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茶园主要病害
1 、茶饼病
图-茶饼病
1.1症状
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1.2发病条件
该病系低温高湿型,台刈抽新梢多、凹地和高山雾重的茶园,发病重。主要是在春秋茶采摘期间比较严重。 1.3发病原因
茶饼病的病原叫做外担子菌。通常患病部位隆起的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子实层。一
般来说,茶饼病的病原会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于茶树叶面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在春秋季节爆发,尤其是以春天为主。
当平均温度在15~20度之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菌丝就开始生长发育形成担孢子,春秋季节多雨有风,孢子随风雨浸染萌发,侵入茶树叶片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病斑,最终形成子实层。 1.4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2、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3、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4、采摘茶园根据预测预报于发病初期喷用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或0.5%大黄素甲醚500倍或1%蛇床子素300-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1500-2000倍,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
2、茶白星病
图-茶白星病
2.1症状
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间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2.2发病条件
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2.3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2.4防治措施
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茶轮斑病
图-茶轮斑病
3.1症状
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3.2发病条件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3.3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3.4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2、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4、茶芽枯病
图-茶芽枯病
4.1症状
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
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4.2发病条件
本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主要在春茶期发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发病最盛。6月以后,气温上升至29℃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春茶由于遭受寒流侵袭,茶树抗病力降低,易于发病。 4.3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老病叶飞嫩芽叶中越冬。次年3月底至4月初,当气温上升l0℃左右,形成器孢子,在水湿中释放孢子,并进行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过2-3天后,产生新病斑,扩大蔓延。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0-27℃。8-10℃低温条件下,病菌生长速度慢,但尚能正常生长。29℃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 4.4防治措施
1、及时分批采摘,以减少侵染来源,可以减轻发病。做好茶园覆盖等防冻工作,以增强茶树抗病力,减少发病。
2、在秋茶结束后和春茶萌芽期,各喷药一次进行保护。发病初期,根据病情再行防治l一2次。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每亩1.5-2两(合1500倍液);50%托布津每亩2-2.5两(合1000倍液)或50%多菌灵每亩2-2.5两(合1000倍液),进行防治。
5、茶褐色叶斑病
图-茶褐色叶斑病
5.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半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点,病健部分界不大明显,但病斑紫黑色边缘较宽(别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与冻害区别。 5.2发病条件
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发生居多。遭受冻害、缺肥或采摘过度,茶树树势衰弱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湿气滞留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5.3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5.4防治措施
1、重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树势; 2、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养结合; 3、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发生,以减轻发病。
5、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每 10天喷1次,连,喷2次,效果较好。秋季停采后,可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6、茶炭疽病
图-茶炭疽病
6.1症状
主要为害成叶,也可为害嫩叶和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小形黑色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明显。 6.2发病条件
本病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和季节中发生严重。全年以初夏梅雨季和秋雨季发生最盛。扦
插苗圃和幼龄茶园或台刈茶园由于叶片生长柔嫩,水分含量高,发病也多。单施氮肥的比施用氮钾混合肥的发病重。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叶片结构薄软、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容易感病。 6.3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上升至20度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也可通过采摘等活动进行人为传播。孢子在水滴中发芽,侵染叶片,经过5—20天后产生新的病斑,如此反复侵染,扩大为害。温度25—27℃,高湿度条件下最利于发病。 6.4防治措施
1、摘除病叶,合理施肥,适时中耕,以增强茶树的抗逆性 。
2、发病茶园在采茶季节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天喷1次,连喷2次。停采后冬季管理期间可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
3、适时用药防治。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可选用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或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99%矿物油乳油100倍液等进行防治。
7、茶圆赤星病
图-茶圆赤星病
7.1症状
被害部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小型,大小0.8—3.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边缘有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菌丝块),潮湿时,其上有灰色霉层(子实层)。一张叶片上病斑数从几个到数十个,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并蔓及叶柄、嫩梢,引起大量落叶, 7.2发病条件
以菌丝块在树上病叶组织中或落叶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最适宜病害的发生。凡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肥料不足致使树势衰弱的茶园,发病较重。 7.3发病原因
以菌丝块在病叶上越冬, 翌年春季茶芽萌发, 抽生新叶时, 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飞溅传播, 侵害早春嫩叶。凡日照短、阴湿雾大的茶园;或土层浅、茶树生长弱的茶苗; 或生长过于柔嫩的茶苗都易发病。年际间发病轻重不同, 品种间亦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 7.4防治措施
1、增施磷、钾肥,合理采摘,促使树势健壮,以提高抗病力。
2、在茶萌芽期喷药保护。可选用75%百菌清每亩2.5—3两(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每亩2—2.5两(合1000倍液)或25%灭菌丹每亩5—6两(合400倍液)进行防治。由于白星病菌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喷药后间隔7天左右应再喷药一次,连续2—3次。非采茶期还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8、茶网饼病
图-茶网饼病
8.1症状
主要为害成叶,嫩叶、老叶也发病。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上,初在叶片上现针尖大小的浅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渐扩展,严重的扩展至全叶,色泽变成暗褐色,病叶增厚,有时叶片上卷,叶背面沿脉形成网状凸起,其上具白粉状物。 8.2发病条件
均温19—25℃、叶上有露水或相对湿度100%条件下适其发生和流行,一般在5—6月及9—10月。光照和干燥对担抱子有抑制发芽作用,因此夏季干旱炎热不利其扩展,病菌多在荫蔽处越夏。多雾的高山茶园及四周种植竹林的茶园、湿度大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经测定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较感病,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则表现抗病。
8.3发病原因
菌丝体在茶树中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担孢子成熟,随风雨传播侵入成叶,经10天潜育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子实层,着生许多担子和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侵染芽下1—3片嫩叶,经30天潜育病斑出现,60—70天后长成大型网状病斑,此时嫩叶已长为成叶。 8.4防治措施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阿姆斯生物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
2、栽植密度适当,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3、在头茶和四茶的新叶开展期,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00一l000倍液,隔7—8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非采摘茶园喷洒30%绿得保胶悬剂500倍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
9、茶煤烟病
图-茶煤烟病
9.1症状
枝叶表面初生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以后渐渐扩大,可布满全叶,在叶面覆盖一层烟煤状黑色霉层。茶煤病的种类多,不同种类表现霉层的颜色深浅、厚度及紧密度有不同。常见的浓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而疏松,后期生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常可见到黑刺粉虱、蚧壳虫或蚜虫。 9.2发病条件
低温潮湿的生态条件、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均适宜发病。一年中以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较重。 9.3发病原因
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顶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单孢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 9.4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害虫防治,控制粉虱、蚧类和蚜虫,是预防茶煤病的根本措施。 2、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以利通风 ,增强树势,可减轻病虫害。
3、早春或深秋茶园停采期,喷施0.5度波美度石灰硫黄合剂、甲托,吡虫啉等(硫酸铜+矿物油+吡虫啉的组合也可以),防止病害扩展,还可兼治蚧、螨。也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抑制病害的发展。
二、茶园主要虫害 1、 小绿叶蝉
图-小绿叶蝉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淡绿色至黄绿色,复眼灰褐色,头、前胸及小盾板常有白色斑点。前翅基部绿色,往外渐淡,至端部近透明,后翅薄,透明有珍珠光泽,足胫节端部以下青绿色,足褐色。
1.2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茶树芽叶汁液。雌成虫在嫩梢内产卵导致输导组织受损,芽叶丧失水分及养分。 芽叶受害后,凋萎变红甚至枯焦,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
1.3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12代,世代重叠,每年5月中旬为第一次为害高峰,9月上中旬为第二次为害高峰。
1.4防治措施
1、清除茶园及附近杂草,减少越冬成虫和当年虫口密度,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效。
2、及时采摘。分批及时采摘,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和有卵嫩梢,抑制虫害发生。 3、化学防治。新茶区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洒,老茶区用10%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及抗蚜威3000倍液轮换喷雾。
4、发生严重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抓紧于 11 月下旬至次年 3月中旬,喷酒 50%辛硫磷或马拉硫磷 1000 倍,以消灭越冬虫源。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选用生物农药天霸 1000 倍或 80%敌敌畏 2000 倍或 98%巴丹 1000---1500倍。
5、当对茶园的百叶虫量超过6头时,可选用30%茶皂素水剂、0.6%苦参碱水剂、150克/升茚虫威乳油和30%唑虫酰胺悬浮剂等药剂,进行全面喷药防治。
2、 茶橙瘿螨
图-茶橙瘿螨及为害症状
2.1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约0.14毫米,橙红色,长圆锥形。前体段有足2对,后体段有很多环纹,体
上具刚毛,末端一对较长。卵球形,初产时无色透明,呈水球状,近孵化时浑浊。幼螨无色至淡黄色,若螨淡桔黄色,均有2对足。
2.2为害特点
茶橙瘿螨为害后,叶片呈黄绿色,主脉红色,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干枯,一片铜红色,似火烧状。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及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害较重。
2.3发生规律
该虫虫态混杂,世代重叠一年可发生10多代。各虫态均可在成叶和老叶上越冬,其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尤以侧脉凹陷处居多。
2.4防治措施
1、茶园释放扑食螨。
2、冬季进行茶园修剪,清理填埋枝叶和喷施石硫合剂封园处理,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3、及时采摘,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和有卵嫩梢,抑制虫害发生。 4、勤观察,发生初期,使用鱼藤酮500倍防治。
5、茶树生长季节,可选用73%克螨特1500—20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4000倍液喷雾。克螨特对茶树嫩芽叶易产生药害,使用时应注意稀释浓度,以大容量喷雾为宜。
6、对平均每叶有茶橙瘿螨22头以上的茶园,可选用99%矿物油进行全面喷药防治。 3、 咖啡小爪螨(茶红蜘蛛)
图-咖啡小爪螨(茶红蜘蛛)及为害症状
3.1形态特征
成螨。雌螨宽椭圆形,长0.4-0.5mm,宽约0.28mm,红色,后半暗红至紫褐;背隆起,有4纵列白毛。各6-7根,共26根。毛较粗壮,末端尖细,毛长﹥毛间横距;须肢端口器顶端方形。雄螨菱形,长约0.41mm,宽约0.24mm,深红色;阳具端向腹面直角弯曲,端部渐窄,顶圆钝。
3.2为害特点
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显暗红色斑,失去光泽。露水未干时表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
3.3发生规律
茶红蜘蛛一年发生10—20代,4月份随温度上升,虫口密度逐渐增大;春季和秋后气温适合茶红蜘蛛生长发育,5月此虫严重危害。干旱少雨季节,有利于此虫的发生。
3.4防治措施
1、在茶园正常种植生产过程中,喷施150~200倍液的碳源肥对茶红蜘蛛有很好的触杀效果,属于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措施。
2、其他措施可参考茶橙瘿螨。 4 、茶毛虫
图-茶毛虫及为害症状
4.1形态特征
成虫期体长约6-13毫米,翅展约20-35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娥稍小, 夷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
4.2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多栖息在茶树中下部成叶背面取食下表皮及叶肉,2龄后食成孔洞或缺刻,4龄后进入暴食期严重发生时也可使成片茶园光秃。
4.3发生规律
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6-7龄,具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4.4防治措施
1、茶毛虫成虫有趋光性,抓住1~2代成虫出现前期(6月和8月上旬)茶园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2、人工捕抓,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摘除越冬卵块,并保护寄生峰,捕杀幼虫。 3、利用茶毛虫3龄前幼虫群集性强的特点,在中下部老叶背面取食成淡黄色半透膜,目标明显。可在晴天早、晚或阴天、细雨天,当幼虫群聚取食时,人工采除幼龄群聚为害的虫叶,就地踩死,或用洗衣粉(最好是无磷洗衣粉)或肥皂100~200倍液触杀虫群。
4、利用幼虫在茶树基部结茧化蛹的习性,每代化蛹期,用锄头将茶树基部培土,并压紧,阻止成虫羽化。
5、茶毛虫成虫性引诱很强,可用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蛾,田间使用量为每公顷30个诱芯,全年连续使用2~3次即可,以降低交配率,减少下代虫口量。
6、茶园养鸡。
7、勤观察,茶毛虫幼虫虫龄越大越难防治,应抓住孵化初期这一关键时期防治。使用除虫菊素稀释500倍、苦参碱稀释800倍喷雾;可与Bt制剂混用;在茶毛虫低龄幼虫期,喷施1亿PIB/mL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收集染病虫尸,稀释1000倍,喷施在健康虫群上,扩大感染。
5、茶尺蠖
图-茶尺蠖及为害症状
5.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mm,翅展20~30mm,雄蛾较小。头部小,复眼黑色近球形,触角丝状,灰褐色。全体灰白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黑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一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具黑色小点7个。外缘及后缘有灰白色缘毛;后翅稍短,外缘生有5个黑点,缘毛灰白色。足灰白色,杂有黑色鳞片,中足胫节末端、后足中央及末端各生距一对。体形大小及体色随季节不同而异,秋季发生体形大且体色较深;翅面波纹明显。
5.2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发生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而寒力差,易受冻害。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5.3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5.4防治措施
1、保护天敌,清园灭蛹。培土杀蛹。
2、在每667㎡幼虫量超过4500头时进行化学防治。掌握在3龄前喷药,以低容量篷面喷扫为宜。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1000倍液于低龄幼虫期喷洒。
3、三代茶尺蠖防治适期在6月底7月初。可选用100亿孢子/毫升短稳杆菌悬浮剂、1万PIB/微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150克/升茚虫威乳油、240克/升虫螨腈悬浮剂等药剂进行喷施。
6、 黑刺粉虱
图-黑刺粉虱及为害症状
6.1形态特征
成虫体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上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色。
6.2为害特点
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6.3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孤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6.4防治措施
1、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力。
2、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0天、10天、5天、14天和6天。黑刺粉虱多在茶树叶背,喷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发生严重的地区在成虫盛发期也可进行防治。
3、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4、成虫有趋光性,可灯光诱杀。 7、 茶丽纹象甲
图-茶丽纹象甲及为害症状
7.1形态特征
体长6~7 mm,灰黑色,体背具有由黄绿色闪金光的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纹,腹面散生黄绿或绿色鳞毛。触角膝状,柄节较直而细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也具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有较宽的黑色横纹。
7.2为害特点
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7.3发生规律
一般树冠高大,生长良好的茶园,虫口往往较多。幼龄茶园或留养茶枝叶幼嫩,发生较严重。茶园疏松、干燥的土壤容易发生。采摘、田管等工作可帮助其传播。7~8月间,茶园耕锄、浅翻及秋末施肥深翻对初孵幼虫入土及入后的幼虫存活率影响明显。冬季低温成虫出土较迟,夏季高温对成虫寿命有明显的影响。
7.4防治措施
1、中耕灭蛹:掌握在盛蛹期,于茶丛双侧深耕土壤10 cm,对土中的虫蛹有较好的杀除效果。中耕不仅破坏了蛹的栖息环境,造成化蛹土室的破裂,使蛹机械伤亡。另外,也使部分蛹体暴露于土表,以利天敌的捕食。
2、人工捕杀:利用成虫假死性,于盛发期震动茶树,用工具(如塑薄膜)承接,
集中予以消灭。或结合中耕除草,将其落地的成虫埋入土中。
3、养鸡治虫:在有条件的茶园,结合养鸡治虫。当成虫盛发期,放鸡于茶园,在放鸡的同时,在拍击茶树蓬面,使成虫假死落地,利于鸡的捕食。
4、药剂防治:每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可选用白僵菌871菌株粉剂22.5 kg/hm2毒土施菌; 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2.5%天王星800倍或98%巴丹800倍或1.2%苦参素500倍,或与白僵菌871菌粉0.5~1.0公斤/亩混用或用5%锐劲特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8、 茶蓟马
图-茶蓟马及为害症状
8.1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8节,暗黄色,第一节灰白色,第二节与体色同,第三至第五节的基部常淡于体色,第三和第四节上有锥叉状感觉圈,第四和第五节基部均具1细小环纹。复眼暗红色。
8.2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茶树新梢嫩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至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纹,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条纹相应的叶正面稍凸起,失去光泽,后期芽梢出现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叶质僵硬变脆。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仅留芽头。
8.3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多代,无明显越冬现象,12-2月冬季仍可在嫩梢上找到成虫和若虫,成虫产卵于叶背叶肉内,若虫孵化后锉吸芽叶汁液,以2龄时取食最多。蛹在茶丛下部或近土面枯叶下。成虫活泼,善于爬动和作短距离飞行。阴凉天气或早晚在叶面活动,太阳直射时,栖息于茶树下层荫蔽处,苗圃和幼龄茶园发生较多。
8.4防治措施
1、4月下旬在地面和树干喷速灭杀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成虫上树危害。
2、5月中下旬,叶片上开始出现茶黄蓟马时,对树体喷药防治。6月中下旬喷第2次药,7月中下旬虫口密度最大时喷第3次药,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用速灭杀丁3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5%。
3、采摘灭虫。一般可结合防治小绿叶蝉进行,及时分批采摘,有助于消灭一部分卵和若虫。同时减少新叶存留时间,以恶化其营养条件,减少其发生。
4、药剂防治。于春茶结束后,施药防治。药剂可选2.5%菜喜(多杀菌素)悬浮剂500-700倍液;3%莫比朗乳油3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喷施;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进行喷洒防治均有较好效果。
9、 茶蚜
图-茶蚜及为害症状
9.1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mm,体黑褐色,具光泽,触角暗黄色,第3节具5—6个感觉圈,前翅中脉仅一分支,腹背两侧各有4个黑斑,腹管黑色长于尾片。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2mm,暗褐至黑褐色,胸腹部背面具网纹,足暗淡黄色。卵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若虫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体较小,1龄体长0.2一0.5mm,淡黄至淡棕色。
9.2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嫩梢、嫩叶汁液,被害叶多皱缩卷曲,严重时新梢不能抽出引起落果。排泄蜜露致煤污病发生。
9.3发生规律
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2月下旬气温达4℃以上时,开始孵化,3月上旬进入盛孵期,以后孤雌胎生,一代代繁衍下去,4月下旬一5月中旬出现高峰,夏季虫少,9月底至10月中旬虫口又复上升,11月中旬末代出现两性蚜,开始交配、产卵越冬。
9.4防治措施
1、及时多次分批采茶,秋季适当迟封园,减少茶蚜食料,抑制蚜害。 2、个别发生数量多、虫口密度大的茶嫩梢,可人工采除,防止茶蚜蔓延。 3、生物防治:提倡喷洒26号杀虫素50一150倍液,气温高时用低浓度,气温低时适当提高浓度。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必要时人工助迁麦田瓢虫至茶园,可有效地防治茶蚜。
4、虫口密度大或选用生物防治法需压低虫口密度时,可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2000一3000倍液,也可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5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
提倡喷洒2.5%鱼藤精300一500倍液或1.8%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B1)3000—4000倍液。
合理采摘。如5月中、下旬,6月中旬,9月中下旬,10月初的采摘可明显降低茶蚜、茶小绿叶蝉、碧蛾蜡蝉、螨等害虫的虫口密度且延长茶树的壮健年限。
实际生产经验:喷施肥皂水。 三、茶园虫害综合防治建议 1、 农业措施
1.1 清园除草合理施肥每年秋茶停采后,茶园进行全面深翻,把清理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深埋入沟中作基肥,若危害太严重,建议将杂草清理出茶园进行统一销毁。施用的有机质肥为经过堆沤的土杂肥、干鸡粪、厩肥等。通过持续使用碳源肥平衡茶树的碳氮比,促使茶树常年树势健壮;再通过秋冬季耕锄与根施传统有机肥,使茶园土壤变得疏松,通透性良好,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水保肥性提高;既增强了茶树的抗逆能力,也为茶叶优质高产创造了条件。在除草深翻和施基肥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园进行1次修剪,把鸡爪枝、病虫枝等剪除干净,将剪下的枝叶埋入沟中或集中烧毁。清园后,对茶蓬喷洒石硫合剂液1~2次并进行封园。这样能有效破坏茶小绿叶蝉等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降低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1.2 及时分批采茶发现嫩梢上有卵粒随时去除,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及时采茶,一是要适当嫩采,既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又有利于减少害虫;二是采尽秋梢,减少越冬虫害食料。
1、掌握虫情
及时防治利用成虫、若虫在早晨水未干不甚活动的习性,从4月下旬开始,在整片茶园中每隔5d随机检查100张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虫数,然后计算百叶虫口数。根据防治指标及时用药,掌握在夏茶期间百叶虫数有 5~9头,秋茶期 间为百叶虫数10~ 13头时,及时喷药防治。若虫孵化高峰期调查在为害盛期 ,摘下当季的芽(1芽带2~3叶)20个,轻轻剥开嫩梢皮,查看卵数,以卵粒基数作为依据。一般在成虫产卵高峰后的7d,即
为若虫孵化高峰期 。
3 药剂防治
3.1 植物源农药防治在幼虫低龄期适时施用植物源农药,要体现早和快。在低龄幼虫盛期用药,可采用较低浓度;在虫龄偏高时,应以高浓度为好,以增强防治效果。如生产上防治小绿叶蝉常用药剂:一是使用鱼藤酮,试验表明,7.5%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二是使用苦参碱,以 0.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较佳,但药效较缓慢,应提前3 ~ 5d施用。这两种农药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好选在阴天下午16:00后或傍晚喷药,若24h内喷施 2次则效果可达70%~85%。
3.2 化学农药防治,试验证明具有内吸性或触杀性的高效低毒农药都比较理想,如 3% 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1500倍液,25%联苯菊酯 2000倍液等,上述农药可任选1种在茶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前使用,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 物理防治
4.1 利用黄色粘虫板 (纸)诱杀 如根据小绿叶蝉的趋黄色特点,将黄板涂上环保专用胶,黄板悬挂高于茶树顶梢 20cm左右。当该虫跳跃撞击黄板时,将其粘住致死,从而减少田间虫口基数。黄板诱杀属于无害化防治,能较好控制该虫的为害。
4.2 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如在害虫发生期,每 1000m 用杀虫灯1盏,针对茶小绿叶蝉只能短距离跳跃的特点,灯的高度以高出茶树顶梢 20~30 cm为宜。频振式杀虫灯在山地茶园上对该虫诱杀效果突出。
4.3 信息素引诱控制 如利用茶小绿叶蝉信息素进行引诱控制,具有敏感性高、使用方便、不会伤害天敌等优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