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通过《鸟的天堂》和《月迹》中相关语句呈现,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联欢会设计海报;二是通过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编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虽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初步体会了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在以往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涉及但没有明确概念。学生们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加深对动静结合这一概念的领悟,进而仿写动静描写,在描写方法上还要加以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在制作海报上,孩子们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中当在语文运用上下功夫,体现出海报中的语文味道。学生借助字义理解诗意,积累张志和的《渔歌子》并不困难,应重点指导学生悟境。
三、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背诵《渔歌子》。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难点:
1. 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2. 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归类品味,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学习仿写。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总结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归类品味,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学习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总结巩固,明确主题
1.回顾本单元内容,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回顾、归纳动静之美。
2.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在《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的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中,四季间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是热闹的,一静一动间,自然的美好;《月迹》中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
正是这一静一动间的描写,让自然中奇妙的美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自主合作,明确方法
1.默读例句,结合提示,体会“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面。
①自主默读榕树及月亮例句,结合提示批注感受。
②批注交流:静态描写:描写对象——对象特征-表达情感。
动态描写:描写对象——对象特征——变化过程——表达情感。
③总结提升:静态描写:画面感+轻柔、舒缓。
动态描写:连动、流动感+欢快、活泼。
2.回归文本,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到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各一处,运用方法组内朗读交流。
(三)综合运用,大显身手
1.对比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
①独立批注,两组例句的异同。
②交流归纳总结。
a第一组动态描写:
抓动作:夕阳的斜照,归鸦的飞
写具体:夕阳斜照的角度,归鸦的数量点点,飞的状态急急匆匆。
B第二组静态描写:
抓具象的事物:树干、枝、叶、骨朵儿。
写具体:“粗粗、疏疏、累累”叠词的运用形象生动、朗朗上口。
2.读原句,运用学习的方法,加入适当的内容,使句子更加具体。
①明确三个句子的关键点:清澈 玩耍 布满阴云。
②自由创作。
③分享交流,同学评价。
例1:眼前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着。它是那么地静,像一面镜子,倒映出蓝蓝的天,大朵大朵的白云,河岸两旁密密的树儿手拉着手在水面上跳舞。它是那么清,水里不时游过几条小鱼在水草间嬉戏、玩耍。
例2: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瞧,它时而叼起一根枯树枝,没命地向前奔跑;瞧,它又发现了新的猎物一只落在草地上的小鸟,它扑过去了,糟糕,小鸟飞走了。
例3:清早,推开窗户一看,天空中布满了阴云,太阳早已躲得无影无踪,大朵大朵的云压低下来,空气中弥漫着阴阴的味道,平早活泼的鸟儿们也没有了声息。
(四)总结收获,积累提升
写文章时,适当地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加具体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静态描写:画面感+轻柔、舒缓
动态描写:连动、流动感+欢快、活泼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2.背诵《渔歌子》
二、重点和难点
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体会《渔歌子》画面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马上就要过元旦了,大家盼望已久的元旦联欢又要开始了,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张元旦海报。
(二)明确目标,大胆创作
1.指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
①设计对象:元旦海报。
②内容要求:打动人的宣传语,配图。
2.出示海报范例,同学欣赏借鉴发现海报制作信息。
3.同学讨论,如何制作海报。
①内容紧扣主题:元旦联欢。
②宣传用语有创意:一语双关,巧用诗句、名言,运用修辞。
③画面丰富:色彩、布局、内容。
4.小组合作制作海报。
5.同学评价,说说哪幅海报最吸引你,为什么?
(三)诗词积累,熟练背诵
1.放声朗读张志和《渔歌子》。读准字音、停顿。
2.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预设:青箬笠 绿蓑衣
3.借助注释插图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4.出示背景资料及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张志和在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赐名“志和”。后因得罪朝廷,被贬到外地,之后皇帝又召他回来。虽然他被贬时间不长,但是这件事却给他造成了沉重
的打击,从此他看破官场,投身于山水之间,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过着悠闲的生活。
5.圈出词中展现了哪些事物,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交流哪些画面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寄情于山水间,那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预设: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6.出示《江雪》体会诗的意境。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对比两首诗词,同时江边老翁垂钓,体会这两首诗词中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体会意境的不同。
8.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完善自己的元旦海报。
2.背诵《渔歌子》,读读学过的诗,找一首诗从中发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八、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制作元旦联欢海报
①紧扣主题:元旦联欢
②宣传语有创意:一语双关,巧用诗句、名言,运用修辞。
③画面丰富: 色彩、布局、内容
《习作:____即景》教学设计
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与以往写景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于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提醒学生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本次习作的内容包含四个版块。
第一板块,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观察兴趣。从朝阳喷薄之壮美,到夕阳西下之凄美,
从林中百鸟之争鸣,到园中鲜花之怒放,几种典型生活情境的描绘,既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引领学生按不同顺序观察,发现自然中蕴含的奇妙变化。教材中的插图与语言描述更是相得益彰,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板块,明确观察要点,启发习作思维。从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结果的呈现三方面明确了习作任务。通过具体举例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命题要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习作定下旋律基调。
第三板块,给出写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在完成单元多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后,提出两个明确的习作要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使学生再次回顾文章写法,按顺序写出景物动态变化之美。
第四板块,提出修改建议,完善习作内容。完成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往往是学生习作时欠缺的重要环节,这一板块再次提醒习作要点,指导学生“读一读”“改一改”,逐步推进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形成。
四个板块串联成线,从激趣到立意,从写作到修改,层层递进,切中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积累了不少描写景观景物的优美语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按时间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致,第三自然段通过描写静态的树木、草地以及动态的晨雾、阳光,将夏天森林的美呈现在读者眼前。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自然,开放视野欣赏自然,文中流畅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
通过以往习作的练习,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言之有序”,即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对于五年级学生来并不算难点。对于学生而言,本次习作的难点在于,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变化,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使画面生动逼真,鲜活灵动。
三、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交流观察所得,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运用多种方法,将变化写具体、生动。
3.完成习作后,有目的的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体验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运用多种方法,将变化写具体、生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交流分享,完成命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奇妙而美好。课前,老师布置了观察作业,大家已经走进自然,并做了观察记录。 接下来,大家根据观察单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2.小组交流。
(1)发现景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发现景物有动物加入的变化。
(3)发现景物因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变化。
3.归纳总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注意到了观察顺序,特别是发现了景物的变化,收获真不小。今天我们就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与大家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板书课题:___即景)
4.完成命题: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即景就是指眼前的、较短时间内所见的有一定变化的景物(板书:短时、变化),通过大家刚才交流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身边这样的景物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处自然景观。(板书:现象、景观)请从自己观察到的景观或
现象中,提炼关键词,完成命题。
(二)例文引路,习得写法
1.回顾课文,梳理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山居秋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让学生回忆每篇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互相说一说。
2.阅读要求,明确写法。
阅读教材第102页习作要求部分,提炼关键信息: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赏析例文,习得写法。
(1)出示例文,批注变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文章选段,看一看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将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出来的,可适当将你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2)分析例文,总结规律。
(一)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交流发现:本片段着重描写海上日出时,天空及太阳随时间迁移而产生的色彩、光照变化。天空由浅蓝,至出现红霞,最后越来越亮。太阳由红得很,没有亮光,到红的可爱,最后到深红,射得眼睛发痛。日出的动态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
迁移写法:当想要描写的景物是随时间变化而的变化时,可以抓住景物本身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细节变化进行细致描述,呈现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动态美。
(二)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发现:本片段着重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有无到有,有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人的行动和声音的变化等侧面描线来呈现出来的。
迁移写法:除了正面描写景物本身,还可适当加入外物影响来凸显景物的动态美,如出现人的语言、动物的动作等。也可通过环境变化来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如气候、光线变化等。
(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交流发现:本片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景,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让原本静止的景物,多了些动态的美,整个画面也因此更加饱满。
迁移写法: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也能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富有动态美。
(三)学以致用,自主写作
1.再次回顾课内文章,结合自己的观察尝试布局谋篇。
2.再次明确要求:结合观察记录,按照一定顺序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3.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出示友情提示:写完草稿轻声读一读,问一问,画一画。
景物的介绍是否有顺序?
景物有动态变化吗?将自己觉得最鲜活的地方画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