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欧得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

来源:欧得旅游网


林峰.北中医硕士国医战队

2015-01-05 18:37 来自QQ空间日志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一】

医古文试题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

1.“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中,“贵”的意思是:( ) A 高贵 B 尊重 C 尊贵 D 富贵

2.“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中的“奇”,可释为: ( ) A 奇怪 B 惊奇 C 使……奇异 D 认为……奇异 3.“太尉黄琬辟”中“辟”的意思是:( ) A 回避 B 要求 C 征召 D 宠爱

4.“扁鹊乃使弟子厉针砥石”中,“厉”的意思是:( ) A 研磨 B 锋利 C 厉害 D 针灸

5.“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中,“太祖”是: ( ) A 谥号 B 年号 C 庙号 D 别号

6.“佗舍去,妇稍小差”中,“稍”意思是: ( ) A 稍 逐渐 C 很快 D 一点儿

7.“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中,“末疾“的意思是:( ) A 轻微的病 B 四肢的病 C 体表的病 D 严重的病 8.“得诸见闻,班班可纪”中,“纪”的意思是: ( ) A 纪念 B 通“记” C 回忆 D 纲纪

9.“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中的“没”义为: ( )

A.没有 B.沉没 C.死亡 D.隐没

10.“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中“删”的词义是: ( ) A.删去 B.缩减 C.调整 D.节取

11.“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中“向”意思是: ( ) A.一向 B.从前 C.趋向 D.刚才

12.“省病问疾,务在口给”中的“口给”意思是: ( ) A.才能出众 B.聪明敏锐 C.见解高明 D.口才敏捷

13.“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中的“赍”意思是:( ) A.奉献 B.拿着 C.赏赐 D.断送 14.“范金揉木”中“揉”的意思是 ( ) A使木材弯曲 B揉搓 C使方木变圆 D 柔软 15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中“斋堂”指 ( ) A庙堂 B书房 C卧房 D斋戒之所

16 “至道流行,徽音累属”中的“属”的意思是 ( ) A接续 B属于 C种类 D通“嘱”,嘱托

17 “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中“羸劣”的意思是 ( ) A衣食粗劣之人 B品质恶劣之人 C体弱多病之人 D处境险恶之人 18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的“式”的意思是 ( ) A用 B通“试” C法式 D形式

19.“去圣寖远,其学难精”中“寖”的意思是 ( ) A浸润 B久远 C逐渐 D已经

20.“洪惟我后,勤哀兆庶”中的“洪”的意思是 ( ) A表谦副词 B大德 C洪大 D句首语气助词

21.“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中“锡”的意义是 ( ) A.金属之一 B.通“赐” C.帮助 D.奖赏

22.“藏府治内,经络治外”中的“治”可解释为 ( ) A.主宰 B.治疗 C.治理 D.正常

23.“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中“蚊负”比喻 ( ) A.见识浅陋 B.能力小而责任重 C.力不从心 D.事物繁多,数不胜数

24 “木敷者,其叶发”中“发”字含义为:( ) A.开放 B.萌芽 C.草木枝叶凋落 D.发现

25.“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中“黔首”和下列词语意义不同的是:( ) A.鄙人 B.苍生 C.平民 D.布衣

26.“圣智不能欺也”中“欺”的正确含义是:( ) A.超越 B.欺骗 C.诬陷 D.轻视

27 “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中“向隅”义为 ( ) A “向隅而泣”的缩写 B面向窗口 C 面向大家 D 面向医生 28 “谅非忠恕之道”中“谅”义为 ( ) A原 谅 B 确实 C诚实 D正直

29 “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中“戴面”义为( ) A 仰面 B戴面具 C 戴方巾 D 戴帽子

30.“游学徐土,兼通数经”中,“游学”的意思是: ( ) A 到远方拜师学习 B 旅游学习 C 到各地学习 D 游玩

一.1B 2D 3C 4A 5C 6B 7B 8B 9C 10D 11B 12D 13B 14A 15B 16A 17C 18A 19C 20D 21B 22A 23B 24C 15A 26A 27A 28B 29A 30A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 31.以下词语表示“病愈”的是: ( ) A “吾疾其遂瘳矣乎”中的“瘳”

B “其后服人参膏尽数斤,病已”中的“病已” C “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中的“病如失” D “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中的“起”

E “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中的“少” 32.以下不含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 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 B 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 C 翁穷昼夜是习。 D 好论古今得失。 E 又当消息而用之。

33.从《汉书?艺文志序》一文可知,西汉奉诏整理古代书籍的总负责人先后是:( )

A.陈农 B.刘向 C.任宏 D.尹咸 E.刘歆 34.以下含有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 A.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B.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C.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D.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E.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35.以下含有“错误”义的词是 ( )

A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19)中的“纰缪” B “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19)中的“忒” C “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19)中的“乖失” D “君臣无夭枉之期”(19)中的“夭枉” E “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19)中的“杂糅” 36.以下不含通假字的是 ( ) A.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

B.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 C.能葆其真,合乎天矣。 D.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 E.苞无穷,协惟一。 37. 以下句中有宾语前置的是 ( )

A 血脉治也,而何怪? B问中庶子喜方者。 C 彼何荣势之云哉。 D翁穷昼夜是习。 E 孔安国序《尚书》。

38. 以下句中有名词作状语的是 ( )

A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B华叶递荣,声实相附。 C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D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 E缝腹膏摩,四五日差。

39. 以下句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 )

A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 B加字以昭其义。 C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D华其外而悴其内。 E扁鹊独奇之。

40. 以下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 )

A“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的“利害” B“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的“经权”

C“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的“得失” D“心口之难辨”的“心口” E“惟是皮质之难窥”的“皮质”

二. 31ABC 32BCDE 33BE 34ADE 35ABC 36BD 37ACD 38ABCDE 39ABD 40ABCDE得分 评卷人 三、判断题

(类型说明:判断正确答案,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涂“×”。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

41.“流涕长潸”的意思是眼泪鼻涕长流不止。 ( ) 42.“鸡鸣至今”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名。 ( )

43.“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的“带下医”指妇科医生。( ) 44.“国中治穰过于众事”和“沛国谯人也”中的两个“国”意思相同。( ) 45.“翁穷昼夜是习”中的宾语是“是”。 ( ) 46.“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中的“滞下”是痢疾。 ( )

47.“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中两个“卒”意思相同。( )

48.“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中两个“余”词义不同,在古书中用的是一个字。 ( )

49.“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中的“不刊”义为“无须修改”。( ) )

50.“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中“吾子”意思是我。 ( ) 三.41 × 42∨ 43 ∨ 44 × 45∨ 46 ∨ 47 × 48 × 49 ∨ 50× 得分 评卷人 四、填空题

(类型说明:每小题1分,共10分 )

51.我国最早的字典是___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___ 。 52. 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医类书是___ 代___ _______。

53. 汉字的形体演变大体经历了 __ _、___ 、________、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及简化字几个阶段。

54. 古今词义演变的三种形式是 ___ 、___ 、___ . 55. 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 和__ _两个方面。 56. “涕”古义是___ ,后指“鼻涕”,这属于词义范围的__ _。 57. 形符“歹”,音,从“歹”的字,多与有关。 58. 《说文解字》云:“会意者, , 武信是也。 59. 从“页”的字,多与_________有关。 60. “齐”是“剂”的______字

四. 51说文解字 尔雅 52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53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54词义范围扩大 缩小 转移 55直接引申 间接引申 56眼泪 缩小 57 è 死亡危险 58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59 人头 60 古 得分 评卷人 五、解词题

(类型说明:每小题1分,共15分 )

61.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 自用 : 62. 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皎: 63.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 救济: 64. 公不以为无似,俾摄录世判官。 无似:

65. 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 二竖: 66. 驹隙百年,谁保无恙? 驹隙百年: 67. 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殆: 68.小儿戏门前,逆见。逆:

69. 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瞋恚: 70. 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治:

71.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没:

72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企踵: 73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自非: 74.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经: 75 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 燠:

五. 61自以为是 62傲慢 63救世济民 64不贤 65病魔 66喻人生短暂 67大概 68迎 69愤怒 70整理 71死 72仰慕 73假若不是 74 效法 75热 得分 评卷人 六、翻译题

(类型说明:每小题3分,共15分 )

76.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77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78 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79.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80.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六.76. 假使齐桓侯能预先知道疾病的隐微征兆,能让良医得以及早地治疗,那么疾病就可以治愈,生命就可以存活。一般人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77. 到徐州一带求师学习,能同时通晓几种经书。沛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就任。通晓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纪将近百岁了,却有壮年人的容貌。

78. 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语,它的益处很广大呀!”的确是这样的。像丹溪翁,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正直、诚实可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为是医师而轻视他呢?

79. 凡是大医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没有私欲要求.先产生大慈恻隐之心,发誓要广泛地解救百姓的疾苦.如果有疾病来求救的人,不问他的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同等对待,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为他们着想.

80.摆脱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至长寿,帮助瘦弱多病的人来获得安康,若非三位圣人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 得分 评卷人 七、阅读题 (类型说明:共10分 )

81.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授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谚有之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此言用药之难也 要求:

1. 给上文加标点(5分) 2. 解释划线词语: 岂:乎:药:莫:而:

七.81.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

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授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谚有之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此言用药之难也。

难道 于 治疗 没有谁 如果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二】

《医古文》试题

第一部分:关于试卷的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10-12) 二、填空题(10-12) 三、词语注释题(15-18)句子今译题(15-18)

五、阅读题(30-30) 六、简答题(20-30)

中级100分,高级120分。 考试时间:中级120分钟, 高级150分钟。 第二部分:试卷详析。

一. 单选题(每小题1分)

1.“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中“青衿之岁”指( )

A.年幼之时 B.求学之时 C.患病之时 D.白首之时

2. 比喻至孝之举的词语是( )

A.刲股 B.伏轼 C.推毂 D.捐馆舍

3.“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中“蒿艾”意思是( )

四、A. 长得好的野草

B. 可以治病的药草 C. 自喻不才 D. 比喻不同的人才

4.“思过半”义为( )

A.收益多 B.刻苦努力 C.思虑多 D.进展神速

5.“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一句,注释错误的是( )

A.迪:继承。 B.帝轩:黄帝。 C.烈:功业。 D.祗:只是。

6. 在《仓公传》中,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尽去而方书,非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是不对的。 B.全部抛弃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样的。

C.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不是这个意思。 D.全部抛弃你原来学习的方书,因为它们是不对的。

7. “散发林阜,人纲不闲”(3)的“闲”义为( )

A.闲散 B.悠闲 C.闲暇 D.熟悉

8. 下列没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是( )

A.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B.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C. 但日服而病日增。 D. 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9. “乐于用则豫章贵”中“豫章”比喻( )

A.低贱的人 B.无用的人 C.迟钝的人 D.胆怯的人

10.“先生隔垣见人,何必饮上池之水?”出自( )

A.黄帝、岐伯之事。 B.长桑君、扁鹊之事。 C.公乘阳庆、仓公之事。程高之事。

11. 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照校勘的方法叫( )

A.对校 B.他校 C.本校 D.理校

12.“脉至如火薪然”中“然”与“燃”的关系为( )

A.异体字 B.同形词 C.通借字 D.古今字

13.“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中”帷幕“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委婉 C.借代 D.举隅

14.“乃与庖牺氏之八卦绵历今古”中,“庖牺氏”即( )

A.伏羲氏 B.神农氏 C.黄帝 D.岐伯

涪翁、 D.

15.“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亏”具体意为( )

A.人身阴气消长依据月亮盈亏 B.月亮亏,则人身阴气长;月亮盈,则人身阴气消

C.只有月亮发生盈亏才会导致人身阴气消长 D. 月亮盈,则人身阴气长;月亮亏,则人身阴气消

1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最确切的含义是( )

A.人身之阳气如同填空之太阳 B.阳气与太阳同样重要

C.日失其所,则天不彰; 阳失其所,则人折寿 D.以无日则天不彰比喻无阳则人折寿

二. 填空题(每空格分)

1. 古代医书注明字音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和_______。

2. 在“经络时疏,故不通”中,_____是_____的借字。

3. “徧”是_____的异体字。“痾”是_____的异体字。

4. “宜乎夫子之叹之也”的语序特点为________。“惟经论是搜”的语序特点为__________。

5. “逢掖”可表示“儒生”义,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提命”语本《诗经》“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

6. 在今译专有名词术语时应采取_____的方法,在今译作补语的介宾结构时应采取______的方法。

7. “当膏摩火灸即愈”的“膏、火”作_____成分。“余子百姓,养万民”的“子”具有______功能。

8. 最早注释《神农本草经》的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

9. 古医书中文字差讹可归纳为____、脱、倒、讹、______五种。

10. 注释分析篇章主要包括__________、阐述内容提要、说明前后联系和____________。

三.注释题

(一)随句释词(每词分)

1.仰事俯育,一切隳坏,兴言至此,深可惊惧。

隳坏: 兴言:

2.闻之善赠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谖者亦以言。

矢: 谖:

3.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

辟: 宛气:

4.探赜钩玄,功侔造化。

赜: 侔:

5.纵不全瘥,亦可小瘳。向所谓热证,亦复不计。

瘳: 向:

6.延致殆遍,言人人殊,罕得要领,心甚陋之。

延: 陋:

7.洎雷公请问其道,迺坐明堂授之。 洎: 迺:

8.此二者,圣人之法尽矣,蔑以加矣。

蔑以: 加:

9.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排: 抉:

10. 乃燕居安闲,淫佚之疾。

燕居: 淫佚:

11. 舌坼,嗌干,上气噎,嗌中痛,瘅。

坼: 瘅:

12. 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

没齿: 孰与:

四.今译题(每题3分)

1. 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2. 故知天时者,许造张、刘之室;达病本者,可登朱、李之堂。庶几不以辞害志,而免尽信书之失乎?

3. 既相别矣,乘蹇且十里外,飒然而悟。欲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

4.世有觉者,触目而疵之,从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师也;游艺者,玩索而惜之,存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明与也。

五、阅读题(30分)

第一篇:

(1)余沐休林下习程公敬通公之里先有玠公者成进士于轩岐之术靡不精公尤博学补诸生以馀闲从事于养生家言遂抉其奥得禁方参伍而用之活人甚众业擅一时四方造庐而请者车填咽门公以次按行东之西怨南之北怨病者望之如望岁焉间与余论方技言人秉阴阳既薄蚀于寒暑风霾又侵夺于饥饱嗜欲复戕伐于喜怒女谒身非木石何得不病巨室力易于致医若瓮牅绳枢之子与逆旅迁客不幸惹恙于时仓皇则简之笥中而医师自足是方书重矣外台秘要已验之良法不下于肘后百一欲广布之海内藉余弁首而行余谓病之需良医犹治之待良相美哉越人之言曰上医医国其次医家其次医身夫和静则寿域戾扰则亡征药有养命者有养性者察其虚实审其寒热时其补泄能防于未然导养得理性命自尽何夭枉之有观于身而知国未有不均于哲士而偾于庸人者公妙于上池而推重司马之书因知秘要盖方略之善者也推端见委证治较然卓越群识与素问灵枢合辙推公之志欲使人人得以尽年其仁心为质乎虽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不泥于秘要也者斯善读秘要者也(选自《外台秘要》明·吴士奇序)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文意理解

①玠公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②作者为何推崇《外台秘要》?

③“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何义?其中“其人”具体指何种人?

答案:

(1)余沐休林下。习程公敬通。公之里先有玠公者成进士。于轩歧之术靡不精。公尤博学。补诸生。以馀闲从事于养生家言。遂抉其奥。得禁方。参伍而用之。活人甚众。业擅一时。四方造庐而请者。车填咽门。公以次按行。东之西怨。南之北怨。病者望之如望岁焉。间与余论方技。言人秉阴阳。既薄蚀于寒暑风霾。又侵夺于饥饱嗜欲。复戕伐于喜怒女谒。身非木石。何得不病。巨室力易于致医。若瓮牖绳枢之子与逆旅迁客。不幸惹恙。于时仓皇。则简之笥中。而医师自足。是方书重矣。外台秘要已验之良法。不下于肘后百一。欲广布之海内。藉余弁首而行。余谓病之需良医。犹治之待良相。美哉。越人之言曰。上医医国。其次医家。其次医身。夫和静则寿域。戾扰则亡征。药有养命者。有养性者。察其虚实。审其寒热。时其补泄。能防于未然。导养得理。性命自尽。何夭枉之有。观于身而知国。未有不均于哲±而偾于庸人者。公妙于上池。而推重司马之书。因知秘要盖方略之善者也。推端见委。证治较然。卓越群识。与素问灵枢合辙。推公之志。欲使人人得以尽年。其仁心为质乎。虽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不泥于秘要也者。斯善读必要者也。

(2)简答

①既薄蚀于寒暑风霾,又侵夺于饥饱嗜欲,复戕伐于喜怒女谒。

②因为《外台秘要》盖方略之善者,推端见委,证治较然,卓越群识,与《素问》、 《灵枢》合辙。

③体察神妙,用心领会它,在于那个运用的人。“其人”指志同道合善于运用《外台秘要》方的人。 第二篇:

( 1)宫詹前于乾隆丁未冬自毗陵抱疾归证类噎隔已濒于危予为治之而愈嘉庆乙

丑宫詹视学中州病发召诊又为治愈案载初集及辑录中道光乙酉秋宫詹在都前疾又作初时尚轻来书语状予辄忧之虑其年愈花甲血气既衰非前此少壮可比末又云幸得请假南归便图就诊深为之喜及至腊底伊宅报中详述病情较前再发更剧体惫不支势甚危笃令侄子硕兄亟欲邀予入都诊治予虽老迈谊不容辞适迫岁暮冰雪严凝水陆舟车都难进发道阻且长恐其病不及待子硕兄踌躇无策再四相商祗得酌拟一方专足送去冀幸得以扶持即可回籍调治另函致意劝令速归回书云手翰再颁感沦肌髓妙剂服之不似昔年之应手盖衰惫日久之故欲归不得进退维谷负我良友何以为人弟之心绪不可名状永别之慼惨剧难言然奄忽而徂胜于痴狂而活也专泐敬谢不能多写亦不知结草何时南望故乡惟有怅结未几遂卒悲夫宫詹自订年谱未竟令弟时任干州续成之谱末有云兄病中尝语人曰吾生平患此疾及今而三矣丁未乙丑皆濒于危皆赖程杏轩治之而愈今无杏轩吾病殆不可为矣予阅及此不禁泫然(清·程文囿《杏轩医案·续录·噎嗝》) 要求:

1.给上文断句 2.文意理解

本文病主为谁?所患何病?其发病与治疗过程如何? 答案:

(1)宫詹前于乾隆丁未冬。自毗陵抱疾归。证类噎隔。已濒于危。予为治之而愈。嘉庆乙丑。宫詹视学中州。病发召诊。又为治愈。案载初集及辑录中。道光乙酉秋。宫詹在都。前疾又作。初时尚轻。来书语状。予辄忧之。虑其年愈花甲。血气既衰。非前此少壮可比。末又云。幸得请假南归。便图就诊。深为之喜。及至腊底。伊宅报中详述病情。较前再发更剧。体惫不支。势甚危笃。令侄子硕兄亟欲邀予入都诊治。予虽老迈。谊不容辞。适迫岁暮。冰雪严凝。水陆舟车都难进发。道阻且长。恐其病不及待。子硕兄踌躇无策。再四相商。祗得酌拟一方。专足送去。冀幸得以扶持。即可回籍调治。另函致意。劝令速归。回书云。手翰

再颁。感沦肌髓。妙剂服之。不似昔年之应手。盖衰惫日久之故。欲归不得。进退维谷。负我良友。何以为人。弟之心绪。不可名状。永别之慼。惨剧难言。然奄忽而徂。胜于痴狂而活也。专泐敬谢。不能多写。亦不知结草何时。南望故乡。惟有怅结。未几遂卒。悲夫。宫詹自订年谱未竟。令弟时任干州续成之。谱末有云。兄病中尝语人曰。吾生平患此疾。及今而三矣。丁未(。)乙丑。皆濒于危。皆赖程杏轩治之而愈。今无杏轩。吾病殆不可为矣。予阅及此。不禁泫然。 (2)本文病主是宫詹。所患噎嗝。前两次发病都被程杏轩治愈,最后因年岁已高气血衰弱,没有治愈。

八、简答题(20-30分)

教材中选两、三段文章,提问作答。

题目方向:文段主要意思、主要词语的解释、比喻意义;文段中作者提出的论点、论据等等。 举例:

l、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骞,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日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

①“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应当怎样理解?

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聪;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说明什麽道理?

③在“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五节皆通利矣”中,“天全”的含羲是什麽?

④“三患”具体指什麽?导致“三患”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2、《阴阳别论篇第七》:“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注云:“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又“大奇论篇)):“跛易偏枯。’’注云:“若血氯变易,为偏枯也。”案:易,并当读为“施”。“汤液醪醴论篇》云:“是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施”亦作“弛”。《生气通天论篇》云:“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又云:“筋脉沮弛。”注云:“弛,缓也。”《痿论篇》云: “宗筋弛纵。”《刺要论篇》云:“肝动则春病熟而筋弛。”《皮部论篇》云:“熟多则筋弛骨消。”盖痿跛之病,皆由筋骨解弛,故云“痿易”、“跛易”。“易”即“弛”也。王如字释之,非经恉也。“《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弛,易也。”《释文》:“弛,本作施。’’是易、施、弛古通之证。

①本文训释的对象是什麽?

②本文正面论点与反面论点占分别是什麽?

③肯定正面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3、《生氣通天論》:“味過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王注曰:“央,久也。辛性润泽,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脉润,精神長久。何者?辛補肝也。”《新校正》云:“按此论味过所傷,難作精神長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樾謹按:王注固非,《校正》 谓是殃字,義亦未安。央者,盡也。《楚辭.離騷》“時亦猶其未央兮”王逸注曰:“央,尽也。”《九歌》“爛昭昭兮未央”注曰:“央,已也。”已與盡同義。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①本文校注的對象是什麼?

②本文的正面論點與反面論點各是什麼?

③正面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4、張易水醫如濂溪之圖太極,分陰分陽,而包括理氣,其要以古方新病白為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圖為極,則近乎畫蛇添足矣。劉河間醫如橐駝種樹,所在全活,但假冰雪以為春,利於松柏而不利於蒲柳。張子和醫如老將對敵,或陳兵背水,或濟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善效之,非潰則北矣,其六門二法,蓋長沙之緒餘矣。李東垣醫如絲絃新絙,一鼓而竽籟並熄,膠柱和之,七絃由是而不諧矣,無他,希聲之妙,非開指所能知也‘

①本段主旨是什麼?

②如何理解“指圖為極”其中“圖”和“極”分别比喻什麼?

③如何理解刘河间“但假冰雪以为春,利于松柏而不利于蒲柳”?“冰雪”、“松柏”、“蒲柳”分别比喻什么?

④如何理解“張子和醫如老將對敵,或陳兵背水,或濟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後生”?

复习范围:

阅读文选、基础知识、阅读实践。

阅读文选:

词语、今译、文意理解(课文本身内容)(单选、填空、注释、今译、断句)

基础知识:单选、填空。

课外阅读+《名医类案》(阅读题内容)。

高级:再加《寓意草》(清·喻昌)。

2011年医古文职称考试填空题模拟 文意理解

1. 文意理解是指对 文章语句含义 的理解,以及对 篇章宗旨 和 文中义理 的领悟。

2. 文意理解,古代属于 章句 之学,唐人归入 义疏 ,宋人发展为 义理。 3. 阅读中医药古文献的最终目的是读取 中医药学术信息 。

4. 要理解古代医药文献的文意,需要综合运用 古代语言文化 知识、 中医药 知识 现代科学 知识。

5. 文意理解的过程,是 读者 与 作者 沟通思想的过程。 6. 提要钩玄 是理解传统医药文献文意的基本方法。

7.中国传统文化以形象 思维和 意象 思维见长,重视 举一反三 的能力。 8.古人喜用 譬喻 、 暗示 、 例证 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意图。

9.“据文揣意”是文意理解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领悟言下意、推知未言意,应当从揣摩字句意 、 抓住关键字 、 明写作意图 、 由此而及彼 四个方面入手。

10.张介宾在《类经·序》中引用“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的句子是语带双关,除了字面义,还暗示希望医学界如山河般宽容,接受《类经》。

11. 柯琴《伤寒论注·自序》:“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其中“杨”指 杨朱 ,“墨”指 墨子 。

12. 要提取句、段、篇章的要旨,可通过找出共性 、 依据意图 、 抓住要点 三个方面入手。

13.“凡例”的写作目的主要是 说明书的撰写体例 。 14. 医案的撰写宗旨是传医德 或 垂教训 。

15. 医家传记中的医案,其写作目的主要是 表现医家的医学造诣 。 16. 误解文意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史医药知识 、 脱离全段篇章宗旨 、 误注、误读、误译 。

17.误解文意的原因,除了失于校勘、不明逻辑、不识行文体例等之外,还有两条,就是 知识欠缺 和 脱离宗旨 。

18.王焘《外台秘要·序》“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句中,“问”应理解为 责问 ,而“天”则暗指 皇上 ,此句旨在 表白心迹。

19.《极言》首段“我志诚坚,彼何人哉”句中,“彼”与“我”相对,逻辑上应指 动摇 之人。

20.文意理解是 知识、 技能 和 悟性 的综合运用,需要大量阅读积累和长期着意的练习,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古代文化知识

1.十天干依次为 甲 、 乙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壬 、 癸 。 2.十二地支依为 子、 丑 、 寅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3.古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是干支 纪日法;《黄帝内经》中较多用 天干 纪日。 4.金·窦默《标幽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句中,从时间上说,“望”指 农历十五 ,“晦”指 月终 ,“弦”指 初七八 或 二十二三 ,“朔”指 初一 。

5.写出下列时段的钟点:(如“夜半”:3~1时。)

鸡鸣: 1-3 ,食时: 7-9 ,日昃: 11-15 ,黄昏: 19-1 。 6.孟春: 正 月,仲夏: 五 月,季冬: 十二 月。

7.春秋时期有所谓“三正”,“正”即 正月的月建 之意,俗称 岁首 。夏历以相当于现今阴历的 正 月正。

8.从纪年法说, 年号 和 干支 合计的方法比较可靠,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

9.二十四节气中的四大节气指的是 春分 、 夏至 、 秋分 、 冬至 。 10.古代节日有所谓“三元”,从农历时间说,“上元”是 正月十五 ,“中元”是 七月十五 ,“下元”是 十月十五 。

11.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是 清明 ;所谓“上巳”节是 三 月 三 日。 12.避讳的方法通常有改字 、 空字 和 缺笔 三种。 13.“讳字”即 所避之 字,“避讳字”即 改用之 字。 14.与君王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相近的字,称为 嫌名 。

15.“幼学”指 十 岁,“志学”指 十五 岁,“花信”指 二十四 岁,“有室”指 三十 岁。

16.“知命”指 五十 岁,“耳顺”指 六十 岁,“从心”指 七十 岁,“杖朝”

指 八十 岁。

17.古代表示出生时期的称谓有 初度 、 汤饼之期 、 百晬 。 18.古代表示童年或幼童的称谓有幼学 、 总角 、 垂鬓 、 黄口 等。 19.古代表示少女的称谓有豆蔻 、 及笄 、 破瓜 等。 20.古代表示中年时期的称谓有不惑 、 强仕 等。

21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尺度的演变是由短而长 ,量的演变是 由小到大 ,衡(重量)的演变是 由轻而重 。 22“五度”是指 分 、 寸 、 尺 、 丈 、 引。 23.“五量”是指 龠 、 合 、 升 、 斗 、 斛 。 24.“五权”是指 铢 、 两 、 斤 、 钧 、 石 。 25.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有 方寸匕 、 钱匕 、 刀圭 等。

26.传入中国的外域药物,从西北域丝绸之路传来的多冠以胡 ,自南域进入的多冠以 番 ,从海路引进的往往冠以 海 或 洋 。

27.活血通经药刘寄奴、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等都是根据故事传说 而命名的。 28.从方剂命名的缘由来说,“何人饮”以 主药 命名,“缩泉丸”以 主治功效 命名。

29.从腧穴命名的缘由来说,“紫宫”穴以 天文 命名,“合谷”穴以 地理 命名,“商阳”穴以 五行 命名,“厉兑”穴以 卦象 命名。

30.儒、释、道三家与中医药学有密切的关系,从书名缘由来看,《银海精微》源自道 家,《山林相业》源自 儒 家,《肘后百一方》源自 释 家。

名词用作动词 1.传:押送(1)。

2.西:西行(1)。

3.迹:追踪(4)。

4.罪:责备(6)。

5.膏:涂抹(9)。

6.法、则(10):效法。

7.君:作为君(16)。

8.供状:写供状(15)。

9.序引:作序(23)。

10.亲:敬重。子:爱抚(24)。

11.鲜羞、褐裘:吃鲜美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29)

12.鲁邹、公侯:做孔孟那样的圣人、封公封侯(29)。

13.疵:批评(36)。

其余见“词义”章408页。

名词用作状语

见“词义”章410页。 使动用法

1.阙其中(15):使……空缺。

2.极元气之和(21):使……极。

3.休老补病(21):使……休养,使……得到救治。

4.陶一世之民(22):使……快乐。

5.生生(28)使生命生长。

6.寤之(29):使……醒。

7.冰其里(33):使……结冰。

其余见“词义”章412页。 意动用法

1.病病:以病为病(8)。

2.耻医术之名(20):以……为耻。

3.公天下(24):以……为公。

4.末张孙、本轩岐(26):以……为末、以……为本。

5.优群方、劣经论(26):以……为优、以……为劣。

6.坐井小天(33):以天为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vo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