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能 教 学 目 标 数学思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考 解决问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题 情感态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度 重点 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 被减数是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教学流程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1 由章前问题引入 活动2 举例说明两数如何相减 活动3 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活动4 发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活动5 应用、巩固、总结 活动内容和目的 通过章前问题,引出有理数减法问题 师生互动,导出有理数的减法的运算 再借助数轴探究异号两数加法运算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 通过练习,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 课前准备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活动1] 问题引入: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这天的温差是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 同过实际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法,从而提出问题,让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的有关材料 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即: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1 /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设计:1.3.2 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
问题情境 多少? 师生行为 4-(-3) 设计意图 的热情。 [活动2] 上例:可以看作是: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计算4-(-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x,使得x与-3相加得4,因为7与-3相加得4,所以应该是7,即:4-(-3)=7①另一方面我们知道4+(+3)=7②,由①②有4-(-3)=7③ [活动3] 从 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上哪个数码?把4换成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1)学生要按照教师指令完成任务,通过加法与减法的相互关系导出减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以往的知识,导出有理数的减法的方法。利于学生的掌握、理解、记忆、运用。 教师让学生讨论,并结合数轴说明。 让学生自己探究,转化的方法得出相应结果。 通过讨论,,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方法。 -(-3);(-5)-(-3) 总结:有理数的减法可以化成有理数的加法来运算。 [活动4] 你能从上面的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写成: a-b=a+(-b) [活动5] 例P27 略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使学生自己回顾、总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过程总结: 注意: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要化成有理数的加法来运算 运算法则从实例中总结出,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2 /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设计:1.3.2 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
问题情境 练习:教科书P27练习 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3题学生用书同步练习。 教学后记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 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过的知识紧密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根据斯托利亚尔的观点,我们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一个新的内容时,我们总是把学生视为探索者,将教学过程模拟成一个“科研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问题,最后用新的理论来解决原先提出问题,解决原先发现的矛盾.这种教法,归纳起来就是“三部曲”:提出问题——建立理论——解决问题.这节课的设计正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第十四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教 学 目 标 数学思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考 解决问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题 情感态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度 重点 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 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1 问题引入 活动2 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 活动3 运用计算器运算。 活动内容和目的 引出有理数加减法问题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再探究计算器的运用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 /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设计:1.3.2 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
活动4 巩固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及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活动5 巩固、总结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通过练习,巩固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课前准备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活动1] 同学们,你能说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内容吗?试举例说明。 [活动2] 例:计算:(-20)+(+3)+(+5)-(-5)—(+7) 分析:式子中有加也有减法,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化成有理数的加法:即:(-20)+(+3)+(+5)+(-7);或-20+3+5-7 归纳:a+b-c=a+b+(-c) [活动3] 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教材30页例7 师生共同学习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快捷计算工具。 学生要按照教师指令完成任务。 把减法化成加法在运算 通过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考 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的有关材料 4 /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设计:1.3.2 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
问题情境 [活动4] 练习:①计算:(-7)-(+5)+(-4)-(-10)②用计算器计算: 357+(-154)+26+(-212) [活动5] 练习:教科书P25练习 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练习。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总结:有理数的混合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先把减法化成加法之后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的方法,便于应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使学生自己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 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与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前学过的知识紧密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教学后记
根据斯托利亚尔的观点,我们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一个新的内容时,我们总是把学生视为探索者,将教学过程模拟成一个“科研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问题,最后用新的理论来解决原先提出问题,解决原先发现的矛盾.这种教法,归纳起来就是“三部曲”:提出问题——建立理论——解决问题.这节课的设计正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