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07-04T11:26:40.18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4期 作者: 杨文华
[导读] 语文教学, 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 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 具有读、 写、听、 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 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 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 具有读、 写、听、 说的能力。但是,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 语言文字教学上, 因而成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现在, 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 基础性上来, 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 转变、 更新教学观念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发展智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 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 “特有任务” 和 “共有任务”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 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工具。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2 探索、 总结语言教学基本规律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钢所规定的字词的音、 形、 义, 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 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 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 “把” 字句与 “被” 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 反问句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 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 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 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 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 理解能力、 组织能力、 表达能力等, 都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 加强语言因素分析, 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 如何梳理归类, 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 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 但如何理解、 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 如何使大纲的要求再细化更易操作, 便有待同行的探讨。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 美育等的关系语文课是语言课, 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 要因文悟道。寓鉴赏、 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 让学生感受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 这些都应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 应是潜移默化的, 不是孤立的, 更非牵强的, 或随意延伸的。 4 改进教法,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 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 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 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 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 知识是教不尽的, 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重吟诵, 重语感,重表达, 提倡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 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感受, 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 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 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叶圣陶曾经说过, 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 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任何学科, 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言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教给学生, 这是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 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新教法, 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基础性, 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这应是我们小学语言教师义不容辞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 山西省应县四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