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对策探讨
摘 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对策:(1)构建农民与县级政府沟通的多种渠道,定期进行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准确把握农民的期望要求;(2)将感知到的农民期望转化为政府管理的质量标准;(3)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控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管理质量;(4)加强县级政府行政文化建设,培养公务员良好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服务型政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针对目前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的现状,大力改进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显得异常重要而迫切。
一、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公共服务,下面笔者依据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作一评述:
(1)从农村基础设施来看,交通、电力、通信条件有较大改善,但饮用水等农村卫生设施仍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问题。2006年末,全国9.6%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46.1%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全国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电,81.1%的乡镇有邮电所,88.4%的乡镇有储蓄所,11.7%的乡镇有公园,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调查中有10.3%的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全国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48.6%的住户使用管道水,但只有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
20.6%的村完成改厕。
(2)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较大问题,文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2006年末,全国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但是只有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2007年,全国参保农民工3966万人,较上年增加1429万人;有345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1859万人;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积受益2.6亿人次。全年城市医疗救助
4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2%;农村医疗救助603万人次,增长150.1%;民政部门资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306万人次。①
(3)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为异地就业,且以第三产业为主。2006年末,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占27.6%,在县外从业的劳动力占80.8%,其中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
(4)初步形成信息发布平台。县级政府信息发布平台除了常见的纸质文件外,还有有线电视网、农村有线广播、墙报、政府网站等形式。2006年末,97.6%的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5)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强烈。2007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完成了一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入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农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首先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子女上学难、费用高问题,提高收入问题。其次为养老、就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再次为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治安、职业技能培训、农业信息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补偿、乡村脏乱差治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生产经营及生活环境的公共服务。目前,农民对各级政府出台和实施的惠农政策满意度依次为: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为86.5%,对县乡级基层政府的满意度为51.8%。
二、提高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建议
1.构建公众与县级政府沟通的多种渠道,准确把握公民的期望要求
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做好公共服务的前提。目前农民缺乏利益和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参政议政意识不强,人大代表比例较低,而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又不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加之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农民急需的实用农业技术和信息,而现在许多支农的技术却不实用,支农服务搞形式、走过场,农民不能得到真实有用的技术和服务信息。
构建政府与公民沟通的多种渠道,一是要完善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扩大农民参政议政的比例,提高其参与公共政策选择的主动性和水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二是建立以有线电视为主、通讯网络为辅的覆盖全县范围的服务信息网络,为每个村委会配置电脑,及时传达党和国家、县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公共服务信息,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三是设立主要领导接待日,加强领导与基层群众的直接沟通,正确处理农民上访等问题。四是定期对辖区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望要求,根据现实可能性和问题的紧迫性有步骤地解决农民的需求。
2.将感知到的农民期望转化为政府管理的质量标准
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政府应当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期望转化成政府管理的质量标准,能够予以量化的,应采用量化指标。立足于解决当前农民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看病难问题、低收入问题及农村公共设施、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我们应对教育投入,入学率,教学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实施,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等事项用量化指标进行质量管理,而对无法量化管理的事项,如政府部门作风建设等,我们也要将农民对政府、公务员的要求转化为政府管理的一定质量标准。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标准要素组成项目主要有:县级政府应当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初步实现电子政务;公务员着装大方得体、干净,精神饱满;县级政府工作环境整洁、安静;服务资料完整,服务设施齐全,服务信息可靠;有较强的公共服务能力,及时完成向公民承诺的事情;当公民遇到困难时,主动关心并积极提供帮助;当遇到公共危机时,能积极稳妥地处理,给公众以信赖;公共服务政策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执行的公正性;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