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魏小安——旅游经济结构研究

魏小安——旅游经济结构研究

来源:欧得旅游网
旅游经济结构研究

(本文是2012年5月17日在首都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这几年全国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感觉形势越火,我们的脑子

越需要冷下来。我现在很担心,下一步可能会面临一个危机阶段,危机何在呢?就是结构,所以我今天以旅游经济结构研究为题。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这四句话,但是我们经常是说点新话不容易,这点新话一出来马上变成套话,最后变成空话,很难有人认认真真琢磨这些话到底什么意思。比如说1999年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观点,中国已经是一个旅游大国,我们要向世界旅游强国发展,这个话是经过反复斟酌的,也经过讨论,结果迅速演变成套话。大的意思就是规模已经够了,强的意思就是要优化结构,但是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醒。水平大家倒是注意了,我们要提高水平,尤其提高服务品质。效益方面,现在各级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效益关注甚至不如15年以前,因为那个时候各级旅游局还都有自己的直属企业,自己的直属企业想不关注也不行,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开会批评,你们这些部长们九分精力管脚下,一分精力管天下,这是很自然的。后来政企脱钩,这是好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客观来说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政府官员不关注企业的效益,可是规模、结构、水平最终体现在效益上。如果说各

级旅游部门,不关注旅游企业的效益,我们还能关注什么?但是客观来看,现在大家关注的仍然是规模,所以我以为如果这种前景再往下发展,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978年到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三十年,形成固定资产原值八千亿,但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就我了解的全国在旅游方面的投入要达到五万亿,也就是说我们在五年之内形成的产业规模要超过过去三十年的六倍,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吗?这个问题今天不是第一次谈,我在全国旅游局长培训班上也谈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进出口下降了,全国都要紧张,粮食减产了,全国也要解决,不会因为粮食减产了,就不重视农业了。可是如果旅游碰到这样的状况,背得住吗?再说了,现在很多行业都把自己的很多事情附加到旅游头上,旅游背得住吗?很自然,好的一方面叫做旅游达到了产业融合,但是也确有一方面我们能不能背得住,如果背不住怎么办?现在各地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旅游都给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实现吗?如果实现不了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危机。所以我以为旅游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全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应该是学界共同需要关注的最大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既是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追求规模扩大,中期强化结构,后期注重水平,最终达到效益。我们现在到哪个时期了?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忙于扩大规模,就意味着我们还是

在发展早期,现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显然得不出。这里面还涉及到大的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中国旅游经济结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多年讲三次产业结构,我以为现在已经很不合理了,比如说北京一产不到1%,二产23%,三产76%,很不匹配,所以三产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对北京的旅游发展来说意义不大,而且对我们总体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在课题里归纳了一下,说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旅游要跳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概念。虽然是国务院文件的表述,但这是三年以前写的,这个概念已经落后了,我的看法,旅游产业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所以如果我们重新创造一个结构来说,旅游叫做第六产业。一产,种植,保障生存;二产,制造,缓解短缺;三产,服务,提供便利;四产,信息,提高效率;五产,文化,引领发展;六产,旅游,幸福,追求根本。

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对手升级,经济环境严酷,中国面临碳霸权和金融霸权的双重压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中国服务到中国环境,从粗暴型向和谐型发展。只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越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越排斥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将是长期的重大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是牛鼻子,也是永恒的问题,需要动态平衡,结构性短缺,结构性过剩,结构性阶段,结构性挑战,都将长期存在。结构优化是共同的历史任务,服务业发展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对旅游的重视

是必然,关键是如何落实,不能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旅游形成内需加外需。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利用工业化的成果,创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 二、新结构与大旅游

如果从发展视角来看,旅游是覆盖各个产业的,我们总是强调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包括现在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些说法我都觉得不准确。客观来看,比如我们按三次产业来说,旅游覆盖了各个产业,拉动了各个产业,为什么非要把旅游降到第三产业里面呢?在这一系列的产业里,旅游对于种植业来说提升了附加值,对于制造业来说创造了新的领域,对于服务业来说成为服务业的发展龙头,对于信息业来说促进了信息业的升级,对于文化业来说起到了一个全面拉动的作用,所以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独树一帜。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来说,研究旅游经济结构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旅游要重新定位,所以我的定位就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提升幸福的方式,开拓幸福的通道。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不满意之处甚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所以才追求旅游,旅游脱离了日常生活,就应该是一个创造幸福的领域。同样旅游自身也有三架马车,就是旅游的投资、旅游的出口和旅游的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存在,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必要性都强,这样的话我们不必拿着一件小衣服穿到我们的身上,这个小衣服束缚了我们的发展。

三、结构分析 1、元结构

所谓元结构,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就是无需论证的东西。一是花费结构,这是旅游经济结构的起源;二是市场结构,这是我们的起点;三是投资结构,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启动;四是产品结构,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五是产业结构,最终要达到优化;六是区域结构,需要协调;七是城乡结构,一定要达到互补。我们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都在元结构里,这是这么多年学界始终在研究的问题,当然每一项里都要做具体的研究。 2、深结构

第一是组织结构,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

第二是运营结构,在运营结构方面应该说研究普遍不足,实际上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深化发展与优化推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企业现在到底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来解决?现在企业动不动就呼吁政府要帮忙,政府就说我到底帮什么?而且说来说去要不然就强调给我点优惠政策,要不然就是强调加强管制。改革开放33年了,我们怎么本能上动不动就回到计划经济呢?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运营结构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是技术结构,实际上客观来看,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正是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使我们的整个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客观评价,酒店行业30年有更新没有换代,旅行社行业连更新都没有,景区行业连更新的意识都没有。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三十多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本质性的飞跃。旅游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落后的产业,原因何在?就是技术含量小,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里把旅游业列为传统服务业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只能叫做新兴而不是新型。

第四是人才结构,这就涉及到从业的素质,也涉及到如何全面挖掘,形成一个优化的人才结构。现在大家都觉得困难,在座的绝大部分都是院校的,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我们的门槛不高,太低了,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这个产业的从业素质就高不了。比如我在招博士的时候,还有一个老师跟我一块招生,他是教金融的,一帮人考他的金融学博士,一帮人考我的旅游博士,我就明显感觉到他的考生素质高一大块,很简单,干那行的挣钱多,素质高的就过去了,可是干我们这行呢?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门槛为什么这么低?进一步要求我们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都需要研究。 3、超结构

第一是要素结构,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老讲行、游、住、食、购、娱这六要素,这六要素是运营要素,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市

场上都有一整套的发展要素。恰恰是在发展要素方面旅游是边缘化的,旅游是弱势的,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管理、产权、品牌等等,这些是所有企业都要对应的,这是发展要素的概念,但是发展要素方面我们比其他行业落后了一大块,而且没有旅游专门的市场。在我们实际工作里好多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比如说起草合同法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应该把旅游的内容加到合同法里,单独列一章,结果最后人大法工委就说这个事太复杂了,合同法里不能进,什么时候你们搞旅游法把这个事写进去。所以合同法出来了,旅游的事就进不去,旅游碰到什么样的官司就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对旅游发展,中央的一个基本的做法叫做重视在口头上,落实上口号上,到了地方一层一层开始务实,有的到县里头可能比什么都务实,但是中央是要虚一点,客观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不能总是边缘化,同样这和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包括我们的状态,我们经常说旅游一定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我边缘化。制造业、农业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大局,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服从和服务呢?这不是自我边缘化吗?如果我们自我放逐,还想追求一个什么地位,门都没有。实际上回过头来说,就是在结构方面我们没搞明白,如果在结构方面搞明白了,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里到底是什么位置,第二是我们旅游自身的产业结构到底应该如何优化,这才能从元结构到深结构,才涉及到超结构的问题。

第二是环境结构,涉及到自然、人文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不只是一个自然环境。

第三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该做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不该做什么的问题。比如像刚才谈的四合院宾馆的事,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不经意之间,东城区发展出20多个精品,如果说政府早就警醒了,我看这20多个现在肯定没有了。政府一说就是要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我们的政府是闲不住的手,所以要把界限划清楚,到底什么政府管,到底什么不该政府管。昨天一个记者跑来跟我讨论景区门票涨价,说社会反映很强烈,我说这个事不是新事,多年了,原来景区门票的价格直接由国家旅游局管,那时候国家旅游局管理司有价格处,效果怎么样?所以不要把什么东西都栽在政府头上,我以为在这个事上政府是冤枉的。现在很多城市公园是免费的,城市博物馆免费的,这就是对的,有了这些东西,就替代了一部分景区的涨价。另外,不同产品不同价格是很自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价格,在这个时候非得逼着政府出面,还是那句话,干脆回到计划经济。所以不要认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就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我觉得学者应该有一种认知的良心,不只是道德的良心。道德的良心谁都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第四是二元结构,一般说二元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对于旅游来说现在形成一个更重要的二元结构,就是内外二元结构,就是外来人口和外来消费在当地占了多大比重,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构造了一个新的二元结构。三亚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香港人跟大陆的旅游者闹也是一个新的二

元结构的表现。第三个二元结构就是有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二元结构问题,所以我们研究旅游的结构性特点很自然就深化了。

第五是国际结构,就是按照目前的情况,中国的旅游业和国际上是一个水平分工,而不是一个垂直分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国际上把握我们的主导权。

四、做结构文章,谋发展大局

深化结构,优化结构,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最终要培育结构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率。我们要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如果在这一点上不做文章,我看也就是说一说而已。包括现在很多省一说就是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很多城市也这么说。北京已经超越了,已经超越了这种所谓的大和强的概念,北京提的是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叫一步到位。再说了,我们祖宗造词是强大,我们干嘛非得颠倒过来说大强呢?显然违背了规律。 1、调整战略

结构认识到位,结构分析深化,构造我们新的战略。GDP至上的情结,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规模冲动,现在大项目层出不穷,各种区遍地开花。客观来说,目前结构性的认识刚刚起步,结构性的研究严重不足,所以我在这儿呼吁一下,我觉得旅游学界应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前沿问题,因为这是影响中国旅游发展乃

至影响每一个投资项目最大的问题,应该借助旅游市场的优势,创造新型的产业结构。 2、调整结构

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我不认同现在这种大忽悠的发展格局,好多地方我去了之后听了都害怕,比如我在一个县看了两天,算了一下,这三年的旅游投资一千亿。海南省自己统计出来的,“十二五”期间旅游投资五千亿,如果从经济规模来看,海南省基本上就是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概念。一开始我说“十二五”中国旅游投资五万亿,觉得有点冒,现在看起来我太保守了,这里面就没有泡沫化的成分吗?所以要注意发展泡沫,第一就是投资泡沫,第二是工作泡沫,第三是市场泡沫。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市场非常坚实,实际上这里有泡沫化的成分在。我们的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概括下来就是大钱花不起,买房子买不起了,中钱不用花,在北京买个车还得排号,小钱敞开花,这种小钱敞开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旅游。而且现在一个价格通道打开了,大家有比较了,一平方米游欧洲,一个洗手间周游世界,这是一个旅行社的广告,要是两套价格体系没有联系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挺贵,一联系起来一平方米就可以游欧洲了。可是客观来看,这里面包含的也有市场泡沫,如果说我们现在体制比较到位了,老百姓的投资机会更多了,很可能就把一部分钱拿来干别的事了。我们现在是挤得老百姓的钱没有地方花,挤到了旅游领域,这就是一种市场泡沫。

总体而言,我觉得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企业是基础,效益是根本,一个产业如果没有硬碰硬的企业,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说什么强国?再说了,我们的企业问谁谁不行,这个产业叫好产业吗?只能说这个产业已经生了病,有时候可能病入膏肓,现在说不准,因为这些方面现在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相应的判断。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群体追求自然是经济总量,求规模;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的时期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型之举,是发展导向的提升之举,是全方位超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的战略之举。所以我觉得从学界开始,确实应当好好关注结构问题,研究结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结构的课题,大概有半年了,越做越难,越做越觉得这个事很难做下去,但是怎么咬牙也得做。所以几乎每一次讨论都把前面的思路推翻,我今天这个框架是最后一个思路,我觉得这么理下来,大体上把这个事理清楚了。下一步不光是这个事,还需要我们研究怎么来警醒。我现在实在是担心,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确实发现该关注的关注的不够,不该关注的瞎忽悠。我的话说的可能有点不客气,但是确有这个问题。 3、规划创新

我最近评审了很多的规划,就感觉我们的规划有问题了,虽然“旅游规划通则”这个标准是我制订的,但是我早觉得这个标准需要调整。

很简单,因为原来的规划通则的标准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现在不同了,各类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规划要求。一个新的规划思路应该是从结构规划入手,以产业规划布局,形成环节规划的深化,最后在空间规划中体现,我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个路径。可是我们习惯性的是先看有什么资源,然后研究弄一个什么产品,产品弄完了之后再看看空间上怎么体现,一般是这个路数。这就意味着规划本身就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特种旅游规划怎么做,休闲度假的旅游规划怎么做,观光景区的规划怎么做,商务旅游的规划怎么做,都市旅游规划怎么做,规划本身就构造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里又有一个结构问题。 4、管理转换

对应整个结构性的需求,或者说进一步结构性的提升,从管理方面需要一个转换。这里我不说企业管理,先说宏观管理,实际上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转换,最早各级旅游局是企业管理,之后进步了,变成一个行业,这些年大家提出产业管理,我以为产业管理这个话是不对的,只能说明大家形成了产业的概念,更关注的是项目怎么投入,怎么来组织,但是最终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到了公共管理,政府才能真正到位。企业、行业、产业、公共,这是一个过程,也不能说这个过程是多余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摸索,所以很自然公共管理就涉及到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也涉及到公共性产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战略,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核心就是抓四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化,我觉得这是现在旅游工作里最薄弱的一块。二是发展社会化,

通过我们的努力,拉动方方面面。有一些领导也提出来,说产业融合,我们不又变成弱势了吗?旅游局要是和其他各个部门相比就是弱势,但是我有一个经验,一对一是弱势,一对多就是强势,因为我们可以对应几十个部门,出一个题目把大家拉起来就是强势,历史上有这样的经验,现在仍然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发展社会化的概念。三是运行智能化。四是推进国际化。同时也涉及到一个总的治理结构的转换问题,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这一系列的转换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年的大旅游,大旅游到底大在哪儿?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很容易变成大忽悠,如果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就实实在在的能够落起来。 我也确实觉得这个题目非常之难,也没来得及查证国际资料,但是我知道国际上如果有这样相应的成果,我们早就引进来了,就意味着在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薄弱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沿,也是一个高端,既是发展的前沿,也是理论学术研究的前沿,所以我也建议大家一起来攻这个关,这样既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有一个提升,当然这只是一个愿望。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我只是把这个题目提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