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旅游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马慧琴,李优锋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12) 【摘 要】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2)05—0238—02 发展需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是为开发服务的。规划是评价旅游 资源固有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否具有开发价值,是否能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旅游资源的 开发利用,不仅应建立在对其科学的认识和内涵的准确把握上, 更重要的是针对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提供解决办 法。 满足市场要求,从而进行市场定位、确立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 又是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市场调研、资 源评价、远景分析以及设计建设规划等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是 中国旅游业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经 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作为其发展先决条 件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仍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 及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不相匹配。 1、资源开发的总体力度不够,难以满足潜力巨大的国际国 以目前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为约束条件,与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系统工程。规划是否合理、是否与 长远发展相统一,将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而我国诸 多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规划理念较弱。我国旅游业的 内旅游市场需求。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 发展战略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国家整体的发展规划和目 标,是各级地方政府规划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所以,旅游资源 的规划既要与国家的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要与区域经济中产业 结构相协调,还要与旅游业自身行业发展所具备的内部条件相 一样,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其独有的东方神韵一直强烈的吸引着中 外游客。但我国对旅游资源的投资与开发还很不够,与旅游业 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其主要原因在于:(1)资金投入不足,技 术力量跟不上。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 行的。由于旅游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开发前期需 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的资金有限,虽有不少企业投资旅游资源 致。可现实情况是,在我国许多地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过 程中.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从而导致 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 调.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出现。 (2)规划开发前期对大市场环境缺乏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旅游业由于外部环境的波动性大和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强,其 规划开发就要对当前和未来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做出细致的调研 分析。而旅游资源自身所拥有的独特性、垄断性则是旅游资源、 旅游产品最核心的开发点。但在我国许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 的开发,但大多是银行贷款,而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收益又只有很 少一部分用来再投入,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再开发循环速度缓 慢。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些技术方法和开发手段 还不能达到有效地保护原有的旅游资源,甚至存在着破坏性的 开发。致使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力度和广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 )相关产业发展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业是一个关联 性很强的产业,资源开发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较多。在许多 地方,相关产业发展还难以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 中.既缺乏对其自身特色与现有市场中其它已开发的资源优势 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也不能确立整体的核心吸引力和发挥资源 发展环境。配套设施不完善使旅游者在交通、住宿、饮食、娱乐、 购物这几个方面不能满足其在旅游过程中的有效需求,留不住 游客。 2、规划的不合理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 的固有功能及潜在效应,重复建设现象层出不穷。这样既缺乏 竞争上的优势,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同时也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极 大浪费。 (3)缺乏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旅游资源 【收稿日期】2002—07—05 【作者简介】马慧琴(1955一).女.山西芮城人.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优锋(1980一)男。陕西户县人.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99 级学生。 2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规划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 力的旅游资源却鲜为人知。这一方面造成对部分旅游资源过度 用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实现旅游资源规划的合理布局和综合 效应最大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而我国 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还不成熟,从事这方面的人 利用,产生超负荷容量压力,给当地生态、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 响;另一方面又使得一些旅游地门庭冷落、效益不佳,原因是: (1)缺乏知名旅游品牌。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品牌已成 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缺乏有力的品牌,竞争力则难以得到根本 性提高。旅游资源也同样如此。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旅游资源 极为丰富,所拥有的品位也较高,但没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美 誉度,难以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2)对现代化营 员大多是相关学科人员的转向研究,结果在某些地区的旅游资 源规划开发过程中,由于对相关领域研究不深不广,导致旅游资 源的盲目、过度开发,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3,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足,致使 旅游资源吸引力逐渐降低。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既是市场客观的要求,又是旅游业提升自身品位得以发展的内 销手段的应用较少。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化、信息化竞争已成为 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而在我国目前的旅游 在需要。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市场营销中,利用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增加旅游者信息量,拓 处景点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富文化底蕴的维 宽旅游者信息渠道进而占领市场的信息竞争发展缓慢。许多旅 系,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又是一项 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因 此,依托旅游资源自身,深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既可增加旅游 资源新的吸引点,又可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为旅游业创造 竞争优势。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 求,理应以新的理念创造新的旅游产品。而我国目前旅游资源 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对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缺乏 吸引力,这表现在以下两点:(1)缺乏创新精神。旅游业的发展 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当前在我国旅游资源 开发过程中,不仅缺乏对现有资源内在的、传统的开发创新,还 缺乏对潜在的、稀有的旅游资源的探求。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 资源开发各异的旅游产品,从而难以留住游客,延长旅游时间, 以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旅游地与旅游者“双赢”的 目的,这是目前市场缺乏创造力的具体表现。(2)开发明显滞 后。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个性决定了旅游者需求的多 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旅游者在不同时期内的旅游 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旅游者要求市场的变化快于潜意识 中对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当前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 有达到这一市场要求,赶不上旅游者需求的变化速度。因此旅 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显得异常滞后,难以满足旅游者 的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 4.对潜在的和现有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新一轮的旅游资 源开发和利用得不到保证。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物 质空间,对于大多数的旅游资源而言,都处于相对脆弱的生态环 境中。具体地说:(1)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日渐严重。人类的 社会活动正在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极大的威胁,一方面对旅游生 态环境破坏的行为频频发生,对旅游生态和旅游形象带来了严 重的损害;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律不健全,没有专门的 机构来监督和执行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致使一些盲目开发、破坏 性开发经常出现。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进而造成旅游资 源开发的恶性循环。(2)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衰 退。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吸引力就在于它所具有的 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旅游资源商品化的今天,许多具有民族 特色的文化传统精华,在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其特有的民族色彩 也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那些还未被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也 在人们追求物质化生活方式的同时,而被逐渐遗忘和失传。 5.对现有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经济效益低下。我国一些 著名的旅游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但有些极具价值和魅 游资源出现了“闺在深山中,无人来问津”的现象。对现代化营 销方式和手段运用较少,旅游市场的扩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受 到了限制。(3)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目光。我国旅游企业小而 多、多而散、散而弱,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只希望在短期内获 得投资回报,宁愿在初期投入大量资金,不愿在战略性目标规划 中多花一分,这就使许多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缺乏长远发展 的内在优势。 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 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旅游资源。 1.整体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即由政府主导制 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系 统的最佳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谋求可持 续性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依据地区资源特色,实现区域 内的资源整合,加快旅游业发展。 2.多方筹措资金,科学合理地对现有的旅游资源递进开发, 对潜在旅游资源创意开发。首先,利用现代化资本融资市场,多 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快基础设 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由相关产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 进相关产业发展。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和潜在旅游 资源的保护,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发 项目中增设具有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项目,加强环境监管。最 后,挖掘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潜力,扩大其吸引力、影响力。 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和更新换代步伐,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感性 化消费需求。 3.树立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宣 传促销活动。利用现代公关活动和方式,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声誉,特别是加强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民族文 化特色宣传,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利用信息导 向功能,对国内旅游者进行科学的引导,协调各旅游区的关系, 减轻由于部分旅游地超容量接待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在不 丧失客源的情况下,增加那些具有一定吸引力而鲜为人知的旅 游区的经济收益,实现各旅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4.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抓住市场机 遇,以旅游促经济发展。为此,可利用网络时代的资源优势。由 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发多功能性的旅游预定系统, 建设专门的旅游网站,拓宽信息宣传面,以丰富多样的信息为旅 游者的旅游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同时以旅游经(下转第278页) 2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握时机有很大启示。 这些程序与步骤是: 四、竞争精神 市场和竞争是孪生子。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在市场 经济中。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竞争。正因为有竞争,有弱肉强 食。有优胜劣汰,才给企业家一种压力,企业家才要冒险,才敢冒 第一,必须确定是否存在风险,也就是在选择一个备选方案 时是否存在可能的损失。 第二,结合本公司的决策和目标,对选择进行评估。 第三,阐明方案,在风险与分司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要考察 险;正因为有竞争,才给企业家施展才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 地,使企业家通过创新,为企业创造出巨额财富。 所有的方案。并加以详尽地说明,依此来评估这些方案的所需的 费用及代价。 当今世界500家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其他国家从事 经营活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树立 全球竞争意识,敢于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同时,企业家必须善用竞争术、巧用竞争术,使企业在竞争中求 生存。 第四,搜集信息和权衡方案。广泛地搜集和大量地占有信 息,可以对每一个方案可能的得与失做出恰当的评估,对各种情 况下的市场需求做出预测。 第五,分析怎样减少风险。 五、诚信精神 企业家代表着他所服务的企业,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单位对 社会的一切责任是要通过企业家来实现和表达的,于是,社会责 任感就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良知所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 志,是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注重信誉,增强社会责任是企业参 与经济全球化的必备素质,也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靠损人利己而取胜已不再可能,而且也不再 第六,确定方案后尽可能地制定实施计划。 三、科学精神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过去的财富是 从土地里长出来的,那么今天的财富则是从人的头脑里长出来 的。无庸置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智商已经成为社会 的主要财富。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企业家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精 神,方能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于 商场。 可取。现代市场经济讲求互惠互利,即“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 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存;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那 种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的做法将为人们所不耻,必将受到市 场的惩罚。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现代企业 家必须以博大的情怀,广阔的胸襟。高尚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 开展经营。 【参考文献】 [1]郑光远.回报社会【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经济学家纳克斯-罗斯托和加尔布雷斯等人通过分析,将企 业家在历史上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最早富于首创精神、敢冒风 险的创业者;第二代是最早进行大规模经营、有能力建立一个庞 大的经济王国的铁路大王、钢铁大王之类的企业家;第三代是把 经济当作一种管理事业来对待的有效率的专业经理,他们是现 代企业家。很明显,一代一代企业家所具有的精神都打上了时 代的烙印。如果说早期的企业家的成功与他们受教育程度、与 【2]翟锦程.求知超越【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梅新育,张仲粱,张建 科学知识的武装程度无显著关系,而主要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 生.迎接挑战【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精神的话,那么,今天的企业家则更多地需要科学精神。所谓科 【3]陈锦华.经济全坏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J].企业管理,2001, (5). 学精神是指企业家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思维去思考他们所接 触到的一切,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他所从事的事业,以科学的方 法去具体处理他的事务等。 (上接第239页)济的强大驱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 而达到对旅游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5.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 养机制,特别是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方面高素质、高层次 人才的综合培养,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责任编辑:x校对:R) 【2]娆作为.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J].旅游管理,2001,(5). 【3]谢春山.旅游文化一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旅游 管理,2001,(5). 【4]张俊霞.网络环境下旅游业信息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旅游管 理,2001,(5). (责任编辑:x校对:L J 2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