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来源:欧得旅游网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表内乘法(一) 4.表内除法(一) 5.厘米和米 6.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7.观察物体 8.期末复习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与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并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认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经历连加的过程,学会使用简单的乘法,能够背诵并运用1~6的乘法口诀,并初步学习乘法与减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5.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6. 进一步学习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7.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8. 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 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问题可以 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 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 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 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六、进度安排

教学时间安排 单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元 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法 时间 时 次 9.2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重点:正确计算1.100以内连加、8 1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混合运算的教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运算,理解求比学,结合现实情境— — 2 9.13 100以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一个数多(少)引入具体的计算问内的加算。 几的数是多少的题,促使学生主动法和减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实际问题的数量把口算连加、连减,法(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关系。 加减混合运算的运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难点:根据算式算顺序迁移到笔算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的特点合理、灵中来;其次,合理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活地选择笔算和安排教学活动,遵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口算方法,理解循由易到难的原一 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则,为学生自主探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少)几的数是索和选择计算方法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多少的实际问题提供足够的空间。题方法的多样性。 的数量关系。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 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 教学时间安排 单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元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方法 时间 时 次 3 9.16 - 9.20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重点:认识四边1.认识四边形的4 比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教学,利用学生的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形。 已有经验,以“便”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难点:在折、剪、为切入扣,通过观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正确拼等活动中,初察和交流,感知特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平步体会相关平征。 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面图形之间的2.认识平行四边联系。 形的教学,通过操作,在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3.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平行四用。 边形的2.使学生在折、剪、拼等活 初步认动中,初步体会相关平面图识 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二 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时间安排 单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元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方法 时间 时 次 9.23 - 11.1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重点:1.理解乘1.乘法含义的教18 4 步认识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的含义;2.熟学,要结合具体事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知记1-6的乘法口例引导学生充分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诀,并能正确、感知乘法的含义。 - 9 称,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熟练的进行相2.1-6乘法口诀的经历探索1-6的乘法口诀的应的口算;3.理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熟记1-6的乘法口诀,解求几个相同编口诀的过程,学表内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加数和的实际会编口诀的方法,法(一) 乘法;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问题的数量关理解加记忆口诀。 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乘系。 加、乘减式题。 难点:1. 理解 2.使学生在认识乘法和学习乘法的含义; 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经历根2.4和6的乘法 三 据乘法的含义解决求几个相口诀; 同数连加的和的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习惯。 教学时间安排 单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元 点 方法 时 次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重点和难点:1.除法含义的教12 10 11.4 较、分析、抽象等学习活动的理解除法的含学,要结合具体情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义和用口诀求境,利用学生对平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商。 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 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均分的认识,逐步理解。 2. 用口诀求商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方法。 12 11.22 教学重点、难教学措施及教学课周时间 表内除确、熟练的用1-6的乘法口诀法(一) 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显示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四 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 课题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 方法 课时 周次 时间 13 11.25 11.29 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重点:认识线段,建立1厘米、1米5 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初步感受线段的的长度表象,通过 能正确地识别线段,会选择基本特征,建立看一看、比一比、 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正确而清晰的表找一找、量一量等 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象;初步建立1活动帮助学生建 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厘米、1米的长立。。 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度观念。 厘米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建立正确 和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的1厘米、1米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的长度观念、测长度,会话制定长度(限整量和估计线段获厘米)的线段,能合理估计物体的长度。 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发 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五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医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间安排 单元 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方法 时间 时 次 1.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重点:编制7、8、熟记乘法口诀,14 14 12.2 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9的乘法口诀,首先学会自己编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学会用7、8、9制口诀的方法,算表内乘、除法;知道连乘、的乘法口诀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商,并能正确、学习活动和利用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熟练的进行表多种有趣的练习能运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内乘、除法计形式,为学生创- - 16 12.20 表内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算;能运用所学造运用口诀的机法和表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知识解决一些会,促进学生记内乘法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简单的乘、除法住口诀。每部分(二) 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实际问题。 六 口诀学好后,要观察、比较、分析、抽象、难点:熟记乘法巩固医学的口概括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口诀。 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诀,把学过的口诀系统整理成表,找规律帮助记忆。 教学时间安排 单元 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方法 时间 时 次 17 12.23 - 12.31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重点:让学生初利用教室场景,4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步体会从不同引导学生有层次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的位置观察同的进行教学活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一个物体,看到动,先从前后两个位置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的形状可能是个方向观察,在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不一样的;能辨过渡到从前后左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认从某个位置右四个方位观观察物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观察的简单物察。 体 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体的形状,或能认识,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根据看到的形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状正确判断观和空间观念。 察者的位置。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难点:能判断从七 观察、比较、想象和判断等左、有两个方位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看到的视图。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 的兴趣。 教学时间安排 单元 课 题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措施及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课周方法 时间 时 次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能熟记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能正确地口算简单的乘加、乘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式题;期末复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乘加、习 八 乘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培养运算能力。 2.使学生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正确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能联系加、 减的含义,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进一步感受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能用厘米和米作单位 测量、估计物体获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限整理米)的线段;能正确区分从前、后、左、右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的视图,培养借助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回归整理、练习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