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企业文化) ②、中观:市场制度。(股市)
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标的物产权)
(2)视角:经济学视角——效率.(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 (3)方法:两种方法
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 交易成本
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
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 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 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2)完全信息:现实-—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3)完全竞争:现实中长出现套牢的情况,然后据以讹诈租金,承担投资失败风险。 假设:即时交易——实际:延时交易
专用资本投资:时间专用化,场所专用化,设备专用化,人力资本专用化。
(4)机会主义人:(斯密的假设)卖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赚钱,利用机会盈利。 而现在多采用经纪人假设。
以上四个条件任何一个不具备,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讲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新界定。
1、产权不是人队伍的关系,而是由人对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界定。
1、界定:产权归谁所有。
2、维持:①、法律:国家强制力维持,交易成本太高。
②、习俗:约定俗成的礼俗,个人势力(中国常见)。道德&集体放逐。 3、分割、弱化: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割,可能是受法律或习俗的影响。 (刚开始有电视时,人们串门共同享用)
三、产权界定维持与科斯定理。
1、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的影响是中性的.(产权判给谁都可以,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购买)不符合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 2、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如何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是有影响的.(出售放漫天要价,增加了额外成本。)
3、第三定理:产权的界定和维持也是需要耗费交易成本的。
四、产权的几种形式.(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集体产权/公权、无主产权) 1、私有产权:排他性产权。应当私有化—-激发所有者保护. 2、俱乐部产权(某些称集体产权):典型例子,合作社(西方)。
俱乐部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发达国家政治上保护农民的一种形式. 与我国公社的不同:
①、为满足公共需求,为自我服务。
②、出现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将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制定价格,但农业原料高价。农业利益压低,工业利润增加,实现工业化。 ③、西方:自主参加,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 中国:强制参与,号称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第五讲 宏观制度供给(产权制度&政治政权)
一、宏观制度的供给。(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位一体) 1、产权:产权的保护和维持是否有效—-长期增长的关键。
2、国家怎样供给产权:并不是100%供给.国家是统治者、经纪人,有私人,选择对其最有,追求统治者利益最大化。收益-成本。
收益:产权很好地保护、界定、维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粮食产量上升,总产值上升,国家的税收增加.
成本:界定成本、测量成本、被统治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的替代者(统治阶级太压榨,可能被推翻。)
3、古希腊:民主制的受益者仅限于少数贵族,产权保护在与征战,是关键,需要军事技术、铠甲,但但是铁很贵,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铠甲武器,为国家做贡献才有资格参与民主. 4、16-18世纪几个民族国家的兴衰:产权保护不通,各国发展不同. (1)西班牙:保护新型资产阶级做得不好。 新经济兴起,王室财政三大来源:
①、哥伦布在拉美地区获得的海外财源:最大来源。
②、附属国荷兰:西班牙为荷兰运输必经之地,也因此商业发达。 ③、国内:农民、牧民、新型资产阶级税收。 出现问题:
①、农民牧民有冲突:牧羊会吃小麦.因为牧民缴税多,西班牙国王偏袒牧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结果,没有保护农业,牧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科斯:农业强大是很重要的基础。总体看:提供商品;粮食产量增加。) ②、国王权利增大,新型资产阶级软弱。 ③、附属国造反,贸易之路被阻断.
结果:国家还不起债,杀债主,信用下降,商人离开.
(2)法国:国王和贵族之间不和,国王打仗,从贵族身上搜集资金,赢了,国王强大。对贵族金银保护,对城市手工业进行保护。 (3)英国:
改革前:财力并不雄厚,财富多集中在贵族和行会手中,新型资产阶级表现为毛呢包买商与农户的结合,拿到订单外包给农民,但会妨碍行会利益。行会向国王寻求保护,国家交给郡长,郡长拿不到工资便不管,农民继续壮大。
改革:羊毛出自羊,养羊需要草地,引发圈地运动,将贵族产权收回重新明细,贵族商业化,英国资产阶级化,而农民被赶走,流离失所,城市出现大批廉价打工者。
二、宏观制度的变迁。
1、起点:制度均衡。不完美但无反对、.
原因:是由于各方利益主题基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算计,认为现行制度的变迁(改良/)是不合算的.既定体系内部系统稳定。
2、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外生因素,天灾、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发现、原油资源枯竭等. 3、古希腊制度的变迁 (1)奴隶制--农奴制。
①、原因:军事技术的扩散,主要靠罗马军团(后被日耳曼参与并占据)。
②、过程:水运成本最低,因为取道地中海,推进了欧洲、北非、西亚的贸易.古罗马统一大市场后,开始了为了贸易的生产,在种植园、矿山和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使用奴隶,但监控成本高(集中方便监控)。战事吃紧后,财政负担加重,内附国不再纳贡,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破灭.经过日耳曼的冲击,商业崩溃,农业幸存,此时奴隶制不再合适,改为农奴制。 农奴制VS资本主义:
农奴与农奴主,是人身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工厂主,是自由雇佣关系。 (2)13世纪:
①、农奴制时,有劳役地租(种得的粮食上交)和徭役地租两种形式。 农奴对于贵族的人身依附性很强。
②、殖民开始后,贵族主要依靠好吸引其他庄园的农奴逃来自己的庄园,原本的两种地租形式逐渐废除,改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农奴的人身自由也得到缓解. (3)14世纪:
11-15世纪,欧洲发生严重天灾,十字军东征带来黑死病,劳动力因此大大减少,经济规模收缩,但货币发行量不变,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值钱,货币地租不够,后退到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形式。对此,东欧加强管制;西欧则自由放任,允许两种选择同时存在。
三、意识形态:文化道德、理念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纪人。 权力压迫—-口服心不服;权威-—心悦而诚服之.
第六讲 市场制度
西方:认为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需要认为构建.首先要消除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大,市场机制就无法展开。
柠檬市场(旧的、二手货的、有瑕疵的):
①、优点:每一次旧货买卖,完成一次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②、缺陷:信息不对称。卖主会隐瞒哪里有毛病,买方则全面压价。地域5W不卖——买主买到只值2。5W—-卖2.5W——低于2。5W才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消失。 小企业贷款:风险&利益。
银行需要做调研,花与大企业一样的本钱,但利益较少,提高风险溢价,小统一10%,风险低于10%的退出,中高风险的企业存留。同样,银行再次提高,更高风险的企业才承担得起。
1、品牌:人为市场构建的一种。品牌拥有者会精心维护信用,节约交易时检验鉴定的成本。 2、索赔制度:召回、说明书——信息透明。
3、特殊契约:分成——书作者&出版商. 4、连锁店:节约寻找的成本.
5、合作社:强势群体or弱势群体、俱乐部.
6、纵向一体化:海鲜(交易成本高)-—一体化公司涉及捕捞、运输、营销.
7、中间组织(NGO):行业协会。适度竞争(以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联合垄断)对市场有益,可节省交易成本. 行业协会分类:①、工人之间:同一个工业、工种.(英法) ②、资本家之间:联合购买,卡特尔。 ③、置业者:医生、律师、农业。 作用:提高进入门槛,维护有序竞争。 美国:医生、律师行业协会。
①、医生、律师赚钱多、工资高,因此许多人考取执照,工资长期必然降低。协会通过延长考取执照的时间、执照数量、规定固定学校,控制执照供给的数量,从而维持整个行业的高利润. ②、若完全竞争,大家都规矩做事就得不到利润,最终都会欺骗。 ③、如果无门槛:
a、西方:靠宗教制约。中世纪时期,行规靠道德约束,实行民主选举.
b、中国:商帮。同一行业的不同商帮相互竞争,直至其中一个垮掉(倾销)。商帮内部讲义气,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规矩,会遭到集体放逐. 自由放任
①、18—19世纪,英、法、德、美:小,大社会,不干预市场,尽可能保障私人和自由,打破,与行会相悖。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衍生出大量垄断企业。
③、社会主义出现,主张反垄断,又回到自由放任,大量小企业。 ④、20世纪初,出现问题,过度竞争(尤其当代中国),导致欺骗、假冒伪劣.
第七讲 企业理论
一、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1、科斯:大型科层制企业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
2、威廉姆森:套牢。交易成本的存在,下游采购上游产品容易套牢,因为有各种形式的专有资产投资,无法转卖,只能被迫接受压价。
3、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也存在交易成本.
二、《微观经济学》中,企业内部组织是个黑箱,把人等看做生产要素,无视生产过程.
三、团队理论。
1、阿尔钦&德姆塞茨:为解决小企业劳动雇佣关系问题。 2、理论内容:
①、任务不可分性。(之前的理论都假设任务可分为n道工序) ②、贡献与报酬无法一一对应。(量化处理) ③、搭便车问题。(假设每个人自己最大化)
收益10000/10 = R1 = 1000,努力500,π1 = R1–C1 = 500。 一个人偷懒,R2 = 9000/10 = 900,C2 = 0,π2 = 900. ④、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⑤、监控,来控制搭便车现象。(看起来很有效) ⑥、监控成本问题。
⑦、二级搭便车。(谁来管)
⑧、提出“剩余索取权\"+“监控权”,两权合一:谁对利润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有动力监控。监控做得越好,利润越高。(历史上以及现当代绝大多数历史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两权合一是家族企业所具有的特征)
四、代理理论.
若家族企业是有优势的,那么怎么解释(美国)大量上市公司。 两权分离:管理层,CEO:董事会董事长,执行董事。 股东群体:广大股民.
1、把企业分成一个委托—代理链条,股东具有剩余索取权,但不能行驶控制权(经营决策)。 原因:①、人数太多,没有效率。
②、股东主动放弃经营、监控权.(占有股份太少,不值得) ③、-—没有能力&精力.
股东(委托人)授权给高管(代理人&委托人)—-分解管理任务--中低层管理者(代理人&委托人)——员工(代理人)。
2、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 ①、委托人监控的成本。(钱、时间、精力、物力、财力) ②、代理人的证明成本. ③、监控不训的成本。
3、有效扼制两权分离条件下代理成本的机制: ①、公司治理机制.
②、劳动契约理论: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五、公司治理机制. 三大成功模式:
①、美国模式:所有前英联邦国家,加拿大、北美、澳、英等。
②、德国模式:德语区、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瑞士、芬兰等。 ③、日本模式。
(一)美国模式——市场化的制度。
1、经济学观点:用脚投票(哪里好就到哪里去)。
(1)美国上市公司特点:股东与公司是一种“市场关系\",而不是“长期拥有关系”。 后者——看得见的手治理;前者——股东能用股票买卖实施治理。
(2)假设公司CEO不尽心治理,利润下降,分红变少,股民抛股,股价下跌,导致向银行借款难度增加,经营难度增加,最终招致恶意收购,把原有CEO解雇。 —-观点不靠谱。原因:
①、严重搭便车:恶意收购人收购少部分(10%)的股票,股价上涨后,很大部分收益为其他股东所有,因此只有股价极低才可能进行恶意收购。
②、收购成本很高:有人在收购时高价卖出,成本增加。 ③、收到公司高管贿赂的阻击:收购前,高价回购股票。 ④、高管交叉持股阻击。 ⑤、恶意收购本身有风险.
——依靠恶意收购人收购公司成立的经济学观点存在很大问题。 恶意收购人为什么“恶”?
对现有CEO不友善;裁员;为搞好财务状况,会砍掉长期的工程投资. 2、法律观点:①、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②、注册会计师制度. ③、董事制度。 ④、证券评估。
董事会:执行董事——高管,掌管企业经营工作。 董事-—监事会,社会人士,无职位、无工资
代表广大股民(消费者、银行)利益对执行董事进行监督. (二)德国模式—-民主的共同体. 1、监事会——治理的权力中心.
股东—-参与制,25代表,13个股东代表,12个工人代表.名分上讲,企业是股东的.
2、监事会之上——董事会.股东代表由若干家大银行构成,不仅自身持有股票,并代表恰好也为股东的客户投票。股权结构——若干家大银行联合持股.
美国近至银行蚩尤公司股票,钢铁大王卡耐基自己开银行,能调动更多资金,导致金融寡头垄断。
3、监事会之下--经理办公室。 4、经理办公室之下—-工人。
5、企业的所有者:由银行代理的储户(太间接)。
6、遇到问题,监事会协商解决,最后投票决定——民主的体现。
美国模式VS德国模式。
1、美国——市场化,企业追求短期的利益。工人、企业家、股东以市场交易形式合作。 具体表现:①、股民用脚投票,短期持有股票。 ②、短期红利至上。
③、工人是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 2、德国——共同体,追求长期化。
(1)长期化-—德国模式的第二特点:①、合作伙伴长期关系.
②、银行意见可以直接表达(用看得见的手参与从而产生长期互动)。 (2)特点:①、股东不轻易抛股,股市不活跃。 ②、不追求短期红利,着眼于长期投资。
③、工人流动性小。70%初中到中专的学历,中专通过工会与公司有约定(技术学校根据公司需求培养定向人才).公司给工人在企业有长期的晋升阶梯.
(三)日本模式——演化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主要特点:交叉持股、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团队生产。
1、交叉持股:A&B&C,A持有BC的股票,B持有AC的股票,C持有AB的股票. ABC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外来人不能控制. ①、公司所有人:控股股东。
②、实际控制权:本公司的高管(尽管不是股东)。 ③、分红很低,只比银行存款高出一点风险溢价。 公司的盈利波动不影响分工,股票年换手率很低。 2、终身雇佣:
①、中国-—计划经济时,国有企业终身雇佣.
日本——中专or大学生毕业后,知道退休,只有一份工作。(默契契约)
②、措施:为保证终身雇佣,订单不总是,先牺牲外包厂,再牺牲临时工,正社员3人活5人干,最坏集体降薪. ③、原因:阻止技术工人流动.工人紧缺流动性高,因为技术舶来。 —-针对日本特定劳动市场形势。 3、年功工资
①、工资总体趋势:从低到高,轻中老。中年人能力最高,但老年人工资最高。
②、整体特色:企业一家,全体正社员共同体.成员的个人关系和阻止的决策主权,西方靠民主和法治维护,日本靠家族关系维持,讲究礼法. ④、经济繁荣:对公司有利.
经济衰退:对公司无益,专砍之前承诺年功工资高的,但会违背其核心经营理念. 4、团队生产:每个人的岗位责任模糊。 长子继承制.
①、长子——继承权。继承的不是所有权,而是控制权,严格控制各房消费支出. (真正所有人是整个家族,祖先和后代.) 二、三、四—-经理权。
长子才能不行——赘子制(养子)。
②、为什么宁愿选择赘子也不愿传其他继承人?
为求家业永续。古代社会人口(纵向)流动性低(无对外侵略or被占领),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难得,因此日本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家业永续。
③、劳方来源:丁稚制度—-收留学徒,不断淘汰,不断晋升,升到最高为高级经理(中国的家臣),死后葬于家族。
5、日本模式的发展历程:1853年前,商号企业一家;1853-1900,国企;1900—1945,美式市场化,高流动性&市场工资(按劳、按技能分配);1945至今,现代企业一家。 (1)大企业提倡温情主义,现代化工业实现商号企业一家。 正互惠: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互惠在一定规则下) 负互惠:如相互憎恨,互惠的倒错式表现. (2)年功工资在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 ①、身份分等:近代日本严格分等。(美国:职业高度市场化,职业说明家境;日本:按公司分等,公司内部实行轮岗制且整体工资水平一致.) ②、报酬——工资;待遇——福利.
③、出现功利主义:年功工资有用即用,无用废除. ④、口惠而实不至:工人报复,效率下降。
(3)二战后,麦克•阿瑟时期:人民接管企业:股票扩散(人民资本主义);工会发生作用.
(4)直至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扶持权贵(管理方)来钳制苏中,但并未打压工会,日本模式改进为现代版企业一家。(外因:理念改变)
第八讲 劳动契约理论(劳资关系治理)
一、监控—-劳动投入(阿尔钦、德姆塞茨)
1、道理:比较适用于信息不对称or对称性不强(代理成本低)的工作场景。 2、特点:①、工厂内部稳定的生产环境。(重复劳动)--适于监控。 ②、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使用增多)。(麦当劳) ③、基层管理者既是最优秀的生产者。
二、劳动产出指标与报酬有关--激励。 1、计件工资制:激励相容,利益一致.
局限性:①、多任务性:质量&成本。应当多快好省地生产,但计件工资容易导致“挤出效应\":没有工计件工资时,工人会凭良心保证质量,节约成本;一旦实行,工人可能只追求数量,产品质量降低。 ②、工件率的谈判问题。 ③、给工件计费有人事成本。(非常高) 2、业绩奖金制:按团队.
局限性:①、所有计件工资的缺陷.
②、转移定价(上游部门与下游部门发生交易)——导致部门间利益纠纷,妨害整体协作,长期运营。
③、定业绩,需要虚拟核算体系,需要明确的指标,但灰色区域由于推诿,无人负责。另外,指标往往是短期化的,长期的东西不容易定指标。
3、锦标赛制:不规定具体业绩指标,看相对表现好坏。表现好——科长。 局限性,激励一人,打击一片。 ①、所同事之间相互敌对.
②、非正式组织(会对正式组织起到负面牵制作用)。 ③、到一定层级之后,不再形成激励.
三、自维持契约理论。
1、效率工资:福特汽车——表现好,工资高 ①、理论支撑:无限重复博弈。
②、假设:工人在市场工资下,生产函数没有充分发挥。
③、原因:工人估计到被高工资雇佣的长期收益而不敢与进行短期投机,选择留在企业拿高工资而不会选择跳槽等.
2、多重均衡:具体在均衡的哪个位置取决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潜规则系统构成,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什么待遇低,因为工人不努力;为什么待遇高,因为工人努力。
3、《演化经济学》:英国,霍奇逊。 ①、最优化: 传统-—存在最优。
演化:存在多个极值点,因为“近视眼\",只看得到近的,未必追求最优.
②、基因:人不是经纪人,而是受文化惯例、常规影响的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惯例、常规:不能打破,因为可能会受到歧视或抵制。——制度的惰性。 第九讲 自利与利他
一、实验经济学——李彬,产生于1950年。
1、利他: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会因为理他、公平等放弃自利。这样的做法不是理性的。 2、最后通牒游戏:有100美元,每组(A1,B1),(A2,B2),(A3,B3)……
若A为理性经纪人,应拿100,B得到0。但实际结果可能是5:5,7:3,8:2,A往往在追求一种公平感。①、50,50;②、60,40;③、70,30;④、80,20;⑤、90;10。作为理性经纪人,A一定会选⑤,但世纪上往往有很多人选1234等,为了实现正义,宁愿放弃自利。随着利益诱惑的不断变化,公平感不会有太大变化。
二、阿克洛夫——工资部分的礼物交换。
1、①、1920年代,公共事业公司(电力公司)的女工,抄电表: ②、报酬——固定工资。指标100,少于100,批评开除。 ③、结果:平均多抄17。7%.
④、原因:工人有良心,有基本的道德伦理.按规定,少抄会被批评乃至开除,但实际只被轻微责怪(考虑各种意外情况),这种责怪被认为是管理方对女工的宽容.因此女工会进行报答,对管理方进行回报,从而打破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⑤、结论:人是自利的,但是这种自利会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三、还原法(张维迎)—-微观中无限重复博弈。 1、利他是为了更大的自利。(厂商讲诚信)
2、反例:给门童小费。还原法认为原因是如果不给,下次就不会好好服务。 但是:客人可能不会再来;下次门童可能换了.
四、加偏好法--《家庭经济学》加里•克尔(一个理论必须有局限性).
1、仅仅以自利为参数是不够的,应加上其他参数,通过不断加偏好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2、偏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五、格兰诺维特-—嵌入性。
人肯定是自利的,但对自利的追求被嵌入一定的社会理念之中.
①、经济学:自由选择.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完全不收社会观念的约束,追求自利最大化。过度自由化,错误. ②、社会学:人性是既定社会观念的奴隶。错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