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我国正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残疾人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西方, 从学校到工作被认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笔者 拟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 研究和探讨解决残疾人的职业教育 问题。
从学校到工作:职业教育的核心
“从学校到工作” (school to work , STW是一场萌芽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欧洲、盛行于 90 年代欧美的带有全球性的职 业教育思潮和运动。 “从学校到工作”又称为“从学校到工作的 过渡”。 从学校到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 发点,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实现途径, 至今它对欧 美、日本及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这次职业教育思 潮和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 全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竞争激烈,青年人难以 适应变化迅速的环境, 就业压力加大等。 各国为了促进青年顺利 就业,于是纷纷开始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 有的国家 十分重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美国在 1994 年颁布 《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 School to Work Opportunity Act , 简称STWOA,并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拨款来推动“从学校到 工作”这项职业教育运动。 “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思想揭 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即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年人从学校 到工作岗位的有效过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这种思想突 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经济发展还是人 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争论。 通过研究, 大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是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它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合 点和实现途径。 实践已经证明, “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对促进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是有效的。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STW(从学校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含义:从培训市场来看, 它指由学校到职业培训之间的过渡, 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一阶段;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 它 指由职业培训到工作之间的过渡, 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 第二阶段;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指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 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段; 从机构的角度来看, 指专门的培训 体系、机构与课程, 它们为青年普通教育结束后的就业或升学做 准备;另外,也指一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包括系统的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从相关资料来看,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开始引入 STW思想,如李会民从《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Western Europe
者:Ron Tohnson)翻译过来的《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 过渡教育》,算是比较早的引入 STW(从学校到
工作过渡)概念
的文章,后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思想来研 究和探讨我国的职业教育, 现在它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践的一个主要课题。
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教育(又称为狭义的特殊教育) 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残疾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残疾儿童常常被安置在特殊的隔离环境中接受教育,
特殊学校里。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排斥甚至是拒绝,使得 残疾儿童的教育难以融入到主流的普通学校教育中去。
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 国残疾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 出现了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残疾 人融入主流学校教育的形式。 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 教育获得发展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残疾人自主、的愿望 十分强烈,要求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自谋职业。残疾人对 职业教育的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以从学校到 工作为核心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残疾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及其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 化,并得到了和全社会的关注。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 同志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如认为“正常人的教育与就业 都困难,哪里管得上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在实际工作中,一 些地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 划,没有真正摆上工作日程。 对残疾人的认识问题是一个观念问 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不利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与正常儿童相比, 残疾少 年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贫困地区义 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难。 据统计,我国在“十五”期间, 盲、聋、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平均为 80%,仍有 20%的盲、聋、 弱智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国人口
特教学校的县有 400 多个,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少量在东部 地
即被安
随
万以上、未建
30
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 将使残疾人职业教育缺 乏应有的基础,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协调机制不完善由于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与残疾人需求 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仍将比较突出, 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协 调机制还不完善。而残疾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需要 完备的协调机制和系统的, 它要求机构、 残联、学校、企业、 劳动组织、社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学生联合起来,结 成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职业教育机制和系 统。通过这种机制, 统筹不同地区和城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机构与师资缺乏师资, 尤其是盲聋生职业教育的师 资,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职业教育机构 中掌握残疾人教育手段的师资缺乏, 在这些机构中开展残疾人职 业教育培训存在一定困难。 特别是盲聋专业课的特殊性, 任课教 师必须掌握盲聋教育的特殊手段(如手语、盲文)方可进行专门 培训,而盲聋生专业课教师数量少。现在,“国家级残疾人职业 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正在规划中, 但它的建成和完善可能还需要
一段时间。
经费紧张残疾人教育的经费投入, 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 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 尤其在中西部 农村,在贫困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 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对策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提高残疾人 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 纲要要求在 “十一五”期间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使符合条件 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 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 75 万人,农村残疾人 稳定就业 1800 万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残疾人 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十分繁重,意义十分重大。下面结合STW从 学校到工作)理论谈谈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核 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学校过渡到工作, 解决他 们的就业问题。 在西方, 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教育包括残疾学生 等弱势群体在内。 如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发起的从学校到 工作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 它的初衷就是给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 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 增强他们的职
业意识、 自我认同感以 及就业能力,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存在的先天缺陷,都有能 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 后来这一运动的服务对象才从残疾学生 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所有学生,“从学校到工 作”的运动也成了帮助所有学生 (包括残疾学生) 顺利完成从基 础教育向继续升学或向就业过渡的职业教育运动。 由于客观条件 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 残疾人在教育, 特别在职业教育与就 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在我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改 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使 残疾人实现小康生活, 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在残疾人职业 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 使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的 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 业教育或培训, 让他们有效地从学校过渡到与自己身心特点相适 应的工作岗位。
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 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 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 育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西方国家,以学校为基 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和职 业技能标准为基础的讲授和实践,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又能使学生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 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将有助于 学生对未来有更宽广的选择余地, 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踏上 职业道路。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 人职业教育要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 充分发挥具有特殊 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 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 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为残疾人开 展以学校 (普通职业教育机构或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 为基础的 职业教育与培训。 这种残疾人职业教育类似于准备式职业教育模 式,它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 个性,残疾人根据所学,在和社会的帮助下就业,如我国推 行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开展 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 在市场经济完 备的国家, 如德国, 以职业或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在 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及作为学徒的身份接受专门的工作指 导,这是一种把工作场所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以职业为基 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懂 得学校外面的真实世界,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增加工作中的安全 观念、与他人合作协商的技巧、自我管理的意识等。 《中国残疾 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指出:解决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 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 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 力。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开展以职 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中,
应该把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的 课程整合起来, 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学习, 让他们在工作 中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而且是指一个有计 划的、有步骤的工作本位学习, 这种学习是与学校本位课程内容 紧密结合的。 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残疾人 从小就开始通过实践来发展其知识与技能, 那么就能使他们在以 后的以职业为基础的学习中打下更好的基础。 其实, 以工作本位 的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在具体实 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 念。因此,在学校中给残疾人以工作为本位的学习,能有效培养 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校与工作场所(或企业)之 间建立一种单位(机构)上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养 成良好的处事习惯, 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从 而达到自主就业。
开展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要因地 制宜,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要区别对待。美国 实施STW的初衷就是给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 练和职业指导, 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及就业能力, 同时不论他们 的种族、性别及缺陷, 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 这就是说, STW是承认学生差异的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开展残疾人职业教 育和促进他们从学校过渡到工作, 要尊重他们的差异, 区别对待, 使他们通过STW教育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工作岗 位。《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 教育与培训要实行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 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由于我 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 产业的技术含 量日益增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新增就业的残疾人基数又大, 未来五年, 我国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 城 镇新增残疾人就业 75 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 1800万人。因 此,如何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质量, 如何使残疾人为就业作好 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目前 残疾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这些情况要求残疾人职 业教育与培训要因地制宜,要分别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 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城市的残 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就业结合起来考虑, 农村残疾人 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生产和扶贫结合起来, 开展多层次 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