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有一定的依据的。首先,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而现在科学技术、人才日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重要因素。最后现在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邓小平就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力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生产工具,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也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传播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中国屹立于东方。然而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愚昧闭关锁国,拘于现状,忽略科技的发展。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飞跃进步。远远地将中国甩在了后面。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缺乏科学科技创新导致生产力的落后思想,让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却无力反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领导人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
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国两弹的成功研发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初,粮食产量不足,广大中国人处于饥饿。在1973年袁隆平潜心研究出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增加,提高粮食单产,保证了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国家就如离开水的鱼一般,注定要受尽屈辱,最终会灭亡。
邓小平和胡锦涛两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神州飞船系列和嫦娥系列的发射成功,一次次地验证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发展深深折服。每次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我总会守在电视机旁观看,那发射的瞬间总是让我激动不已,为祖国而感到骄傲。我曾想过长大后也要好好学习科学技术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是现在的我是一名文科类的学生,以无法完成当初的心愿。可我还是会时刻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每一个科学技术的突破都会为我们带来经济的发展。中国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的建立有利的缓解了中国供电的紧张状况,为中国各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峡工程的建立也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几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条件日益改善。有利于我国货物的运输。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发展,一次次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GDP总值取得了位居世界第三的好成绩。
当今的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由于党领导人坚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自主创新相联系。而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地接受教育。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专业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进取,为中国科技的腾飞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需重视并且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的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念,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