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萧姓的历史播迁

来源:欧得旅游网
萧姓的历史播迁

萧姓的历史播迁 一

“萧”作为姓氏,俗称“肖”。关于姓和氏,实际是两回事儿。姓在前,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有从女从生之意,氏在后,氏是姓的分支。查有关资料可知,殷朝的统治者是商族,姓“子”。商族同属子姓的有13个氏,“肖”是其中之一。可见,“肖”是“子”姓的氏,是其一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氏人数的增加,大约到战国时代姓氏就不再区分了。“肖”姓在我国姓氏按人口的百分比排位中,居第26位(报纸资料),《百家姓书库》称第30位,占人口的百分比为0.59。“肖”姓望出山东兰陵郡(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南约50公里)。

“肖”姓的古老,是世所共认的。关于“肖”姓的起源,《左传》上说:“殷民六族,一为肖氏。”《姓氏考略》亦云:“肖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由此可知,肖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7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这就告诉肖氏子孙,肖姓远祖是圣君商汤。

商朝从成汤建国传17世,31王到帝辛,帝辛即殷纣王。殷纣王期初也是治国明君,后因娶旦己之后,不理朝政,荒淫酒色。纣王之同母兄微子启数次向纣进谏,不听劝阻,微子度江山难保,与太师、少师一起离开殷朝,隐于微地。最终纣王被武王讨伐,退至鹿台,和衣自焚。殷纣王死后,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武王死,武庚乘机谋反,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周成王把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几个月后才放回鲁国。回宋国后,宋闵王看不起他,南宫万内心非常气愤。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南宫万与宋闵宫一起游玩,宋闵公又因事而激怒南宫万,两人厮打,最终被南宫万打死。南宫万又把与宋有牵连的戴、武、宣、穆、庄之族悉数赶出宋国都城。宋国公子纷纷逃到萧

邑(今安徽萧县)。

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名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其随从集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可能是今山东曹县)请来援军,讨伐南宫牛(南宫万之子),将他杀死,并活捉公子游杀死在宋都。南宫万逃奔到陈国,但最终还是被索回处死。然后,立公子御为君,称为宋桓公。

在这场战争中,大心平乱有功,宋桓公即位后,封大心于萧(今安徽萧县),称为萧叔,建立萧国,为附属国,古代的小国,春秋时

为宋国所治。萧国自公元前678年建立至公元前597年灭失,前后约81年。萧被楚灭亡后,虽有一些复国之举,但终未成功。大心的后世子孙为纪念亡国,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从3700年前的远祖圣君商汤到始祖大心,时间的跨度走过了1100多年,这就告诉萧姓子孙,我们的根在安徽萧县。

肖姓家族自战国以来世居丰(江苏丰县)沛(江苏沛县)间,东距肖姓望郡兰陵不到100公里,南距古肖国(今安徽萧县,肖姓诞生地)约100公里。丰沛——兰陵——萧县三地呈等边三角形,位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到西汉之初,萧何助刘邦有功,推为相国,爵封侯,并在京都长安定居下来。这一时期,以萧何为代表的肖氏一族,从肖姓初始地出发,向西迁徙了约1000公里,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肖姓居住地。

萧何卒后,汉室帝王没有忘记其巨大功绩,其后裔世封侯爵。有时虽犯罪遭罚,可总未被抄家,仍得改封,《后汉书,萧何传》载有萧何后裔袭封的有关情况。至此,肖姓有了文字记载比较真实的家族演变资料。

萧何后裔袭封情况简要概述:

萧何长子肖禄于元前192年袭封。萧何夫人于元前188年袭封。萧何次子肖延于元前179年袭封。延死,其子肖遣

袭封。遣死,其弟肖则袭封,嗣20年。元前155年,肖则弟肖嘉袭封。嘉死,其子肖胜袭封,嗣21年。元前122年,萧何曾孙肖则子

肖庆袭封。元前117年,肖庆子肖寿成袭封。元前73——49年,宣帝时下诏书,访肖相国后裔,得玄孙肖建世等12人袭封。

肖延是萧何次子,肖延生有遣、则、嘉、彪四子。肖彪官至谏议大夫,因事免官迁移到今山东省枣庄市南兰陵。从此,萧何后裔肖彪一支便成为兰陵人。兰陵肖氏一族没有袭封过侯爵位,但这一支在肖氏后裔中最为兴旺。肖彪之玄孙肖望之在西汉时最为著名,其家也由此复兴。

萧何有二子肖禄、肖延。

肖延有四子,肖遣、肖则、肖嘉、肖彪。

这里专门谈一下肖彪一支。肖彪——肖章——肖皓——肖仰——肖望之。

肖望之有四子,肖由、肖成、肖育、肖汲

这里专门谈一下肖育一支。肖育——肖绍——肖阂——肖阐——肖冰——肖莹——肖周——肖矫——肖沐——肖豹——肖裔——肖整。

萧何自西汉初到西安,其孙因事回迁山东兰陵。肖彪之玄孙肖望之,在汉武帝时自兰陵迁徙至杜陵(今西安市东南),历任谏议大夫,丞相司直,平原太守,御史大夫等职,也掌管重要的文书图籍。肖望之生有四子,其三子肖育官至

御史中丞,后还居兰陵。直到西晋末,凡300年。肖氏在兰陵又繁衍生息了11代。这一时期,萧何家族子孙从丰沛到西安:再从西安回兰陵(肖彪):从兰陵到西安(肖望之),再从西安回兰陵(肖育),经过了两个来回的运动轨迹。

四南北兰陵的故事

凡肖姓子孙,莫不知兰陵者,因兰陵是肖姓望族,也是肖姓的发源地。但知长江以南(今扬州一带)也有个兰陵者,就为数不多了。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各少数民族争夺中原,战争风云席卷北方,汉族遭到大规模屠杀,造成北方汉族大规模向长江以南迁徙和逃亡的局面。

东晋初,北方逃到江南的人共约90万,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

之一。当时,南方地广人稀,北方士族连同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他们的部落、奴隶、佃户都到了南方。都根据王导制订的“侨寄法”,在南方占地群居,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员,保持原来的一套政治机构。《宋书》记载,长江下游一带的南方,就有33个侨郡,73个侨县。兰陵郡(今江苏阜通镇)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位于江苏丹徒、丹阳、武进西部,大运河以北的地区。据地方志记载,最早逃来阜通镇一带建立兰陵侨郡县的,是东晋的淮阴令肖整。肖氏为兰陵望族,按照“侨寄法”,遂命名为兰陵郡,为区别于原籍北兰陵,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侨直南兰陵郡县,

这就是南、北兰陵的来由

东晋后期。“侨寄法”暴露出很多弊端,恒温当宰相时,想废“侨寄法”,而实行“土断法”。受到南逃人士的反对,没有得逞,他的儿子继位,也未实现。刘裕为相,上表东晋帝,力陈“侨寄”之害和“土断”之利。直到他自己称帝,才真正废“侨寄”行“土断”,无论北方人还是本地人,均以居住地的土地为界,实行土断。这样,原来设置的侨寄郡、县就废除了。“惟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土断例”。由此可见,当时兰陵郡、县并未因实行土断而废止,独得保留是个例外,原因史书未有记载,可能因为肖卓之女嫁于刘裕之父,肖姓在朝中拥有军权有关。

据笔者所见资料。肖姓后裔中有大作为者,大都出自南兰陵,而北兰陵人口繁殖十分兴旺,彰显出肖姓的两大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