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三节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长江下游一带,在两周时期属吴、越两国所辖。吴国自商末周初建国,至春秋末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约历700年左右的时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大体以太湖一带为界,吴国位于越国西北方。吴国在春秋中晚期国力最强盛时,曾据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安徽和浙江的一部分。越国在灭吴后,曾一度北上称霸,疆土有今浙江北部、江西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大部及山东南部。进入战国后,越国国势渐衰,约在公元前306年灭于楚。

由于吴文化和越文化地域分布与文化面貌近同,相互关系密切,因而两者常被并称为吴越文化。这种文化上的近同在墓葬制度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例如,盛行以平地掩埋、堆土成墩为特征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就是为吴越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特殊葬俗。但自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以来,在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日趋频繁的交流中,这种富有特色的传统葬俗开始衰落,土墩墓或土墩石室墓逐渐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随葬制度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于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中,而中小型墓的形制结构与随葬习俗则变化不大,基本上固守着“平地起封”、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随葬的文化传统。我们从大型墓葬形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埋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与楚文化葬制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的地域特色。本节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埋葬制度的综述与分析,即拟以此区的大型墓葬为重点来展开。

吴越地区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大多葬于山脊或高地上,仍保留了西周以来墓室上堆筑封土的传统。封土墓的封土底径一般在20~30余米之间,大者可达60~70米;高3~6米,个别的高达8米以上;皆一墓一墩。无论有无封土,墓葬都下挖有或深或浅的墓坑而以深坑居多,墓坑一般长4~15米余,最长的达40余米;墓向多为东西向;有的有墓道、漆木质葬具或人祭人殉;一般随葬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和兵器。这些墓葬的周围一般都分布有成群的中小型墓葬,形成规模不等的墓葬群。

属春秋早中期的大型墓发现较少,典型墓葬有丹阳大夫墩墓1、丹徒磨盘墩墓2、粮山2号墓3等。属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有六合程桥1~3号墓4、丹徒北山顶墓5、王家山墓6、粮山1号墓7、苏州真山9号墩1号墓8等。属春秋末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有六合和仁墓9、 1 大夫墩考古队:《丹阳市河阳大夫墩发掘报告》,《通古达今之路——宁沪高速公路(江苏段)考古

发掘报告文集》,《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二号)。

2 南京博物院、丹徒县文管会:《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1期。 3 刘建国:《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

4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3期。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2期。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县文教局:《江苏六合程桥东周三号墓》,《东南文化》1991年1期。 5 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 6 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7 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出土东周铜器》,《考古》1981年5期。

8 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吴楚贵族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9 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5期。

1

绍兴306号墓10、印山大墓11等。这里以其中规格较高的丹阳大夫墩墓,丹徒粮山2号墓、北山顶墓,苏州真山D9一号墓,绍兴306号墓、印山大墓为例介绍之。

丹阳大夫墩墓 大夫墩位于丹阳市西北约7.5公里,地处茅山山脉以东、沿江山脉南侧的平原地区。现存土墩底径东西约60米,南北残存约40米,高约12米。

墓坑位于墩体的中部偏西,仍系在地面以上的墩内下挖的“熟土”竖穴。墓口平面略呈梯形,东西长15.6米,南北宽4.5~6.6米。坑底平面略呈凸字形。墓坑东半部距坑口2.8~4米处用大量石块堆砌成一处积石遗存,平面略呈凹字形,积石表面及立面均较为平整,中部砌成长方形狭道,面向墓室的西侧不封口,底部平铺一层石块,向西下斜。狭道两侧积石平台台面中部各铺有一层苇席,狭道底部石块上有较大面积的木炭,估计原铺有木板。墓坑的其余三面经木棒拍打加固,或以竹篱笆为挡墙。

积石遗存西面,墓坑底部发现了较为完整清晰的竹席痕迹,呈长方形,长4米,宽2.5米,席面中心下凹。下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坑长3.3米,宽2.25米,深0.7米。坑底东北部发现青铜泡3件,西部发现原始瓷罐、碟各3件,原始瓷器部分被压在石块之下,较为破碎,从打击点观察,应为有意打碎后放入。坑的西南部和东北角还发现有漆皮2处,应为漆器痕,形制不明。墓内未能发现明确的遗迹现象说明墓主人究竟是葬于此坑内,抑或葬于东部的积石遗存中。无论如何,该墓的墓道与前此的土墩墓一样,仍为竖穴式结构【图1:大夫墩墓平剖面图】。

由随葬器物特征,可知墓葬的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早期。尽管墓内出土的随葬器物较少,但该墓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墓中的大量石块,经考察也系远途搬运而来,墓主人应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贵族。

丹徒粮山2号墓 粮山2号墓位于镇江市东约20公里的粮山顶部,西北距粮山1号墓约1.5公里。粮山是长江南岸宁丘区陵山脉的余支,海拔78.32米。封土墩即建于山顶,底径14米,高4米。封土墩内有2层砂夹石子层,在第二道夹层上曾出土20余件罐、碗等原始瓷器及青铜臿1件。

封土墩下即为在基岩上人工凿成的斗式竖穴,墓口及底都近长方形。墓口东西长11.2~12米,南北宽6.4~7米,墓深9米。墓底西端有一高出底面约0.6米的窄长石台。墓主人骨架已朽,见于墓底偏北部,未见葬具痕迹。墓主人头西侧出有残铜盉、铜削等,胸部位置有一组玉饰品。墓室中部的墓主人足端放置大量的原始瓷器。二层石台的中段有一未成年的儿童骨架,仰身直肢,头向与墓主人同。头外侧置4件原始瓷碗,脚端有一陶鼎及马头、牙和肢骨,其身份应属殉葬者【图2:粮山2号墓平剖面图】。

墓室随葬器物共计55件(组)。其中有青铜盂1、残器盖1、臿1、削5;红陶鼎2、印纹硬陶罐2、原始瓷罐13、碗26件;玉璜、玦、管、珠等装饰品7件(组)。另有蚌壳6枚,散布于墓底中部。据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特征分析,该墓的时代应大体属春秋中期前后。这一带属吴国的西部重地,是春秋吴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墓葬规模较大,营建墓穴所凿石方估计近1000立方米。墓中设置二层台,有人殉和马牲,又用较多玉饰品及原始瓷器随葬,墓主人应属吴国贵族。

丹徒北山顶墓 北山系江苏省丹徒江南岸沿江山脉中的一个主峰,海拔81.6米。在沿江山脉的山顶和山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墩。北山顶墓(编号84DBM)即位于北山的顶部。其封土平面近椭圆形,底部东西长径32.25米,南北短径30.75米,高5.5米。封土下的墓坑系将山顶的岩石风化土整平后再向下挖掘而成的。墓葬由长方形墓室和长条形墓道 10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绍兴地区文化局、绍兴市文管会:《绍兴306

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

1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1期。

2

组成。平面呈刀形。墓向正西。墓室东西长5.8米,南北宽4.5米,深1.35~1.45米。墓坑底部的基岩经过修整。墓道偏在墓室的西北,长5.8米。墓道与墓室之间的底部有一道凸起的石脊作为分界【图3:北山顶墓平剖面图】。

墓坑南、北两面分别有一长约18米、宽约7~13米的土台,台上各有一附葬人,并有少量的随葬品。二人均随葬有青铜削、小刀,北侧的附葬人还随葬1件青铜鉴,南侧的附葬人颈部有3颗水晶珠。从铜鉴内有动物骨渣及鉴下有木炭和烧土痕来看,似为就地烧煮食物后再行封土,推测土台上的二人可能为人祭。

墓室早年被盗,从封土内发现带环青铜棺钉看,原应有葬具,但已无存。墓室西南角残留有青铜大矛1、青铜容器、泥质陶器和印纹硬陶的残片若干。墓道内未经盗掘,遗迹遗物保存完好。西北角偏上堆放着青铜盖弓帽、盖斗帽等。南侧偏下殉葬一中年女性,从痕迹看,估计尸体原应有丝织物包裹。随葬有硬陶罐1、黑陶盆1、灰陶壶1、黑陶纺轮2。墓道底部放置青铜鼎、缶、鸠杖等礼仪用器,錞于、悬鼓、丁宁、编钟、编磬等军乐器和成套乐器,钟架等木质漆器,戟、矛、斧、斤、镞等兵器,以及车马器和工具等数百件。

根据随葬品的形制特征,可知墓葬的年代约当春秋晚期。墓葬规模、形制、人祭人殉及随葬品等方面,都表明墓主人生前应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从墓道内堆陈的车马器数量看,应为三车七马。乐器由鎛钟5件、钮钟7件组成编钟,编磬也为12件。墓道中出土的铜礼器中含三鼎,分别盛放羊、猪和鱼,似属陪鼎。墓室内应有更多的青铜礼器,惜被盗掘严重,所出盗余的陶器残片中至少含4件陶鼎。据文献记载,丹徒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朱方邑。青铜器中除个别由铭文知为徐国制器外,余皆为吴器风格。其中尸祭缶盖和余眜矛,更是在吴国疆域内出土的人名确凿的吴王之器。发掘者推断墓主的身份应为吴王,最有可能是卒于公元前527年的吴王余眜。

墓葬为带墓道的大型竖穴土坑墓,显然系仿照中原墓葬的葬制。但将墓营建于高山之巅,上堆高大的封土,墓葬中用人殉和人牲而附葬人无墓坑,又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随葬品中的青铜鸠杖镦和悬鼓环上5个跪坐的人,均断发文身,脑后有椎髻,表现的应是吴人的形象。

苏州真山9号墩1号墓 该墓位于苏州市西北至太湖之间的平原矮丘之一——海拔约70米的真山主峰上,其附近的低矮丘陵和平原上的孤立残丘上还发现有大量的土墩墓。该墓系凿山为穴,墓口之上堆筑高大的封土。现存封土底径东西长70米,南北宽32米,墓底至封土顶残高8.3米。为加固封土,封土内用石块垒筑20余道南北向石墙,封土外设挡土墙。墓室直接开凿于基岩之上,四壁颇不规整。墓口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3.8米,南北最宽处8米,最高处距墓底1.8米。墓坑四周凿有不规则的二层台。东部有一斜坡墓道直通墓室,长3.6米,宽3米【图4:9号墩1号墓平剖面图】。

墓室内棺椁已朽,根据残留漆皮的位置和范围推断,棺椁应位于墓室中部偏西,置于用石块与泥土混合堆砌的棺床上。棺床上尚遗存厚厚的多层漆皮,可确认为二椁和多重棺。椁板的内外两面均髹漆,外黑内红。彩绘漆棺上饰兽面纹。在棺床东部有一长方形平台。

随葬器物早年被盗,墓室内的棺床和平台上尚残存大量遗物,以玉石器为主,此外还有原始瓷器、印纹硬陶、陶器、漆器和海贝等。玉器中最为精美的是由玉虎形饰、瑗、拱形饰和长方束腰形饰组成的玉覆面【图5:玉覆面及其纹饰拓片;】。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于棺床范围内的有孔牌形玉饰和数量达一万多件的绿松石和孔雀石串饰。这些牌形饰和串饰可能是玉甲与珠襦,而两者相并,当是汉代王侯贵族的丧衣,即“珠襦玉柙”或“珠玑玉衣”的雏形。

据墓葬中出土遗物的形制特征分析,此墓的年代应属春秋晚期前段。至于墓主人的身份,发掘者通过对该墓所处地域、规模、棺椁及玉敛葬制度的分析,推断墓主应是吴国的

3

某位国君,极有可能是第一代王寿梦;而邻近真山的树山被盗春秋墓、严山春秋玉器窖藏12,都有可能是吴王之墓,吴王陵应即分布于苏州西部山区。

绍兴306号战国墓 该墓位于绍兴市区以南约9公里的坡塘镇,会稽山向北延伸的余脉狮子山的北坡,狮子山顶高出周围地面约50米。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带有阶梯墓道和壁龛。墓的西部已被破坏。墓底南北长8.14米,南端残宽5.4米,北端残宽2.5米,深2.8米。墓道位于墓室东壁南端,东西向,宽3.4米,长仅1.5米,有四级台阶。壁龛设于墓室南壁。

墓室曾遭盗掘扰乱,南部散布着大量的玉、水晶、玛瑙及松石质的装饰品,其分布范围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西端已被破坏,残长2.35、宽约0.8米。在饰物间偶见零星骨渣,可知这一范围应是墓主人棺木所在。从现象判断,墓内原有木椁。

墓室南壁设壁龛,西部已被破坏。龛内置铜鼎2、铜甗2、陶罐2、陶豆1、铜质房屋模型1座。龛内还发现若干髹漆残痕,龛口可能原有木门封堵。壁龛下方有土台。土台东段置铜洗1、铜质灌铅的方形插座1、铜尊1(可能由壁龛内跌落),以东发现大量漆器印痕,器形以方形和长方形盒为多,间有圆形的盘、奁和耳杯。一批铜刀、削和刻刀等文具、小型铜器、嵌玉耳的金舟、小陶器、小玉璜及零星的松石珠、玛瑙珠等发现于漆盒及漆器印痕中。推测土台上出土的小件器物原都置于各种漆器之内。土台西端被破坏的部分,尚留有圆形弧腹铜器的印痕,发掘前已被取出的铜罍、铜鉴等大型器可能放置于此,而汤鼎、鐎盉等可能放置于壁龛内。

已清理出的随葬器物共1200余件。包括铜礼器和杂器17件,玉器49件,金器6件,各类文具51件,此外还有陶器和大量小件饰物等。其中3件铜器上铸有铭文,2件可确认属徐国制器。铜质房屋模型为四坡式攒尖顶,顶心立一柱,柱顶塑一大尾鸠。室内六人跪坐,其中二人双手置于小腹前,似为歌者,其余四人分别作击鼓、吹笙、弹琴状。六人均未见衣着痕迹。二人束发于顶,前胸乳突明显,其余四人均未见乳突,结发于脑后,似有性别上的差异【图6:铜屋内部透视图;图版:铜质房屋模型】。发掘者认为这一铜房屋模型应是越族专门用作祭祀的庙堂建筑的模型13。

从随葬器物的特征看,墓葬的时代约属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关于墓主人的族属与国别,尚存争议。有学者由墓中所出徐国青铜器,推论该墓为徐国墓葬14。但总体上看,墓内随葬品具有较多的“越式”作风。如铜质房屋模型上的鸠形雕塑,与越地传统的鸟图腾相符;庙堂式铜屋及其内部跪坐的乐人之形态,以及四跪人承背的插座等,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青铜容器中,深腹圜底鼎与这一带常见的一种原始瓷鼎风格相近,又如甗盉、盂形尊、鉴等,均可称为“越式器”;随葬的3件陶器均属印纹软陶,其中两件拍印有方格纹,用印纹软陶这种生活用具随葬,更具越墓特征。上述特征可以说明该墓应是一座越国墓葬。由墓葬的规模与随葬品情况分析,可推知墓主人属越国高级贵族。

同时,该墓的形制结构又显现出越文化传统葬制的重大变革,最显著之处是埋葬方式已由原先的土墩墓改为土坑墓。该墓所采用的长方形竖穴土坑,一边设有阶梯斜坡墓道,墓壁设有壁龛,使用木椁等,应是受到中原或楚文化的影响。当然,与此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如墓坑壁较为垂直,墓道设在边角且呈阶梯状等。随葬品中,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已程度不同地显示出楚文化的影响。

绍兴印山大墓 印山大墓位于绍兴县城西南约13公里的兰亭镇,东距前述的绍兴306号墓约4公里。印山系一座相对的小丘,海拔41.7米,相对高度20米。建有巨大封土墩的印山1号墓,就坐落在高约20米的印山之巅。封土墩略呈椭圆形,东西长径72米,南北短径36米,中心高约9.8米。印山的外围四周,还设有人工挖掘的隍壕围护,形成陵园。隍壕 12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 13 牟永抗:《绍兴306号越墓刍议》,《文物》1984年1期。

14 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1期。

4

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留有通道。包括隍壕在内,陵园东西宽265米,南北长320米,整个陵园占地面积达85000平方米。

这是一座带有宽长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岩坑木椁墓。墓坑全部于山顶岩层中挖凿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现存墓口长46米,宽14~19米,深约12.4米。据初步推算,营建墓葬挖去岩石近10000立方米。墓道设於墓坑东壁正中,以甬道与墓室相接,全长米【图7:M1平剖面图;图版:墓坑与墓道全景】。该墓的填筑十分讲究,防水、防腐措施严密科学。在墓坑之内,墓室以下及其外围分别铺垫木炭和包裹树皮,填炭总量达1400立方米左右,包裹树皮约140层;其上夯填青膏泥,青膏泥厚约6.6米,使用量近5700立方米。墓室以上再夯筑巨大的封土墩。这些填筑方法和措施,对墓室的防腐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墓室用巨大的枋木构筑而成,呈狭长的两面斜坡状,横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墓室外长34.8米,外底宽6.7米,现存室内高度4.7米,复原高度在5.6米左右,室内面积达160多平方米。墓室内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之间设有门槛和门梁,原先应有木板隔墙。构筑墓室的巨大枋木加工极其规整平直,均三面髹漆,构筑整齐合缝,室内壁面与底面均平整如板,充分显示出当时高超的木材加工技术和装饰、构筑技术。置于中室的木棺系一大型有盖独木棺,棺长6.05米,宽1.12米,内高0.4米,内外髹黑漆。棺内尸骨已无存。

因多次被盗,墓内的随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但在中室仍出土了石矛、玉剑、玉镞、玉镇、龙首形玉件、长方形玉饰、微型玉管珠、漆木杖、残漆木器等30多件遗物。这些遗物制作精良,玉器大多有精美的卷云状花纹。前室和后室也残留有破碎的泥质陶器和石环、漆皮等。另外,从墓葬的填土中还发现了青铜铎1件和木质夯具2件。

根据残存遗物提供的线索,发掘者推断大墓的年代在春秋末期。而从墓葬的规模、墓室及棺室结构以及墓地四周的隍壕设施等方面分析,可以断定该墓的主人当为越国的某位国君。这是迄今为止经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第一座越国王陵。发掘者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印山大墓应即史载中的“木客大冢”,墓主人应为卒于公元前497年的越王勾践之父允常。

印山大墓不但规模巨大,且墓室的形制结构特殊,这种用木材构筑的两面斜坡式、断面呈三角形的狭长墓室及巨大的独木棺都极具地方特色。特殊的墓室结构与一般的木椁墓有显著的区别,而与当地两周时期流行的石室土墩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带墓道的竖穴岩坑式墓葬结构,椁室外堆筑青膏泥和木炭,都并非越地固有的传统墓制,后者应是接受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

总体上看,吴越地区春秋早中期的大型墓葬中仍以建于土墩内的“熟土”竖穴墓为主,有墓道者亦均为竖穴墓道;随葬品主要为原始青瓷,配以较少的泥质陶和几何印纹硬陶;随葬的青铜器中,礼乐器的数量还较少,且不成套成组出现,而多见兵器和工具。春秋中期已出现了由地面下挖的“生土”竖穴墓。至春秋晚期,大型墓葬的形制已以规整的长方形为主,竖穴墓坑的规模更大,墓坑变深;墓坑内置椁已成定制;新出现了二层台或祭祀台结构;一般带长斜坡墓道或长条形墓道;多有凿山为穴,将墓坑建于基岩上的情况;带有殉人和附葬墓。大型墓中较为普遍地随葬青铜礼乐器、兵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多成套成组出现。这一时期的墓葬深受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将江南的土墩墓的传统与中原礼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吴越地区墓葬制度的显著特色。

进入战国中期以后,以往吴越文化的中心区域成了越、楚之间争战交锋的漩涡地带,疆域不断变化,各种文化因素进退相持,尤其是楚文化的东渐,对此区的文化面貌影响颇大。这一带所出墓葬在墓葬形制、棺椁和随葬制度上也多具有浓厚的楚系和中原文化因素,

5

而与此前的埋葬习俗有显著的差异,如江苏武进孟河15、无锡施墩16、吴县何山17、上海嘉定外冈18、青浦福泉山19、绍兴凤凰山20等地所见。这反映了楚越文化的融合以及楚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态势。与此相应,颇具地域特色的吴越文化的埋葬习俗,也随着兴盛了数百年的吴国与越国的衰亡而仅见于级别较低的墓葬,随后逐渐消融于秦汉文化之中。

附图

图1:大夫墩墓平剖面图(《通古达今之路》113页,图四)

图2:粮山2号墓平剖面图(《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30页,图二) 图3:北山顶墓平剖面图(《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15页,图二) 图4:真山9号墩1号墓平剖面图(《真山东周墓地》14页,图一九、一八)

图5:真山9号墩1号墓出土玉覆面及其纹饰拓片(《真山东周墓地》24页,图四六、四七) 图6:绍兴306号墓铜屋内部透视图(《文物》1984年1期,24页,图三八) 图7:印山1号墓平剖面图(《文物》1999年11期,6页,图四、三)

图版:

真山9号墩1号墓出土玉覆面(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图八,文物出版社,1999年)

绍兴306号墓出土铜质房屋模型(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东周5》,图版一0五,文物出版社,1997年)

印山1号墓墓坑与墓道全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印山越王陵》彩版一一,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 镇江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考古》1984年2期。 16 谢春祝:《无锡施墩第五号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 17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考古》1984年5期。 18 黄宣佩:《上海市嘉定县外冈古墓清理》,《考古》1959年12期。

19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重固战国墓》,《考古》1988年8期。 20 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绍兴凤凰山木椁墓》,《考古》1976年6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