Languages,LiiliangUniversity,Lishi Shanxi 033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nalyzes the image formation of the Filmic Discourses The Joy Luck Club to remind the readers and audience to treat Orientalism correctly.Only through reading the novel instead of watching movie can we ac— quire the real soul and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nove1. 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filmic discourse;textual discourse;comparison;orientalism ①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创作背景起源于1930年代,清朝末代皇帝溥 仪在日本扶持下于所谓的满洲地区建立伪满洲傀儡政权,也俗称“溥满洲”。在小说里,傅满洲是一个穿着清朝官服,瘦高 秃头,倒竖两条长眉,留着两撮下垂胡子,面目阴险如撒旦,无恶不作的博士。在罗默看来,西方世界不幸的根源就在于傅 满洲代表的黄种人和他统领的民族。在作品里,和傅满洲对抗的是像福尔摩斯一样的白人警探Denis Smith,且和傅满洲 的对抗通常靠的都是意志而不是智慧。因为作者要塑造一种黄种人如此聪明且邪恶,善良单纯的白人只能用最痛苦的方 法和他们对抗。“傅满洲”这一形象至今仍然是不少欧美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这一人物形象也被视为“辱华观念”中 典型的“东方歹徒形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